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满城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农历“三月三”,壮乡农家的饭桌上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五色糯米饭,脍炙人口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青秀山上的桃花美轮美奂 , 仿佛人间仙境。
C: “边陲明珠”是这座沿海城市的标志性雕塑,它以栩栩如生的造型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D: 首府南宁地铁一号线的开通,对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品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开展“爱我鄂州,传诵经典”端午诗文诵读活动,旨在以端午节为载体,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鄂州人民的文化素质。
B: 人们乱砍滥伐、毁林造田、过度放牧,造成水土严重流失,使土地荒漠化情况日趋严重。
C: 语文课堂上,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感悟能力和创新精神。
D: 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做好饮食卫生工作是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B: 寿镜吾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先生,他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
C: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D: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一句中,“济南”“秀气”分别是名词、动词。
4、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 洗礼 浸润 强聒不舍
B: 灵柩 扶掖 媚上欺下
C: 忐忑 天骄 弥留之际
D: 襁褓 深邃 悌泗横流
5、

下面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杨振宁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的“和”是一个连词。
B: “他撞在电杆上,撞半面肿胀”和“他了第一名”两句加下划线的“得”词性不同。
C: “下课的铃声终于敲响了,饥肠辘辘的我们可以吃午饭了。”和“我终于不知道阿长的姓名,以及她的经历。”两句中的两个副词“终于”表达的情感相同。
D: “我教室里唱歌”和“我不在操场,我教室”两句加下划线的“在”词性不同。
6、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罗尔自己也没有想到,通过微信公众号给患病女儿筹集医疗费用的举动引发了轩然大波,各种揭黑、质疑和责难纷至沓来
B: 消法修正案将网络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等条款纳人其中,市民们对此纷纷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 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的猜测正确,这些桦树像少女般亭亭玉立 , 蔚然成林。
D: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 , 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战斗檄文和强烈呐喊。
C: 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 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与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眼前。
8、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B: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C: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D: 看着人类这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一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9、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戒(chéng) 推(chǒng) 取(tì) 锐不可(dāng)
B: 哀(dào) 归(shěng) 两(qī) 深痛疾(è)
C: 星宿(xiù) 刻(juān) 脱(zhèng) 前后继(pū)
D: 刻(qīng) 取(xī) 强(jué) 轻怕重(zhān)
10、对《 饮酒(其五)》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 “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 “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 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
社日 谢逸①
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②。
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
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注释】①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送“江西诗派”诗人。隐居乡里,布衣终身。②风溪细细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③羹芹:煮芹为羹。④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⑤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⑥东皋:水畔高地。⑦举趾:举脚,下田。

( 1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歌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
B: 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
C: 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
D: 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中流露出哀伤之情。
( 2 )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和乐趣。
B: 诗人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C: 全诗紧扣“待”字,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
D: 此诗用词精炼,用典贴切,用情真挚。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①群凶:指当时各地动乱。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⑤不徒言:不只是虚言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朕向群凶未定/博士邪
B: 为人须学问/兄何见事之晚乎
C: 比来四海静/能辨我是雄雌
D: 躬亲事/万里赴
( 2 )请用3条“/”为下面句子断句。

古 人 云 不 学 业 墙 面 莅 事 惟 烦 。

( 3 )请谈谈太宗的一番话给你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致大海

冯骥才

①今天是给您送行的日子,冰心老太太!

②我病了,没去成。十点钟整,这是朋友们向您鞠躬告别的时刻,我在书房一片散尾竹的绿影里跪伏下来,向着西北方向-——您遥远的静卧的地方,恭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打开音乐。本来心里潦乱又沉重,但渐渐的我那特意选放的德彪西的《大海》发生了神奇的效力,涛声所至,愁云廓散。心里渐如海天一般辽阔与平静。于是您往日那些神气十足的音容笑貌全都呈现出来,而且愈来愈清晰,一直逼近眼前。

③八十年代末,一个您生命的节日。我在天津拨通了您家的电话。

④我对着话筒大声说:“老太太,我给您拜寿了!”

⑤您马上来了幽默。您说:“你不来,打电话拜寿可不成。”您的口气还假装有点生气。但我却知道在电话那端,您一定在笑,我好像看见了您那慈祥的并带着童心的笑容。

⑥为了哄您高兴。我说:“我该罚,我在这儿给您磕头了!”

