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东皋 五色交辉 百手起家 B: 缥碧 千百成峰 如梦初醒 C: 交映 鸢飞戾天 眼花瞭乱 D: 息心 负势竟上 锐不可当 |
2、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描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这里“能”是动词。 B: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载体,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C: 《散步》是一篇散文,写了一家人一起散步的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D: 《咏雪》写的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谢太傅”的女儿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想象力。 |
3、 | 重阳节有赏菊花的习俗,菊花与梅花、兰花、竹并称“四君子”它们是中国人感物抒怀的对象。 下面四句诗就是以“梅兰竹菊”为题材写的请找出描写菊花的诗句。( ) B: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C: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D: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
4、 | 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的都德。文章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B: “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妻间也以“卿”为爱称;“孤”是古代大臣、官员对王侯的尊称。 C: 《伟大的悲剧》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代表作有《象棋的故事》《三位大师》等。 D: 《最苦与最乐》作者梁启超,字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 |
5、 | 下列划线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百团大战》这部电影中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中八路军战士奋勇杀敌的牺牲精神。 B: 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C: 你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重蹈覆辙 , 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D: 雨果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讲,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
6、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纶巾(guān) 隘口(yì) 苦心孤诣(yì)B: 剽悍(piào) 豢养(huàn) 呱呱坠地(gū) C: 涸辙(hé) 惬意(qiè) 弄巧成拙(zhuó) D: 滂沱(páng) 舷窗(xián) 乳臭未干(xiù) |
7、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借误的是( ) A: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B: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C: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D: 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
8、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公益与每个人________。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________你没有亿万身价,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________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捐赠一本书,提供一份午餐,甚至转发一条微信,爱心就在你我之间________。 A: 休戚相关 因为 所以传递 B: 休戚相关 即使 也传承 C: 息息相关 即使 也传递 D: 息息相关 因为 所以传承 |
9、 | 选择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大型明星真人秀节目火爆全国的原因,是明星们放下偶像包袱,毫不矜持的表现增加节目的看点和娱乐性造成的。B: 连淮扬镇铁路扬州站站场的顺利开工,让人倍感振奋,谁也不会否认将来不会为市民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 C: 2017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由著名编剧周梅森创作,讲述了反腐天团与位高权重的贪腐分子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D: 当中国这个能源消费大国不再需要大量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原油之后,使得国际油价又将面临“压力山大”的窘境。 |
10、 | 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交卸(xiè) 吊唁(yàn) 诘问(jié) 蹒跚(pán)B: 锐不可当(dǎng) 文绉绉(zhóu) 滞笨(zhì) 颓唐(túi) C: 匀称(chèng) 憎恶(zèng) 嫉妒(jì) 攥着(zuàn) D: 骷髅(kū) 迂腐(yú) 造诣(yì) 追溯(sù) |
完成下列题目。 [甲]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乙]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1 )从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上看,甲诗着眼于________字,乙诗则着眼于________字,从两诗景物描写中表现的季节来看,甲诗写的是________春之景,乙诗写的是________春之景。从两诗涉及的历史名城来看,甲诗涉及的是成都,乙诗涉及的是北京。( 2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①将甲乙两诗中你最欣赏的一联诗句画上横线,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②甲诗的末两句是作者想像,试用自己的话把作者想象情景表达出来,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几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远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 1 )解释选文中划线的词语。①日光下澈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 ③疾趋________ ④山行之极观也________ ( 2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 3 )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①《小石潭记》:________ ②《观第五泄记》:________ ( 4 )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填入下表。
|
今天你测体温了吗?
①最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初三的老师和学生每天进出学校都要测量体温。大部分人的测量结果在36.3℃~36.6℃之间,有的甚至在36℃以下,而不是我们普遍认为的37℃。这是怎么回事?
