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邵阳县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比喻)
B: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设问)
C: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
D: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排比)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仅7分钟的深圳最新城市宣传片最近引爆网络,被网友称为“城市宣传大片”,超震撼!记者近日获悉,市长许勤曾亲自审片三次,提出修改意见,整个制作费用不过几十万元。
B: 浚工验收是国家有关单位根据国家验收标准对施工结束的建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果的验收,并且出具有关法律文书。
C: 美联储加息预期“高烧不退”,美元指数也“盛气凌人”,受美元走强拖累,大宗商品市场一片惨淡,贵金属、工业金属以及原油价格皆大幅下挫
D: 缺乏针对新威胁的清晰政治方针令各阶层人士张惶失措,这导致许多西方国家的极端情绪活跃。
3、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航失联事件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人民的心中为失联人员默默祈祷
B: 众目睽睽的世界杯足球赛在人民的期待中拉开了帷幕
C: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D: 近日南方连续暴雨,大家对受灾群众伸出援助之手,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4、为下列句子选择正确译文,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默而识之( )

A: 默默地了解它。
B: 口里不说,心里认识它。
C: 口里不说,心里记住它。
5、雷横的绰号是( )。
A: 插翅虎
B: 锦毛虎
C: 矮脚虎
D: 跳涧虎
6、

下列文学常识连接正确的一项是(

A: 《风筝》——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B: 《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
C: 《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D: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
7、

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

A: 脑羞成怒 泥民百姓 断章取义 谀词
B: 狼狈不堪 刻骨铭心 无与伦比 嗤笑
C: 歇斯底里 根深帝固 怀古伤今 潮迅
D: 涕泗横流 一愁莫展 面面相觑 桑梓
8、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前辈,虽然他们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恩情我们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
B: 中美对抗赛开赛在即,赛场工人不畏炎热,正紧锣密鼓地安装各种设施。
C: 我国多位外交官临危受命 , 奔赴战火纷飞的利比亚,成功解救了我国在利公民。
D: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了。
9、下面情境下,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小强同学整理了一套文言文复习资料,同学们看后都说好,同学小明想借去复印,小强认为复印别人的资料不如自己整理记得牢,不想直接把资料借给小明,他愿意帮助小明整理资料,他对小明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如果你认为这样的复习资料有用,就抓紧时间自己去整理一份吧!
B: 整理这份资料花费了我好多精力,你怎么好意思白白拿去复印呢?
C: 复印别人的资料并不能替代复习,要提高成绩还需要自己好好复习啊!
D: 整理资料的过程就是复习的过程,你也自己整理一份吧,我会帮助你。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又到酷暑时节,学校再次发出不要到陌生水域游泳,更不要独自一人去游泳。
B: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C: 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
D: 济南市文明办开展与筹划“我爱泉城”的活动,得到了很多市民的响应。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1 )这篇短小的令词,既有伤春惜时之意,又有思友抒怀之情,词的上阙写________,下阙________。
( 2 )词中被人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3 )选出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怀念旧时友人的词。词中“夕阳”“花”“燕”都可以理解为虚指往日岁月和昔时友人,是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B: “花落去”既指芳春匆匆归去,又指惋惜美好生活的消逝。其实,人生的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不也如同花开花落。
C: 着一“独”字,点醒题旨,词中的“听词、饮酒、天气、亭台、夕阳、落花、归燕”无一不是“独徘徊”中所见、所忆、所感。
D: 全词用语香艳,用词雕琢,词句清新婉转,语言工整精巧,笔姿摇曳,情韵动人。
( 4 )你从这首词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________

②小惠未徧________

③小大之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3 )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衬托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 本文以人物活动为线索:请见——提问——参战——释疑。
C: 鲁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的原因在于:鲁庄公能够取信于民,曹刿指挥作战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 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庄二人的对话,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流浪地球》里的科学


今年热映的电影《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改编,凭借气势磅礴的特效场面与动人的父女情深受观众喜爱,票房已突破45亿。今天,我们就电影中涉及到的一些科学知识来聊一聊。


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


太阳诞生于约50亿年前的一次星云坍缩,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紧跟其后。太阳提供的能量来自于其中心氢气的聚核反应,如同大量氢弹在太阳内部不断爆炸,按照现有的数据估算,这种聚核反应总共将持续约100亿年,所以,太阳还可以再燃烧50亿年左右。


不过人类学家曾经估算过,因为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人类在地球上还可以存在的时间大约是200万年。而物理学家霍金曾经更为悲观,因为人类使用能源的没有效率,预言几百年后就需要考虑离开地球。


人类是否能够让地球停止转动?


