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儒养 襟怀 独辟溪径 不知所措 B: 灰烬 疆域 抽丝剥茧 可望而不可及 C: 蔑视 窗棂 李代桃疆 形消骨立 D: 祥和 挟持 惊世骇俗 俯拾即是 |
2、 | 下列文学常识标书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蒲柳人家》的作者是刘绍棠,当代作家。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B: 《变色龙》的作者是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剧本《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万卡》《万尼亚舅舅》等。 C: 《热爱生命》选自《热爱生命》。作者杰克•伦敦,英国小说家,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 D: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人称“亚圣”,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他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口号。 |
3、 | 选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鲁滨孙漂流记》通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了主人公鲁滨孙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经历。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塑造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一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 C: 贝多芬面对的是怀着敌意的城市维也纳,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 D: 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镇关西,大闹飞云浦,除恶蜈蚣岭,是《水浒传》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
4、 | 下面文段中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B: 要:同“邀”,邀请 C: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D: 焉:于之,从这里 |
5、 |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月亮缓缓爬了出来。平日里粗糙的山峦似乎被月亮擦拭着,呈现出白玉般的优雅。那山峰的积雪流淌的亮光,像水银,又像岩浆,①_____________,越来越大,仿佛有一片无限大的丝绸,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高原的夜之灯啊,②_____________。 A: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B: ①迅速蔓延开来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D: ①迅速蔓延开来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
6、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连这样著作等身的作家,在“文革”中也只能含恨投湖自尽。B: 某影星因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被刑事拘留,在娱乐界引起轩然大波。 C: 这个孩子发现自己惹了祸,面面相觑 , 手足无措。 D: 看到这个感人的电视节目,我不能自已 , 流下了泪水。 |
7、 |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 ②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③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④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⑤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A: ①②⑤④③B: ②⑤③④① C: ④①⑤③② D: ②⑤④③① |
8、 | 对《醉翁亭记》内容及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写醉翁亭的得名,后面的内容都是写“醉翁”为什么而“醉”、为什么要称“醉翁”,可以说是在写“醉翁亭”得名的深层缘由。 B: 本文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所借之景,一是山间四时朝暮的自然之景,一是滁人游山、宾客宴饮的人物场景。 C: 本文写景用语虽不繁多,角度却富于变换。如写醉翁亭采用的是由近及远,写山间四时之景采用的是由秋至夏。 D: 全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
9、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时,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B: 金庸先生开新派武侠先河,其笔下行侠仗义的武侠人物、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人生百态。 C: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好好把这些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 D: 随着“大阅读”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市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每年都在逐年攀升,大量阅读已被许多学生接受。 |
10、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阳光照射在上面,折射出千万种光芒。 ②而花的细微处被冰凌放大,清亮又朦胧。冰的千种,花的千种,构成一个美妙而神奇的童话世界。 ③我以为,江南的雪景最美丽的,要算那冰凌了。 ④最是那红梅腊梅,满树的梅花开放,忽然悉数冻在冰凌中,就如水晶中的花了。 ⑤雪后一场小雨,那积雪的枝头会忽然挂起无数冰凌,如水晶般透明剔亮。 A: ③⑤①④② B: ③①④⑤② C: ②⑤④①③ D: ②③⑤①④ |