⑦您一听果然笑了,而且抓着这个笑话不放,您说:“我看不见。”

⑧我说:“我旁边有人,可以作证。”

⑨您说:“他们都是你一伙的,我不信。”

⑩本来我想逗您乐,却被您逗得乐不可支。谁说您老,您的机敏和反应能超过任何年轻人。我只好说:“您把这笔账先记在本子上。等我和您见面时,保证补上。”

⑪从此,它成了每次见面必说的一个玩笑的由头。只要说说这个笑话,便立即能感受到您的那种率真、亲切。

⑫大约是九二年底,我和朋友一同去看您。那天您特别养有精神。您说,前不久有一位大人物来看您,说了些“长寿幸福”之类吉祥话。您说,您虽长寿,却不总是幸福的。您的一生正好是“酸甜苦辣”四个字:少时留下许多辛酸;青年时代还算留下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年以后,“文革”十年,苦不堪言;现在老了,但却是——“姜是老的辣”。当说到这个“辣”字时,您的脖子一梗,我便看到了您身上的骨气。老太太,那一刻您身上真是闪闪发光呢!

⑬您问我:“要是碰到大人物,你敢说话吗?”没等我说,您又进一步说道,“说话谁都敢,看你说什么。冯骥才-,你拿的工资可是人民给的,不是领导给的。领导的工资也是人民给的。拿了人民的钱就得为人民说话,不要怕!”

⑭说完您还着意地看了我一眼。老太太,您这一眼可好厉害。您似乎要把这几句话注入我的骨头里。

⑮您历经那么多时代的不幸,对人间的诡诈与丑恶的体验较我深切得多;然而,您为何从不厌世,不避世,不警惕世人,却对人们依然始终紧拥不弃,痴信您那句常常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无限美好的格言“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⑯我想到一件更远的事。

⑰那天是您和吴先生金婚的纪念日。我和几位文友去看您。聊天时,没等我们问您就自动讲起当年结婚时的情景。说话时您很快活,弄不清您是自嘲,还是为自己当年的清贫又洒脱而洋洋自得。后来您话锋一转,忽问我:“冯骥才,你怎么结的婚?”

⑱我说:“我还不如您哪。我是‘文革’高潮时结的婚!”我说那时我和未婚妻两家都被抄了,结婚只有一间几平米的小屋,床是用砖块和木板搭的。结婚那天,我把劫后仅有的几件衣服叠了叠,放在自行车后车架上,但在路上颠掉了,结婚时两手空空。

⑲我想我说完您一定会说出几句同情的话来,可您却微笑又严肃地对我说:“冯骥才,你可别抱怨生活,你们这样的结婚才能永远记得,大鱼大肉的结婚都是大同小异,过后是什么也记不住的。”

⑳您的话使我出其不意,一下子,您把我的目光从一片荆棘的困扰中引向一片大海。

㉑德彪西的《大海》全是画面:狂风掀起的水雾与低垂的阴云融成一片;雪色的排天大浪迸溅出的全是它晶莹透明的水珠。一束夕照射入它蓝幽幽的深处,加倍反映出夺目的光芒。瞬息间,整个世界全是细密的迷人的柔情的微波。

㉒大海中从无云影,只有阳光。这因为,它不曾有过瞬息的静止;它永远跃动不已的是那hào
hàn 又坦荡的生命。这也正是您的海。我心里的您!