“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步是让地球停止转动,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这个停止转动是否可以实现。地球的转动能量可以很容易从网络上搜索的,是2.24×1029焦耳,这个能量是非常巨大的。


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一颗原子弹释放出来的能量差不多相当于100万吨TNT等量,或者相当于4.2×1015焦耳,而历史上实验过的释放能量最强的“大伊万”氢弹,释放的能量差不多是5000万吨TNT当量,或者就是2.1×1017焦耳。地球的转动能量大约相当于1万亿个“大伊万”氢弹同时爆炸。

不过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人类能够熟练掌握了重核聚变能力的话,产生能量的能力将极大提高。按照电影所说,每个行星发动机通过重核聚变能够产生150万吨的推力。通过简单计算,我们可以推论,这样一台发动机如果能够在赤道上持续不断地产生反推力,那么也需要21857天(大约60年)的时间才能够让地球停止转动。


一旦地球停止转动,将会发生什么?


最直接的一个效应就是,没有了转动,目前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大路都会被海洋所淹没,这一点在电影当中有所提及。原因很简单,在地球转动的时候,因为离心力的缘故,作为液态的海洋会朝向赤道附近聚集,所以一旦地球停止转动,这些水会向两极流动,从而造成大陆被淹没。在电影当中,人类移居到了地下生活。


那么人类有可能还在地球表面生存吗?根据美国公司的动画模拟,最终几乎所有的大陆都会被淹没,只剩下赤道附近的一圈超级大陆凸显出来。值得指出的是,即使这赤道附近的唯一大陆,也是充满了很多危险。在转动的时候,同样是因为离心力的作用,地球的赤道地壳会显得更为突出一点,然而在没有转动的时候,赤道附近缺少离心力,所以很可能会导致板块坍缩,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全球地震或者海啸。


而且因为没有了转动,所以地球将会有固定的一面朝向太阳,另外一面将一直处于黑夜当中,就仿佛我们在南极或者北极所经历的极昼或者极夜那样。尽管有地球大气的存在,但是远离太阳的一面,还是会因为长期得不到太阳的照射,从而温度变的很低,不太适合生命的存在。


“流浪地球”,这个大胆而美丽的想象值得我们向往。作为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带给我们很多欣喜,而科学发展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大家的共同努力。

(选自2019年2月13日《北京日报》,有改动)

( 1 )阅读文章,说说一旦地球停止转动,人类将会难以生存的原因。
( 2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短语的表达作用。

按照现有的数据估算,这种聚核反应总共将持续约100亿年,所以,太阳还可以再燃烧 50 亿年左右。

( 3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地球的转动能量大约相当于1万亿个“大伊万”氢弹同时爆炸。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⑪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期,有删改)

( 1 )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

手忙脚乱烤红薯→________→高声吆喝送红薯→________

( 2 )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 3 )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

( 4 )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 5 )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活动。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与 的对话》
要求:空白处可任意填写。如:时间、历史、未来、环保、人口、科学、自然,还可填奶奶、妈妈、老师、同学,还可填风、雨、沙尘暴,还可填三毛、余秋雨、鲁迅、司马迁杜甫等。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片起伏的灌木丛生的原野,灌木上结着鲜红的大小不一的浆果。有一天,三个年轻人从这走过,被这繁星般美丽的浆果吸引住了。他们约定,从小路的起点到终点,每人摘一枚浆果,看谁摘取的最大。当然,每人只能有一次采摘的机会,而且只能一直朝前走,不能走回头路。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年轻人,你怎样摘到一颗较大的浆果?这一段路途的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要求:根据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独家记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