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张家界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 )
①因此,做人需要底气,做事更需要底气。
②底气不足,则畏畏缩缩、优柔寡断,让人不可信、不放心,必失之于软、流之于俗、毁之于形。
③底气决定着一个人的魄力和办事风格。
④底气足,则处事雷厉风行、果断有力,做人昂扬向上、独领风骚。

A: ③②④①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③④②①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sāo) (dīng)兰 (jié) (gōng)耕
B: 摇(yè) 阴(huì) (yū)回 桑(zǐ)
C: (shè)免 泥(nìng) 不(xiǔ) (zhuō)病
D: 游(yì) (gōng)筹 鹤(cháng) (chēng)船
3、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B: 最近,他总喜欢胡思乱想,每天都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
C: 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前景微乎其微 , 全体队员仍然准备再做最后一搏。
D: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5、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秋天的怀念》——散文——史铁生——当代作家
B: 《散步》——散文——莫怀戚——当代作家
C: 《济南的冬天》——小说——老舍——文学家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鲁迅——文学家
6、对下列各句的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从静态的角度描写百草园中的景物)
B: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用猜测的语气表现“我”告别百草园时无可奈何的心情)
C: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先生的严厉、令人害怕)
D: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仰”“摇”“拗”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读书入境、自我陶醉的情态)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主要是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汇编,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B: 《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值得一提的是哲学并非以那种枯燥乏味“高冷”的面目出现,而是以日常的信函、亲切的谈话、大师的故事等面貌出现,显得平易近人。
C: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信,涉及习俗与革新、爱情与道德、探讨读书、社会运动等内容,旁征博引,闪现着理性的光芒。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富家女孩冬妮娅喜欢保尔“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两人在交往中慢慢相爱并结成了夫妻。保尔瘫痪失明后,还是坚强地提出了帮助妻子冬妮娅进步的任务。
8、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滟滟微波的西湖中,眉目娟秀装束淡雅的发船娘,唱着轻柔动听的越剧从碧水深处缓缓而来,玲珑的船儿,挡开绿色的清波,让人尽享“脉脉含情新水绿,小船沿流画桨轻”的境界。而岸边那滴翠的绿,斑斓的花,五彩相,辉映成趣。桥蜿蜒,钟声悠扬,……每一处细节,都把西湖的美妆点到极致。难怪说“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A: wǎn mài jiān zhàn
B: guān mài jiàn jiàn
C: wǎn mò jiàn zhàn
D: guān mò jiān jiàn
9、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悍(piáo) 教(cì) 连(qiáo) 风雪途(zǎi)
B: 农(diàn) 窕(yáo) 波(wò) 首以待(qiáo)
C: 鸣(háo) 怪(chēn) 俯(kàn) 仰之高(mí)
D: 绕(yíng) 遒(jìn) 子(méi) 越代庖(zǔ)
10、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亮(liáo) 宽(chǎng) 翻来去(fù)
B: 粼(lín) 食(zhuó) 威风凛(lǐn)
C: 帐(péng) 水(qú) 轻怕重(niān)
D: 戒(chéng) 待(nuè) 怪不经(dàn)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陆游的《鹧鸪天》①,完成后面小题。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④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这首词是陆游四十二岁时,因言官弹劾被免通判,居镜湖三山时所写。②玉瀣xiè:一种美酒。③黄庭:道经的名称。④元,同“原”。

( 1 )上阕中的哪一句与陶渊明的《饮酒》中的“而无车马喧”表意相似?

( 2 )请赏析上阕中的“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的妙处。

( 3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白《核舟记》)

(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如有所________

②佛印绝弥勒 ________

③神情与苏、黄不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 3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 1 )文中写了王老师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 2 )根据第⑤段画线语句,展开合理想像,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40个字左右)。

( 3 )文章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 4 )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再次写到铃声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张抗抗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除了枝条日甚一日的蓬勃,别无吐蕾开花的迹象。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再次走上阳台,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里,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它的花蕊是金黄色的,沾满了细密的颗粒,每一粒花粉都在传递着温馨呢喃的低语。那橄榄形的花苞渐渐变得蓬松而圆融,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更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她”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多年来一直期盼的一次公开演出,只许成功,不能失败,虽然是初次登台,但是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绝美。

⑤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悄然无声地一边舞着,一边用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尽情演绎着生命的辉煌,挥洒着成功的芳香。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

⑧“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艺术和生命的真谛

⑨我很久很久地凝望着它,满怀歉意地观赏着昙花从帷幕拉开、尽情绽放到舞台定格的全部过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偶然的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给予我新的启示。

⑩那个傍晚的阳台,那一场绝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幸运的陪伴者。想起我年来对昙花的冷落和敷衍,愧恨之情油然而生。此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选自《世纪经典散文》,有删改)

( 1 )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瞬息与永恒的舞蹈”中“瞬息”与“永恒”两个词的理解。

( 2 )有人认为,本文主体部分描写的是昙花绽放的短暂生命历程,可是第①段却写昙花整整六年“一点动静都没有”,我“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显得偏题,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 3 )某班组织“作家与读者零距离”对话活动,假如你是张抗抗,你将如何回答学生的以下问题?

学生:本文第④段起,对昙花的指代由“它”变成了“她”,请问您是怎么考虑的?

张抗抗:________

( 4 )本文通过一系列精美的细节描写,具体展现昙花绽放的详细过程,读来感人至深。请从第②或第⑦段中任选一处细节描写抄下来,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题目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作者

张抗抗

佳句摘录

________

赏析品味

________


( 5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划线句“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艺术和生命的真谛“的理解和感悟。

四、写作(分值:60分)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一:题目:学中好景常追忆作文

作文二: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1年6月4日,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我国选手李娜夺得女子冠 军。这是中国选手在大满贯赛事上折桂的第一人,也是亚洲第一人。李娜凭借堪称完美的表现,成为比肩姚明,刘翔的国际体育巨星。年初李娜 获得澳网亚军后,曾一度陷入事业的低谷,多次在各项比赛的首轮即遭淘汰。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伤病的折磨,29岁“高龄”的李娜曾萌生退意,对网球事业的热爱让她选择留下。在新任主教练丹麦人莫藤森的鼓励下,她又找回了斗志和信心。就这样,她靠着自己的坚持与自信创造了国网球的历史。媒体曾这样评价她:坚持的李娜是自信的,自信的李娜是勇猛的,勇猛的李娜是强大的。

赛场上的成功靠的是坚持,靠的是自信,人生的成功亦是如此!

作文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少年冷血Re-Anima”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