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根据与画线处语言结构一致、内容相连的要求,填入下列文句横线上最正确的一项是( ) 黄河在这里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于是飞沫起虹,_______________;成瀑成湫,如挂如帘。 A: 溅珠落盘B: 马嘶虎吼 C: 龙腾搅谷 D: 激流飞湍 |
2、 | 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 滞(zhì )留 汲取( xī ) 抽噎(yē) 狡黠( xié)B: 哂笑(shěn) 谀( yù )词 扶掖( yè ) 亵( xiè)渎 C: 诘难( jié ) 怫然( fú) 骈进(pián) 独倚( yǐ ) D: 恣睢(suī) 玄( xuàn)虚 栈桥 (jiàn) 诓( kuāng )骗 |
3、 | 下列选项排序正确的是( )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_________,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_________,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_________,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_________,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①只要热爱生命 ②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③既然钟情于玫瑰 ④既然选择了远方 B: ③①④②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
4、 |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海底两万里》中,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人毛骨悚然。 B: 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我终于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C: 李老师从教三十余年,一直勤勤恳恳,诲人不倦 , 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D: 当得知重建家园还遥遥无期时,人们开始变得忧心忡忡起来。 |
5、 | 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的付出?没有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的卓越?没有物我两忘的 ,怎有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也有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A: 尽善尽美 内容 脱颖而出 境界B: 融会贯通 内涵 更胜一筹 情境 C: 炉火纯青 内涵 出类拔萃 境界 D: 出神入化 内容 遥遥领先 情境 |
6、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丈夫之冠也B: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 往之女家 D: 与民由之 |
7、 |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④③ |
8、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与普及,网络诈骗手段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 . B: 这支乐曲,旋律急促,气势宏伟,于高潮时又戛然而止 , 令人回味无穷. C: 洪水到来的时候,解放军战士总是一马当先 , 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 D: 记叙文,顾名思义 , 是用于记叙人物或事件的一种文体. |
9、 |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 居里夫人是波兰人,著名科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B: 《落难的王子》是一则寓言,它告诉人们:厄运能使人由脆弱变得坚强。 C: 《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宗璞。 D: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论的一部书,共20篇,作者是孔子。 |
10、 | 找出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A: 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预计,“五一”3天小长假,地铁2号线发送乘客总数将近百万人次左右。B: 为了增强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了解诗歌的一些体裁知识,是很必要的。 C: 中国驻菲大使馆要求菲方立即释放被扣渔民,归还渔民财产,杜绝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侵权行为,不要采取任何挑衅行为。 D: 长沙铜官窑曾是唐代著名的外销瓷窑,开创了中国陶瓷彩绘的先河,对世界陶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夜下征虏亭 (唐)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乙)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 ( 1 )两诗均写月夜行船时的所见所闻,甲诗的“山花”“江火”映照了诗中的“________”字;乙诗的“孤光”“满河星”映照了诗中的“________”字。( 2 )甲乙两诗均运用了“萤”这一意象,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试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①其 剑 自 舟 中 坠 于 水 ②从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 2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①遽契其舟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④不亦惑乎 ( 3 )选出与例句中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例句: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A: 而置之其坐B: 是吾剑之所从坠 C: 而忘操之 D: 何不试之以足 ( 4 )翻译句子: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5 )刻舟求剑的楚人真蠢,聪明的你请给他一个忠告吧! |
______的眼睛
①在农家小院的正中,在光线最集中的地方,我的母亲端坐着,为我们做鞋,做枕头,缝补衣震,在书包上绣花。此时,阳光投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灌注进母亲手里那小小的针眼。每一个针脚里,每一个图案上,都注满村庄正午的温情和深蓝。
②看着沐浴在天光里的母亲,看着跟随母亲的目光穿梭在生活经纬里的小小针线,我终于明白:我们贴身的衣服里和书包上,织进去的不只是母亲细密的眼神,还有来自几光年之外上苍的眼神。
③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莫非母亲有什么特殊的“养眼”之法?我想了解其中的缘由。
④那年,我回老家养病。我每天都在故乡的原野上走来走去,在清晨,在黄昏,在百万千万颗露珠的照拂里,在百万千万片绿叶的叮咛里,我的心里,我的眼睛里,哪怕藏匿得很深很隐蔽的细小杂念和灰尘,都被一一洗净。我身体里的病,也渐渐离我远去。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无尘无垢,无嗅无痴,甚至有一点吐气如兰的意思了,连梦都是清洁的。这让我体会到:一个人若保持身体的洁净、心灵的洁净,保持每一个意识和念想的仁慈与洁净,那么,他将会从生命里领受到怎样单纯而又无比丰富的诗意!
⑤我在故乡的怀里、在母亲身边养病。病大约不好意思待在我逐渐变得干净,健康的身体里,我的身体里没有了毒素,也没有了病魔赖以存活的养料。病知趣地走了,我养好了身体,也养好了心。那次乡村静养,等于让我对乡村母亲的心灵养成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⑥那么,母亲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心,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眼睛?我想,清晨或黄昏,原野上那无数颗透明的露珠,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我的母亲,一生善良、纯洁和真诚:她是用一生的田野劳作和行走,与无数颗露珠——与无数颗清澈的天地之眼,交换着心灵的语言,交换着眼神。就这样,上苍把最好的露珠,交给母亲保管,露珠一直滋养和化育着母亲的心,也明净了她的瞳仁。
⑦一个人若很少在露珠(包括具有露珠之透明品质的事物)面前停留,激赏、感动于那无邪的纯真,并反观、反省自己内心的不洁和阴影,同时让自己被尘世污染的身体和心灵,接受其消毒、清洗和映照,那么,他的内心和眼神,就少了某种天赐的清澈。一个人若很少将目光投向苍穹的星辰,却总是沉沦于欲望,锁定于功利,那么,他的心城必窄,眼神定然少了某种悠远和深沉。
⑧我的母亲,低头与露珠交换眼神,抬头与星辰交换眼神,俯仰之间,她都在吐纳天地精神。她识字不多却有天趣,她阅历不多却胸襟宽阔,因为宽厚的原野和澄明的天穹,就是她的心灵老师。
⑨一个好朋友曾对我说:“你注意到了吗?你妈妈的眼睛特别清澈,八十多岁了,还像少女的眼睛那么纯洁和深情。”他的父母去世较早,于是把我的母亲当自己的母亲对待.我的母亲是在86岁那年去世的。好朋友写了一篇短文,痛惜一位慈祥的母亲走了,人间少了一双清澈的眼睛。
⑩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里荡漾的是内心的光亮和情感的波澜,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折射。想念一双眼睛,其实是想念一种纯洁的感情,缅怀一种干净的人生。
( 1 )请结合文章内容,在标题的横线上添加一个词或短语。阅读《春》选段,完成题目。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一)一泓清泉,是一处美丽的风景;一轮落日,是一处亮丽的风景;一次搀扶,是一处耀眼的风景;一缕微笑,是一处动人的风景……只要用心发现,美景无处不在。
请以“触动心灵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立意正确,思想健康,不得抄袭;④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一位渔船船长分享捕鱼经验时说:“大浪来时,千万不能躲,必须直挺挺地站着,抓住固定物,任由大浪打在背上,否则容易受伤。若蹲着找掩蔽物,反而会因为冲击力太大,撞破头,甚至撞断鼻梁。船只遇到台风时,不能往后逃,船头要对准浪头,正面对决,只要船一偏,就会翻。
直面艰难与困境,不只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让生命得以保全、让人生因此精彩的大智慧。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得抄袭;④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