②2020年1月7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朱莉·帕森内特教授及其团队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自19世纪以来,人类的平均体温在逐渐下降,不到200年间下降了0.4℃。37℃可能已经成为人类正常体温的历史,36.6℃反而更像是目前人类的“黄金温度”。
③为什么人类的体温会逐渐下降?科研人员暂时还没有准确的研究结果。但是,该项目负责人朱莉·帕森内特教授推测称,这可能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变化有关系。现在我们拥有更完善的保暖措施,更稳定的室内温度,人们长期在此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失去了接收刺激的机会。久而久之,体温调节中枢将对外界温度不再敏感,从而导致体温下降。
④她还解释到,人类原本保持一个恒温数值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细菌和病毒。但由于现在卫生、医疗和饮食条件的改善,现代人不会像19世纪的人一样容易染上疟疾、肺结核等疾病,我们的身体也就无须通过升温来对付这些疾病。
⑤众所周知,体温是和基础代谢率挂钩的,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率会提高13%。肌肉是人体内最大的发热器官,50年前的人们每天都要做很多运动,种庄稼、放牧、清扫房间、出门步行等,看似平常的运动却能产生更多的肌肉。一个肌肉含量高的人,基础代谢也较高,体温也会高。较少的肌肉,则意味着较低的基础代谢和体温。现代人运动量的减少,会导致肌肉含量普遍下降,体温下降也成了可能。
⑥此外,体温降低也可能和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习与生活等压力有关。在压力状态下,人体处于应激状态,身体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皮质醇是一种分解代谢激素,不仅会分解肌肉,还会促进脂肪储存,优先把脂肪存储于内脏。各种压力导致皮质醇长期过量分泌,一边分解肌肉,一边储存脂肪,基础代谢率就会一降再降,体温也就随之降低。
⑦那么,体温普遍降低意味着什么呢?血液中的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它们就像身体的免疫系统侦察兵,能识别体内病原体并做出相应的免疫应答。体温高时,血液流速快,白细胞就能更加迅速地发现体内异常,把病原体扼杀在摇篮里。体温降低,血液流速放缓,白细胞的工作效率也随之变低。慢慢悠悠的白细胞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消灭病原体,这可能会导致病原体成几何级繁殖,让人的机体更易感染病毒与细菌,最终造成免疫力变差,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⑧当然,人类的身体并非只有一种温度(如人体体温示意图),比如说肝脏的部分往往是最热的,皮肤表层则是最冷的;体温也会因时间、天气和心情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小幅波动。只要在正常值范围内,就不必太过紧张。
(摘自新浪微博,2020.3.20,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最高贵的导盲犬
苏珊是在一场疾病之后失明的。失明之后,她什么也干不了,哪儿也去不了,她觉得生不如死,成天待在家里,闷闷不乐。苏珊宁愿得病,也不愿失去光明。早知道会这样,她就不去治病了。
苏珊痛苦,她的父母也非常痛苦,他们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每天,母亲都陪在苏珊身边,告诉她世上的盲人有千千万万,他们都活得好好的,她也一定要坚强。母亲还告诉她,医生说她的眼睛会治好的,不用太着急。
医生和母亲的话,苏珊都不相信。如果医生有本事,她的眼睛就不会失明了。如今,她只相信事实,除非她真的重见光明,否则谁的话她都不会相信。
