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内蒙古一机集团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让人家拿大杆秤当牲口称,憋闷死的。
B: 百年老炉中的炉火像浇上了油,烧得呼呼蹿火苗子。
C: 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到了天界。
D: 求知和阅世的过程,就是打开这些门的过程。
2、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对联中提到的人物是( )
A: 杜甫
B: 岳飞
C: 诸葛亮
D: 刘备
3、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怔(zhèng) 害(zèn) 着(tiǎn) 人不倦(huì)
B: 作(yī) 胡(zōu) 当(gōu) 弓搭箭(niān)
C: 辩(chéng) 进(bìng) 元(jiè) 面面相(qù)
D: 系(gān) 运(dǎo) 怒(diān) 廓然无(lěi)
4、选出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yàn) 胸(pǔ) 伤(chuāng) 惟妙惟(xiào)
B: 盖(xī) 扣(kè) 湖(pō) 格物知(zhì)
C: 望(liào) 松(chí) 号(zhāo) 红素裹(zhuāng)
D: 别(jué) 妒(jí) 凉(chèng) 一千里(xiè)
5、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相同的一组( )
A: 数shǔ 优 不可胜 典忘祖
B: 识shí 破 博闻强 远见卓
C: 横héng 纵 行 妙趣生 专跋扈
D: 模mò 棱两可 装作样
6、依次填空最恰当的是( )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___①____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____②___孔乙己到店,____③___可以笑几声,____④___至今还记得。

A: 又 只要 就 所以
B: 也 只有 才 所以
C: 也 只要 就 于是
D: 又 只有 才 于是
7、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轻(jié) 穆(sù) 入(qūn) 问心无(kuì)
B: 预(zhào) 收(liǎn) 罚(chěng) 风雪途(zài)
C: 乱(yǎo) 漫(mí) 鄙(yí) 人才济(jǐ)
D: 岸(dī) 胆(qiè) 护(hē) 心旷神(yí)
8、

下列划线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河(tī) 惟妙惟(xiào) 池(zhǎo)
B: 桥(gǒng) 风景(shà) 眼(zhuó)
C: 粉(zhī) 重峦叠(zhàng) 轩(xié)
D: 细(qiān) 然不同(jiǒng) 气(fēn)
9、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视野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到了16岁左右时,年轻人得有点大视野。

①16岁之后,年轻人会进入一个视野拓展期

②16岁之前的孩子,眼中大多是孩子气的东西

③而随着高度的上升,视野会变宽

④在这个阶段,你所看到、接触到以及思考到的,都将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⑤这是16岁左右的年轻人所经历的一般过程

A: ①③②④⑤
B: ②①④③⑤
C: ②④⑤③①
D: ①②⑤③④
10、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 子/固非/鱼也
D: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 )全词的上片写景,“ ”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 2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甲)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丙)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南潇湘 而悲 登峰造
B: 国怀乡 扬长而楼空
C: 春和 良宵美伤情
D: 不物喜 不为然 身报国
( 2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翻译:(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迁客骚人”在秋高气爽时观赏洞庭胜景产生的乐观情怀。
B: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翻译:这样(他们)升迁做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理解:这两句话写出了那些“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的心态变化。
C: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理解:这句话包含着作者对滕子京的期许,希望他同自己一道以“古仁人”为榜样。
( 3 )阅读下面材料,简要说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来济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

显庆初,(来济)兼太子宾客。帝尝从容问驭下所宜,济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人,命之食,老人曰:‘请遗天下食。’遗之衣,老人曰:‘请遗天下衣。’桓公曰:‘吾府库有限,安得而给?’老人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于时山东有役丁之忧,故济对及之。后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刺史。久之,徙庭州。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絓刑罔 , 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赠楚州刺史,给灵轜还乡。

(取材于《新唐书·来济传》,有删改)

【注释】①太子宾客:太子东宫属官。②遗(wèi):给予,赠送。③絓刑罔:这里指触犯刑律。④以身塞责:以身赎罪,这里指以身报国。⑤轜(ér):古代载运灵柩的车。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八十里的母爱》,回答后面小题

八十里的母爱

一年前,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做事丢三落四的,说过的话一会儿就忘,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在小区里徘徊,哪栋楼哪个门都记不清了,有认识的人把母亲送了回来。老婆说:“还是把妈送敬老院吧,那里人多,还有专人照顾。我们常去看看,又不是不管她。”

