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19年拉萨北京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匣子”可以记录飞行速度、飞行方位、飞行高度、飞行航向和飞行数据等,作用很大。(将“飞行数据”前面的“和”改为“等”,后面的“等”删掉)
B: 为了大家有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环卫工人们冒着酷暑严寒打扫和清洁各条街道。(把“打扫和”或“和清洁”删去一个)
C: 广州供电局重点推动和解决城中村用电不安全、电力不足、服务不周等问题。(将“推动”改为“加强”)
D: 在中国,因有益身心健康而深受白领欢迎的室内健身运动正在方兴未艾。(删去“正在”)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许多学习经验,给了大家许多教诲
B: 他能够为多数人谋利益,理应受到大家恭维
C: 班长接见了市人大代表,并介绍了班级工作情况。
D: 由于下午有事,他谢绝了朋友要他一起游玩的邀请。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青青瓦房,那崎岖的石板街道,那山城人所特有的幽默爽朗的笑声。
B: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在六年间,我国的航天技术实现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
C: 事实证明,忽视汉语教学不仅造成了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汉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退。
D: 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个性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4、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liàng) 吝(sè) 诅咒 不求胜解
B: 静(mì) 粗(guǎng) 烘托 咄咄逼人
C: (zhù)蓄 (qiáo)悴 分岐 浑为一谈
D: (lì)临 (líng)镜 匿笑 众目睽睽
5、

下列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凭主观想象制定实施方案,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能不脱离实际吗?
B: 他热情大方,豁然开朗 , 很让大家喜欢。
C: 面对日本妄图侵占中国钓鱼岛的卑劣行径,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无不义愤填膺
D: 面对中考,我们如果牢固的掌握了课本基本知识,做起题来就会触类旁通 , 事半功倍。
6、下列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风景秀丽的潇湘河畔,一场精彩的少儿武术表演让观众叹为观止
B: 月的阳明山,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绽放,陈阵清香沁人心脾
C: 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惟妙惟肖 , 吸引了上百万游客不远万里来游览参观。
D: 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而微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形象。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B: 故不为苟也 所识穷乏者我与
C: 非独贤者有心也 由则生而有不用也
D: 呼尔而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
8、下列文句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母亲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②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

③学习上,我们如果不讲究方法,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结果只可能是


A: 信服 诀别 事倍功半
B: 佩服 诀别 事半功倍
C: 信服 永别 事倍功半
D: 佩服 永别 事半功倍
9、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 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 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 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10、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粗(guǎng) 高(miǎo) 托(hōng)
B: 黄(yūn) 菜(qí) 冷(qī)
C: 蓄(chǔ) 抖(sǒu) 伦(dūn)
D: 清(chéng) 肤(jī) 静(nì)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释: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 1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

( 2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节选,完成题目。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 1 )解释下面加线词的含义。
①不见月 ②湖中人鸟声

( 2 )下面各组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上下白 长烟
B: 飞漱其 又何
C: 孥一小舟 荆国有于地而不足于民
D: 多趣味 此皆
( 3 )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4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 甲文末句引用渔者的歌谣来说明三峡秋景的凄凉。以衬托游者哀愁的心情。
C: 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 5 )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两片秋叶
① 我悲秋,我亦恋秋。
②秋意渐浓,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离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A)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吗?
③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湿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缕莫名的悲哀。
④ 有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⑤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学同学,深深挚爱着大山——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毅然选择了大山。
⑥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B)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⑦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愈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自己先前为何竟会产生了要将这片已枯死的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⑧“你爱这大山的红枫吗?”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拼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⑨我慢慢觉得,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因为,即使到了秋,不是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吗?
⑩ 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 1 )本 为线索,写出了“我”由 情感变化的过程。

( 2 )两片秋叶在文中被描绘的可见可感。从文中划横线的(A)或(B)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 3 )“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这句话中加点字“弹”和“嵌”能否调换,为什么?

( 4 )读罢此文,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解元”漫谈
高玉林

①当谈起中国的科举制度,不少人会把“解jiè元”错读成“解xiè元”。
②元:第一。解元:封建时代称地方(明、清指省一级)科举考试第一名。唐、宋科举制度规定,参加全国性科举考试(礼部试)的人必须经地方考试选送,这种地方考试称“解试”,解试第一名就稚解元,由所在州郡发遣解(jiè)送至京参加礼部会试,称“发解”。这里,“解”取“发遣解送”之义,当然要读成ji了。明代的唐寅就是因为考中乡试第一名,而被人称作“唐解元”。
③宋元以后,解元逐渐演变为对读书人的尊称或通称。如元·王实甫《西厢记·惊艳》:“(张珙唱词)分明打个照面,疯魔了张解元。”再如“董解元”。董是金代戏曲作家,生卒年月、字号、籍贯均不详,因其为读书人,故人称董解元。他根据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官调》,为元杂剧《西厢记》所本,世称《董西厢》。
④《幼学琼林》中提到了“解元”:“中状元,曰独占鳘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与此相关的,说说“五魁首”。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也叫“五经魁首”,亦省称“五魁”。现在人们饮酒划拳时喊的“五魁首”就源于此。
⑤历史上,我国江苏无锡曾有过“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盛事。所谓“六科三
解元”,是指明代隆庆四年和万历元年、四年、七年、十年、十三年中,无锡吴汝伦、顾完
成、周继昌在乡试中连获第一名,彰显出无锡文风之盛。
⑥京剧中有一出《苏三起解》,非常有名。这里的“起解”指犯人被押送上路,“解”同样读jiè。
⑦我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记住“解元”的读音。
⑧相传明代解缙参加乡试考了第一名,称解元,闻名远近。一次他游山口渴,向一位老者讨茶喝。老者问他身份,解缙直报自己是“解解元”。老者想挫挫解缙的锐气,说他出一个对子,解缙对得上方能喝茶,因以出句: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此句古今称绝,难在联中三个“解”字。三个“解”字字同义异,三字三用,应对颇难。后来解缙知道老者姓乐,曾在朝廷乐府为官,后隐居山林,抚琴乐山乐水,便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对句三“乐”对三“解”,词性、功用分别对应,对仗工整,即景应对,切人切事切情。
⑨在上文中,三个“解”字与三个“乐”字的正确读音为:解(jiè)解(xiè)解(jiè)元之渴。第一个“解”是“消除”的意思;第二个“解”是姓氏;第三个“解”与“元”台起来表示乡试第一名——“解元”。
⑩乐(lè)乐(yuè)乐(yuè)府之音。第一个“乐”是“快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姓氏;第三个“乐”与“府”合起来表示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
(选自2014年5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 1 )下列有关“解元”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解元”的“解”与《苏三起解》的“解”读音相同。
B: 明代唐寅因参加省级科举考试取得第一名而被人称作“唐解元”。
C: 宋元以后,未参加科举考试或参加 科举考试,未取得第一名的读书人也能叫“解元”。
D: “六科三解元”的盛事是说无锡吴汝伦、顾宪成、周继昌在乡试中获并列第一名。
( 2 )旁征博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⑦-⑩段引用解缙与老者对对子故事的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两难”,就是这样或那样都让人为难。生活中,我们难免面临两难的处境:或反复掂量,终有决定;或左思右想,仍难决断。这或许是痛苦的抉择,亦或是甜蜜的负担……

请以《这真让人两难啊》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写清楚“两难”的原因,充分表现“两难”的处境;②立意明确,真诚地表达对生活的思考、感悟;③选择恰当的人称和角度;④文体明确;⑤不得套作、抄袭;⑥文中不可透露考生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最初的回归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