注:冯骥才:作家,文化学者

( 1 )①在第㉒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hào hàn________

②第②段划线词语“逼近”用得好,因为________

( 2 )本文回忆了作者和冰心交往的几件事,请细读文本,填写下表。

事件

冰心形象

冰心与给她电话的“我”开玩笑

有童心,机敏,率真,亲切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 3 )下列与第⑲段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永远要感恩生活。
B: 年轻时没有尝过苦水的人,不能成长。
C: 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
D: 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
( 4 )本文的首尾都谈到了音乐家德彪西的作品《大海》,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
( 5 )请简析本文标题“致大海”的含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乡村的阳光
①不同地方的阳光,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戈壁的阳光,穿越历史的雄浑与伟岸,你站在戈壁,你就是一颗卵石。自大与孤傲简直就是一种奢望。这时,古丝绸之路如丝绸一样柔软地缠住了你的心,那些驼铃声被西风一次次地吹远,融入历史烟云;草原的阳光,辽阔得让人有些飘浮不定,马鞭挥舞的牧歌,溅落成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沙漠的阳光,有一种沧桑之感,让人追怀楼兰古国以及楼兰美女多情的眼神,那些消失的海市蜃楼,正在阳光里无声地述说着。
②尽管这些阳光能给我引出美妙的遐想,给人如此酣畅淋漓的感受。但这些阳光离我太远,我还是喜欢乡村的阳光。
③乡村的阳光,没有你我之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块一块的,一丝一丝的,一团一团的,一坨一坨的,或在田间,或在土里,或在草尖,或在大块大块的石头上,或在摇晃的枝头,或在流动的小溪,或在胡须旁,或在亮丽的锄尖,或在烟斗的一明一灭里。
乡村的阳光很朴素,不着脂粉,不戴首饰,不描口红,不染眉毛。从清晨的枝头,早早地打开柴门,放出一群喧闹的鸡鸭。在青色的石板上踩出清脆的足音,将老井里清澈的甘泉,照得一闪一闪的,让朦胧的烟雾顿生忌妒,霎时围将过来。引得鸟儿们也过来叽叽喳喳地议论
⑤乡村的阳光,简洁而单纯。一笔一画,一丝一缕清晰可见。从叶片之间的缝隙,渗漏下圆润的心事,不必去猜疑。从一滴露珠上反射,直抵我们的敞开的心扉,宁静而淡泊。在炊烟上缀满生活的清香,用双手将生活的音符奏响,生活的方向直指蓝天。
⑥乡村的阳光,慷慨而不吝啬。东边的朝阳,西边的霞光。南边的艳阳,北边的晚照。你家的东篱,我家的西墙。
⑦来来去去,无遮无拦,没有猫眼,没有电子锁,没有防盗栏,没有摄像头。你打开木门,我打开木窗,让阳光穿堂而过。你我也可“弱水三千,我只饮一瓢”!尽情沐浴,没有谁和你争抢。
⑧乡村的阳光,气息纯正干净。它浇灌的蔬菜与粮食,不含塑化剂。放心的呼吸,没有腐臭的异味。你可以不着一丝纱衣,让它为你清洗多菌的毛孔。如果你有异想天开的构思,你可以将它打包,背在你的行囊,随时为你疗伤。
⑨伸出你的双手,你一遍又一遍地揉搓,双手可以生花。
⑩乡村的阳光,不含黄金,却让人无比珍惜。它为你驱散房间里的潮湿,为你祛除关节里的风湿。它不像城里的阳光,无法进入地铁与写字楼之间,只有金钱换得的高楼,才能得到阳光的青睐。它随时随地跳跃在你我的身边,浇灌你坚强的性格,造就我宽阔的胸怀与无边的大爱。
⑪乡村的阳光,在春天里,她是含情脉脉的少女,你一定会一见钟情。在夏天里,她是热情泼辣的少妇,让你欲罢不能。在秋天里,她是渐近渐远的情人,让你恼不起,让你恨不起。在冬季里,它是你的单相思,时常光临你的梦境。

( 1 )文章的题目是“乡村的阳光”,但作者在开头为什么要写戈壁、沙漠、草原的阳光?

( 2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马鞭挥舞的牧歌,溅落成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
②古丝绸之路如丝绸一样柔软地住了你的心。

( 3 )从结构上看,第②段属于什么样的段落?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 4 )文章的第④段写得很精彩,请您从修辞的角度进行一番赏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根据要求作文。

天塌了,人去补/水来了,人去治/山高了,人去移/

灾来了,人去挡/病来了,人去救/苦来了,人去爱……

《众神》中的伯父和他的朋友们,都是这样的人。

钟南山说:“中国人的神,从来都是人,从来都是自己。”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项,自拟题目,完成写作。

任务一请你在中考动员会上做一次演讲,撰写演讲稿。

任务二根据中国神话故事的阅读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任务三自选文体,向校报“抗击疫情”专版投稿。

【写作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望眼欲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