他不肯,怕委屈了母亲。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很多人劝母亲改嫁,可母亲怕再嫁人对孩子不好,都拒绝了。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大,送他上了大学,为他成家娶妻。现在他怎么忍心把母亲送进敬老院。

母亲的记性时好时坏,那天,在煤气灶上熬鸡汤,汤沸了,把煤气熄灭了,母亲却浑然不知,还坐在客厅看电视。他下班回家,推门就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忙开窗通风。老婆责怪说:“妈,您熬汤怎么不勤看看,这煤气泄漏多危险啊!这一爆炸,整个家都没了!”憋了半天,母亲回答:“知道了,我以后小心。”

一年间这样的事发生过很多次,他开始改变了想法,也许把母亲送进敬老院,有专业人员照顾,对母亲不是一件坏事。他和母亲说了自己的想法,母亲沉默很久,终于答应了。他为母亲找了一个条件很好的敬老院,在离市区八十里的一个湖畔,风景宜人,空气也好,在一个周末把母亲送了进去。

“妈,有时间我们就来看您。”老婆对母亲说。

此时母亲清楚极了,她拿起包裹,走向自己的房间。站在门口,母亲停下了脚步,回头对他说:“孩子,以后可以接我回家住几天吗?”那一刻,他心头一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母亲期望的目光、祈求的口吻多像儿时的自己。小时候,母亲每次送他到幼儿园,他总会央求母亲,早点儿来接我哦!如果下班早,母亲就会早早接他回家,不在幼儿园吃晚饭。他和小伙伴挥手告别,那一刻简直幸福极了。小伙伴们都投过来羡慕的目光,小孩子的世界大人不懂,早一刻见到母亲,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母亲住进了敬老院,他的心却放不下来,总有一丝牵挂:母亲有没有想他?在里面生活习惯吗?是否和同屋的阿姨脾气相投?母亲是个内向的人,他怕母亲受欺负。给敬老院打过几个电话,对方说一切均好,不用惦念,他才稍安心。

那天凌晨,一个电话把他从睡梦中惊醒。母亲从敬老院跑了!他和老婆连忙赶到敬老院,院长一直说抱歉,说院里管理不到位。

“可是,谁知道阿姨能这样厉害啊!”院长有些委屈地说。

他看了监控录像,也惊呆了:半夜,母亲趁工作人员都不在,悄悄收拾起自己的衣物,用床单打成一个包裹背在肩上。她爬上院中靠墙的一棵柳树,顺势翻过两米高的围墙,跳到院外,然后母亲就这样消失在了夜幕中。要知道,母亲已年逾七旬,平时哪会上树翻墙啊。

敬老院距离市区有八十里路,这里母亲从没来过,何况母亲还有老年痴呆症。母亲会跑向哪里?会不会自此一别永不再见?他蹲在地上失声痛哭。众人安慰他,既然报了警,再等等看,也许老人不会丢,认得家。

他和老婆开着车,一路寻找,从敬老院到母亲的单位,到小区,到母亲曾经上课的老年大学,都不见母亲的踪影。

此时已是第二天下午,十多个小时过去了,母亲还杳无音信。他呆坐在路边,看城市中的人来人往,回忆起母亲抚养他的点点滴滴。忽然他想到一个地方,母亲会不会去那儿了?他一下从地上跃起,一路开车飞驰。他的车一拐进那条小巷,就看到了儿时的幼儿园,虽然建筑已经翻新,可大门依旧是明亮的天蓝色,像儿时的天空。那儿,站着他的母亲,正不断往里张望,嘴里呢喃着:“大宝,母亲说过早来接你哦。”

疾病让母亲忘记很多,却唯独记住了儿时接他的路。他知道现在母亲是等着回家的孩子,而他是母亲的依赖。他轻轻地抹去眼角的泪水,上前牵起母亲的手,说:“妈妈,我们回家吧。”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9年第4期)

( 1 )通读全文,从儿子的角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①一年前,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儿子不舍得送她去敬老院。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儿子费尽周折终于找到母亲,决定带母亲回家居住。

( 2 )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 3 )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轻轻地抹去眼角的泪水,上前牵起母亲的手,说:“妈妈,我们回家吧。”

( 4 )读完文章后,有人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亦有人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你更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阅读《父亲的算盘》,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算盘