诗歌鉴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1 )诗歌前两句中“送”、“动”字用得很巧妙,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2 )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日:“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孝文且崩时,诚太子日:“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 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候之以劝后。小丞相亚夫曰:“彼背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日:“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免相。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①赐食。独置大胾②,无切肉,又不置楷。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权。景帝视而笑日:“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俟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日:“此快快者非少主臣也!”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注释】①条候:周亚夫的封号。②哉(zì):大块的肉。③尚席:管筵席的官员。国少主:指新立的太子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帝。 ( 1 )本学期,我们了解了不少文言文语法知识,请完成下表。
(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断三处)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 4 )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语气词,联系选文,简要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情感。①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②此快快者非少主臣也! |
学习宜循序渐进
①青年人学习欲望很强,学习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时也容易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人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学习方法贪多求快,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而“在空中起跳”,违背了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因而收效甚微。
②古今中外学者,都懂得学习要循序渐进。南宋学者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杂乱地读书就好像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了饭馆,看到鱼肉糕点恨不得一口都塞进嘴巴,于是粗嚼快咽急忙吞了进去,虽然也填饱了肚子,但是没有尝到菜肴的滋味。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学习方法,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求学问也好比盖高楼,必须先打好基础,而且要一层一层往上盖,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好高骛远,去学习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就会如打造“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
④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的确,如果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贪多求快,跳过某些必要的阶段,到运用时才发现并不能活学活用,不得不回过头来返工重学,速度反而慢了。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读书也是这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其结果必然是走马观花,快而不精,知识难以掌握。而且,读书求速者往往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劲头大时急不可耐,劲头下去时则松懈疲沓。正如清人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读书“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若刻刻欲速,则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终身不能成功之道也。”
⑤任何学问都有各自的基础知识,我们学习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这是攀登高峰的起点。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最初的基础课是练简单的素描。不从起点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则难以进一步提高,更不会有后来的成功。因此,学习须从基础知识学起,狠下功夫,锲而不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否则,难以建成知识领域里的高楼大厦。
( 1 )第三段加线词“打造‘空中楼阁’”具体指的是什么?儿子手上的蝉蜕
秦巴子
时间已经到了深秋,河边暗褐色的树干上,一只蝉——哦,不,确切地说是一只蝉蜕,它再也不能移动。它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是在倾听已经逝去的夏天里灌满它身体的风和蝉声。属于它的季节才刚刚过去,它是否已经觉得遥远?它是否感到生命的虚浮与渺茫?也许它回忆起了在泥土中拱动的艰难时刻?在我们看来,一只细小的蝉儿,成长的道路并不漫长,仅仅只是从树根到树梢,但它却走了整整一生。一条路,一个季节,以全部的生命抵达一个危险的高度,是否值得?但蝉儿似乎是乐观的,它边走边唱。
一只蝉蜕,是蝉儿的胎衣,也是它生命中透明的甲胄;是它的全力演奏的乐器,也是它倾心歌唱的喉咙;到了最后,又做了它回归源头的水晶棺椁。这其中有着怎样的一种痛苦而又奇妙的生命蜕变,我们的想像无法抵达,而我们的吃惊与感叹,它更加无法听到。一只透明的蝉蜕,经过痛苦(幸福?)的蜕变,现在终于安静。也许,只有经过了悲喜交集的蜕变的命运,才会有这样的大安静。它静静地立在那里,明年夏天,下一代将在高高的树头再次歌唱,它已无法听到,但它以身体说出:不朽的并不是高度,而是生命的蜕变与繁衍。
一只树干上的透明的蝉蜕,生命已经逝去,它还能在此站立多久?秋天渐渐地深了,正午的阳光,使它透明的身体愈加透明,早晨的露珠和傍晚的风声,在它的身体里轻轻地回旋,生命浓缩着时间,身体反照着天空,它再也不会移动半步,它已经坐化为一尊雕像。它仿佛在说:“一切的顶峰/沉静,/一切的树尖/全不见/一丝风影。/小鸟们在林间无声。/等着吧:俄顷/你也要安静。”
无法安静的是小小少年,是我的儿子,在第一阵强劲的西北风之前,他抢先一步,将树上的蝉蜕握于手中,透过这一只蝉蜕仰视着阳光。他问我:“它为什么是空的,像梦一样?”我知道他还太小,不会懂得生命的大安静,我只好说:“但它像梦一样美啊。”
( 1 )面对人们司空见惯的蝉蜕,作者从生命的时空、生命的蜕变和生命的意义三个方面,阐发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