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B: 据说,在一千万只昆虫中才发现一只这样变异品种,自然是“物以稀为贵。” C: 你是参加电子计算机培训班?还是参加美容美发培训班呢? D: 她觉得今天晚上的路灯格外亮,亮得耀眼;空气中也仿佛有种醇美的甜味。 |
2、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华对小伙伴们说:“我现在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讲,请大家一定要洗耳恭听。” B: 一到节假日,达州的大寨子公园、莲花湖湿地公园,可真是人声鼎沸 , 热闹非凡。 C: 我们每年都在这里植树,一周在呢,这些树已是花枝招展 , 鸟儿也回来了。 D: 《西游记》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3、 |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兰翎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B: 振兴教育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现,任重道远。 C: 《我的兄弟叫顺溜》这部电视剧情节曲折,人物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D: 那场生命科学的报告太精彩了,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 |
4、 | 诗人在人生不顺遂时往往会借助想象,用心中的美好来温暖自己的失意,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丰富了作品的情感意味。下列选项中没有采用这种写法的是( ) A: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B: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C: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5、 | 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 A: 诠释(quán) 憧憬(chōng) 雕镂(lòu) 白驹过隙 B: 霎眼(shà) 镌刻(juān) 惊羡(xiàn) 半明半味 C: 迸溅(bèng) 锃亮(cēng) 嘈杂(cáo) 瘦骨嶙峋 D: 翕动(xī) 裨益(bì) 粗粝(nì) 死乞白赖 |
6、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芦花荡》是一篇小说,选自《孙犁文集》,其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B: 《核舟记》选自明代魏学洢所编辑的《虞初新志》。 C: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D: 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最主要的三个部分。 |
7、 | 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④①⑤②③ C: ②③④①⑤ D: ②⑤①③④ |
8、 | 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感恩我的老师,是他们阳光般的笑脸抚慰我心灵的创伤,用无悔的青春书写不朽的辉煌篇章。 B: 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C: 在广州几条繁花的商业街上,观光旅游的人流济济一堂 , 笑容满面。 D: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
9、 | 下列各组成语,全都来源于历史故事的一项是( ) A: 完璧归赵 破釜沉舟 三顾茅庐 B: 门庭若市 舍生取义 杞人忧天 C: 守株待兔 闻鸡起舞 豁然开朗 D: 温故知新 刻舟求剑 毛遂自荐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 清晨,阳光活泼地溜进树丛,欢快地洒下一地金黄,树上的鸟儿也醒来了,情不自禁地欢叫着。B: 他心胸狭窄,经常在一些明察秋毫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C: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D: 幸福是一种回味绵长的情致,是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它距离每一个人并不遥远。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繁星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 1 )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 )最后一句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1-4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21世纪教育网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人之述备矣 备:完备,详尽 浊浪排空 排:充满B: 北通巫峡 通:直到,到达 薄暮冥冥 薄:迫近 C: 此乐何极 极:穷尽 感极而悲者矣 极:十分,非常 D: 而或长烟一空 或: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3 )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B: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但这些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C: 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是选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得极其自然,而且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D: 语言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 4 )《孟子·梁惠王下》中这样说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它有什么共同之处?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物入侵:考验中国生态安全
①什么是生物入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有关专家下的定义是:一些翻山越岭、远涉重洋的“生物移民”,也许是一种细菌、一种植物或者一种动物。来到异国他乡的它们,由于失去了天敌的制衡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生长迅速,占据了湖泊、陆地,而“土著生物”则纷纷凋零甚至灭绝。这就是生物入侵。
②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安全办公室披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世界上最坏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约有一半入侵我国,并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也给农业、渔业、畜业、禽业、林业和旅游业等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74亿元人民币,其中,每年仅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我国就需4.5亿元。物种是把双刃剑,并且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性和生态链。比如,某一物种在甲地对生态有益,到了乙地就对生态有害。改变它的生态链,就对入侵地构成生态威胁,甚至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一次次飞机航班、一艘艘远洋轮船、一位位旅行者、一只只过境的候鸟,都可能携带着物种“登陆”一个陌生的环境。据有关专家研究,全世界经描述记载的物种不下150万种,而研究比较透彻、能够防范风险的物种,估计仅占10%左右。我国已有入侵草本植物107种,其中62种是作为饲料、蔬菜、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绿化植物等进入的。入侵的昆虫也达到32种。棉花枯萎病病原菌等外 来入侵微生物则达到23种。
③外来物种入侵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最重要的因素,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受外来物种入侵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对此,许多专家呼吁,采取措施,多管齐下,重拳出击, 保护家园。
漫话石鼓文
①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楷书和行书,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由于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做中国最早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极受历代学者们的重视。
②什么是石鼓文呢?就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作为国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石鼓上一首,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情况。其字体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构又近于小篆,显然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③据史籍记载,石鼓于唐代初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后被置于陈仓(今宝鸡市附近)之野。当时在凤翔做官的郑余庆将之移至凤翔夫子庙予以保护,经五代战乱,全部散失。入宋,凤翔太守司马池四处寻访,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找到另一鼓。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徵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责重。金兵攻占汴京,以为奇物,于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运至燕京(今北京市)元代又散失于草野之中,后被国子助教成钧发现,由兵部派车运回国子监,这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到1933年,被运往南京,埋于地下,解放后访得,再运回北京。
④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唐代张怀瓘等人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人以为周宣王时物,至南宋史学家郑樵始提出石鼓文为秦刻石;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刻,可以认为: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
(选文略有改动)
( 1 )下列关于“石鼓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