母亲知道苏珊成天待在家里难受,便给她买来一只导盲犬。有了导盲犬,苏珊就可以外出散心了。苏珊给导盲犬取名卡特,导盲犬用舌头舔舔苏珊的手,表示同意。苏珊的手被卡特舔得痒痒的,非常开心,失明以来她第一次有了笑容。母亲告诉苏珊,卡特训练有素,能把她安全地带到她想去的地方。苏珊曾遇到过导盲犬,知道导盲犬非常能干,值得信赖。
那天,苏珊在卡特的带领下去了公园。从前,苏珊经常去公园,不仅因为那里空气清新,还因为那里有许多鸟儿,能听到鸟儿各种悦耳的叫声。卡特把苏珊带到了她经常去的假山旁,苏珊坐下后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卡特:“你太能干了!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坐在假山旁边呢?我太喜欢你了,你简直就像是我的另一个妈妈一样,给我照顾,给我温暖!”卡特好像听懂了苏珊的话,它开心地叫了几声,偎依在苏珊的怀里,任由苏珊抚摸它。
在公园坐了大半天,苏珊的心情好多了,让她更开心的是,她拥有了一只与她心意相通的导盲犬卡特。有了卡特这个伴,以后的日子里,她的出行就方便了。当然,苏珊还是希望自己的眼睛能够重见光明。
此后的每天,苏珊都会在卡特的带领下外出,当然,她们去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公园。在公园里,苏珊总是让卡特偎依在自己怀里,一边抚摸卡特一边说:“卡特,你长什么样呢?我摸得到你,却看不到你,我想看到你,你明白吗?”卡特用舌头舔舔苏珊的手,好像在说:“我知道,你别难过,你等着,总有一天你会看见我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苏珊逐渐适应了失明的生活。有了卡特这个伴,她才有了活下来的信心。苏珊觉得,卡特真是她的另一位母亲。
这期间,苏珊的母亲一直没有停止为她治疗眼睛,她带苏珊看了许多医生,花了许多钱买来药物,可是苏珊的眼睛还是什么也看不见。苏珊很沮丧,难道自己就这么失明一辈子?不!她要看到这个世界,看到她心爱的卡特!
最终,苏珊又一次接受治疗。这次,父母为她找的是最好的医生,并开了最好的药。医生告诉苏珊,吃半个月的药,肯定有起色。苏珊不信,在此之前,哪一个医生不是信誓旦旦,说自己治好了多少失明者,说吃了他的药多少天就能重见光明,可是最终呢,她的眼睛还是什么也看不见。母亲告诉苏珊,这位医生真的是名医,让她相信,好好配合治疗。
苏珊最终接受了治疗。躺在床上,苏珊把卡特抱在怀里,一边抚摸卡特一边说:“亲爱的卡特,也许这次我真的就能重见光明了,到时候我就可以看见你了。”卡特冲苏珊叫了几声,显得很兴奋。苏珊又说:“你别担心,就算我重见光明了,我也不会抛弃你,我们要永远在一起,不离不弃!”
时间一天天过去,苏珊的眼睛却还是什么也看不见,她渐渐失望了,又天天让卡特领着她上公园。这天,苏珊在卡特的带领下去公园,她们走过一条街又一条街,突然,苏珊的眼睛一亮,她看到了卡特,还看到了母亲。她失声叫起来:“妈妈!”
母亲回过头,看着苏珊愣住了。苏珊嚷道:“妈妈,我的眼睛好啦,我能看见东西啦!”母亲笑了:“孩子,你的眼睛真的好啦!”苏珊这才看到,卡特身上的绳子一头在自己手里,一头在母亲手里。她顿时明白了:怪不得卡特能跟自己心意相通,因为有母亲在前面带路。
苏珊说:“妈妈,难道这半年里,你一直在为我带路?我不是有卡特吗?”母亲说:“你有卡特,它训练有素,可是,它终究不是人,它不明白你的心意,不能带你去你喜欢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妈妈担心它带着你外出会出意外,所以,妈妈就在前面带路,这样就能保证万无一失!”母亲显得非常开心,她为自己的这个主意感到非常满意。苏珊笑了。母亲一直默默地当她的导盲犬,母亲是世上最高贵的导盲犬。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人喜欢白色的纯洁,有人喜欢橙色的温暖,有人喜欢粉色的浪漫……你也许对某种颜色情有独钟。
激情燃烧的火红,收获成功的金黄,茁壮成长中的那一抹新绿,追逐梦想时的那一片蔚蓝……青春的画卷上,总有一种色彩属于你。
请以“有一种色彩属于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