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获悉好友王昌龄被贬之后创作的一首诗。B: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C: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D: 《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相传是东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 |
2、 | 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 “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
3、 |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方歪曲新疆问题完全是“强盗逻辑”,旨在阻遏中国的发展,险恶用心不言而喻。 B: 近一段时间来,乱港分子不断散布谣言,中伤政府、离间警民,同时美化犯罪、开脱罪责,乱港用心水落石出。 C: 我们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对古代先贤的思想,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一概否定,而是要抽丝剥茧地梳理和提炼。 D: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改革进取和开放包容相得益彰。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此次深圳航空开通的航线可由南昌直达乌鲁木齐,为旅客节省了1个多小时左右的旅行时间。 B: 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C: 春节上演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纷纷为导演的前瞻意识点赞。 D: 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感悟所用的形式。 |
5、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空想/空缺 转悠/天旋地转 大相径庭/相亲相爱 B: 嗔怪/缜密 澄澈/南辕北辙 怪诞不经/垂涎欲滴 C: 相称/称职 掺和/随声附和 狼吞虎咽/呜咽哭泣 D: 滑稽/狡猾 粘贴/拈轻怕重 嘎嘎地叫/戛然而止 |
6、 | 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们认识到一些野生动物会成为某些病原体传播的中间宿主,食用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等现象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B: 美国近期因警察暴力执法致黑人男子死亡事件持续发酵,广大民众对特朗普政府妄自菲薄非裔族群的种族主义行为表示强烈不满。 C: 刷抖音,上快手,如今已成为许多人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不过有网友评论,这些平台发布的小视频制作水平良莠不齐 D: 2020年的抗疫战争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件等,无一不是每一位莘苹学子语文学习的例子。 |
7、 | 选出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晚饭过后,与会代表们兴致勃勃地观赏了美丽如画的都市夜景。B: 到这里,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 C: 文学作品凝聚着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 青藏铁路建设者攻克了大量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取得了今非昔比的巨大成就。 |
8、 | 根据句意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处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________。 A: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耸,被太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B: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 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崖。 D: 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
9、 | 下列各组作家作品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 A: 《观沧海》——曹操——《乐府诗集》——律诗B: 《次北固山下》——王湾——《全唐诗》——五律 C: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七律 D: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全元散曲》——元曲 |
10、 | 下列说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 B: 丰广恺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和散文家。 C: 吴昌硕、赵子昂都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 D: 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
阅读下面这首诗。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 威天下不以兵革利 威:威慑 C: 亲戚畔之 畔:通“叛” D: 以天下之所顺 顺:归顺、服从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B: 环而攻之而不胜 面山而居 C: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不以物喜,不以己 D: 故君子有不战 故日月星辰移焉 ( 3 )下列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B: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译文: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 C: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译文: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家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采用的是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做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B: 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C: 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把战争比作治国的道理。 D: 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很强的说服力。 |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家是温馨的港湾。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七”的爱意延伸,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③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之中。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曾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现实中,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石羚)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 3 )请在第③段划线处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那一束光
李朝德
①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②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③火车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④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⑤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⑥火车夜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近乡情更怯,兴奋激动转眼间又成远离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⑦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去宣威,要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⑧我理解这时的沉默。
⑨我与母亲之间,如许多农村母子之间一样,不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
⑩父亲在世时,彼此都习惯这种沉默,即便一句话也不说,却也温暖而坦然。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⑪近些年,我隔三差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很多时候不为别的,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
⑫即便电话里经常联系,但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原因在于,没个理由就跑回家去,每一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母亲总是说,“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
⑬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⑭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
⑮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
⑯我们都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已被栅栏隔断,现在只剩下几米宽的道口。火车通过那个道口需要多长时间呢?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
⑰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
⑱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
⑲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
⑳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黑夜中流光溢彩。
㉑正纳闷这是哪条路呢?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㉒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
㉓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㉔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㉕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㉖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
㉗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㉘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㉙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㉚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㉛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㉜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㉝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㉞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㉟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做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 1 )本文突出了“我”为了跟母亲见面,情感的不断变化。请你理清线索。后悔→________→焦躁、纳闷→________→不甘心→________
( 2 )文章(9)至(1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①我理解这时的沉默。
②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 4 )题目《那一束光》有什么好处?要求: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名;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