陈青延

①每次回乡下老家,看见老屋墙壁上悬挂的父亲遗像,我便想起了父亲用过的那把算盘。而我每次对父亲悠长悠长的思念,都是从他的那把算盘开始的。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在生产队里当会计,每当生产队里办“分配”时,算盘被他拨得“噼里啪啦”响,社员们分配的东西十分精准,没有丝毫差错。父亲每算完一家农户的分配,用手提起算盘一甩,算盘的珠子就两队裂开,整齐分到了两边,回归到了原来的档位。父亲使用算盘,加减乘除算数,娴熟、快速、准确,算盘的作用,经他的手一拨弄,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③1975年下半年,大队管委会研究,抽调父亲去大队部代销店当营业员,那把算盘在他手中运用自如,四舍五入,精打细算,大小生意,从没有错过一笔帐。在他经营代销店的六七年时间里,每月关板子盘底都有盈余,做到了顾客和大队管委会双满意。

④在父亲经营代销店的那些年,正值少年的我,因嘴馋,经常跑到代销店玩耍,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时不时地偷点糖粒子、花根、雪枣什么的,躲着吃。父亲发现后,好几次罚我跪了算盘。直到算盘珠珠把我的双膝顶得麻木酸痛了,父亲才让我站起来,完成了他对我的处罚教育。

⑤父亲心里打的算盘就是:对孩子不能放纵,要从严教育。他常常告诫我说:“小来偷针,大来偷金。”这种坏习惯,在孩子身上坚决不能存在,一定要戒除。

⑥可以说,在整个大队,数父亲的算盘打得最好,算盘算数最精通。大队小学里有老师生病请假,经常请父亲去当临时代课教师,指导学生的珠算课。“七去三进一,七上二去五进一……”珠算的口诀表,对父亲来说,已烂熟于心。

⑦那时期,社会落后,没有教学的塑料算盘。父亲把他那把木算盘挂在黑板上教学时,为了让拨上去的算盘珠子一时不掉下来,就事先到医院买了一些膏布,撕成条条,将珠子粘住,进子退子,示范教学。父亲教珠算课,通俗易懂,深受学生们欢迎。

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在教育子女的家法中,都是采用跪算盘的方式。他在心里盘算着:子不教,父之过;父母不狠,孩子不强。父亲常常对家里人说,要想孩子长大有出息,从小就要进行严格的教育,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⑨记得年少的时候,我有一种贪玩的野性,也就是那时人们所说的我是一匹“野马”,放学后不落屋,经常在外面“跳房子”、“滚弹珠”、“打陀螺”什么的,不到天擦黑不回家做家庭作业。每每遇到我出现这种情况,父亲就牙齿咬得格格地响,只要我等我一回来,就罚我跪一时半会的算盘,让我长记性,改掉野性,发狠读书。

⑩一生中,父亲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好人”的严格教育。在我年少的时候,有一次,我把父亲那把算盘的珠子拆了几粒下来,用一根线串联在一起,拿去“跳房子”,后来被父亲发现了,叫我整整跪了半夜的算盘珠儿,直跪得我双膝红肿,不能动弹,坐在一边不看我一眼的父亲才肯罢休。

⑪经过父亲严厉的家教,读中学后,我克服了坏毛病,刻苦读书,1979年考取了中专,毕业分配到了一家县级新闻单位,当上了一名记者。

⑫如今,社会快速发展,人们计算都不用算盘算数了,全都是用的电子计算器了。小学里也大都没有开设珠算课了。昔日的算盘已经淡去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种即将消失的物品。现在想来,若不是父亲的那把算盘伴随他,托起一家人的生活,我至今也许还没有走出乡村呢。

(摘自《仙女湖》杂志2017年第6期,有删减。)

( 1 )文章围绕父亲的算盘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 2 )品味第②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每当生产队里办“分配”时,算盘被他拨得“噼里啪啦”响,社员们分配的东西十分精准,没有丝毫差错。

( 3 )结合全文说说第一段的作用。
( 4 )第④⑤段写父亲罚我跪算盘、对我严格教育能否删去,为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教室里灯光明亮,同学们正在上晚自习。突然间,教室里漆黑一片。

要求:(1)写出“教室里漆黑一片”后发生的事;(2)要有场面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3)中心要明确,450字左右。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佳人有约”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