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小张把自己出版的新书寄给中学老师并留言:“小书一册,请您拜读以后,奉复宝贵意见!” B: 疫情期间,我市向邻国友好城市捐赠,救援物资的外包装标签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 学校团委召开学生会成立大会,向校长发出邀请:“我们敬请您出席学生会成立大会,如能光临,将是对我们的极大支持。” D: 我先后两次莅临那家大酒店,都是去吃自助餐。 |
2、 | 关于艾青,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艾青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再别康桥》。 B: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在狱中写给自己老祖母的怀念之作,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 艾青的诗歌洋溢着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情调热烈激昂,充满了乐观主义情感。 D: 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明显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
3、 | 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A: 气概(kài) 哽咽(yān) 炽痛(zhì) 辔头(pèi) B: 祈祷(qǐ) 山巅(diān) 丰饶(ráo) 金柝(chāi) C: 胡骑(qí) 狂澜(lán) 诧异(chà) 呻吟(shēn) D: 曲折(qǔ) 气氛(fèn) 揣摩(chuǎi) 云鬓(bìn) |
4、 | 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 剧本反映了现代社会,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发生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 剧本中,老人和男孩代表了新旧两个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男孩的纯真。 |
5、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________________ 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 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全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A: ④③①⑤②B: ③②⑤①④ C: ③①⑤②④ D: ④⑤①③② |
6、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了莫言,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B: 和谐、和睦、和顺、和煦……“和”能构成一系列美好的词语。 C: 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文约而事丰”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南宋姜夔《白石诗说》) D: 日前,扬州市著名心理教育专家李万华应邀为汶河小学200多名三四年级的学生家长作专题讲座。 |
7、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正确的—项是( ) A: 藤野先生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为人诚恳公正,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对学术有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的人。 B: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被父亲强迫背诵《论语》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并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C: 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D: “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能勾摄恶人的魂魄。 |
8、 | 下列语句中的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 , 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 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C: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主宰:支配。) D: 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旁逸斜出:到处出没。) |
9、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天空的使者________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②我一直________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③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________的水分。 A: 观察 沉迷 充足B: 观看 沉醉 充沛 C: 观察 沉醉 充足 D: 观看 沉迷 充沛 |
10、 |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弗雷先生苦心孤诣 , 一部家书,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B: 面对穷凶极的歹徒,他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真是本色当行啊! C: 元宵以后,节日的气氛渐渐淡了下来,周而复始 , 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D: 这场足球赛精彩纷呈,比赛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 , 比分最终还是停留在1:1.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乙】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对【甲】【乙】两首诗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甲】诗首联用落木菁萧、鸿雁南飞、北风送寒之景点明已是寒冬时节。【秋季之景】 B: 【甲】诗领联用“遥隔”二字表明作苦远离家乡,因山川阻隔,不能归去。 C: 【乙】诗首联细写旅途所见之景,点明行船地点,莫定全诗感恃基调。 D: 【乙】诗颈联写江上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蕴含时序交替的理趣。 ( 2 )试比较【甲】【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 1 )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符号。(每句一处)①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②唯用贤者异之 ( 2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竹本固________ ②始于长安求假居处________ ③不终日而毕________ ④以贻其后之居斯者________ ( 3 )翻译下列句子。①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②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
马二先生游西湖
吴敬梓
①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鬓头,也有穿蓝的,也有穿青绿衣裳的,年纪小的都穿些红绸单裙子;也有模样生的好些的,都是一个大团白脸,两个大高颧骨;也有许多疤、麻、疥、癞的。一顿饭时,就来了有五六船。那些女人后面都跟着自己的汉子,掮着一把伞,手里拿着一个衣包,上了岸,散往各庙里去了。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到觉得有些滋味。
②吃完了出来,看见西湖沿上柳阴下系着两只船,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一个脱去天青外套,换了一件玉色绣的八团衣服;一个中年的脱去宝蓝缎衫,换了一件天青缎二色金的绣衫。那些跟从的女客,十几个人,也都换了衣裳。这三位女客,一位跟前一个丫鬟,手持黑纱团香扇替他遮着日头,缓步上岸;那头上珍珠的白光,直射多远,裙上环佩,叮叮的响。马二先生低着头走了过去,不曾仰视。
③往前走过了六桥,转个湾,便像些村乡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间走了一二里多路,走也走不清,甚是可厌。马二先生欲待回家,遇着一走路的,问道:“前面可还有好顽的所在?”那人道:“转过去便是净慈、雷峰,怎么不好顽?”马二先生又往前走。走到半里路,见一座楼台盖在水中间,隔着一道板桥,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里面的门锁着,马二先生要进去看,管门的问他要了一个钱,开了门,放进去。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①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笏板②,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拜毕起来,定一定神,照旧在茶桌子上坐下。傍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是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请客,不好进去。那厨房却在外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生又羡慕了一番。
④出来过了雷峰,远远望见高高下下,许多房子,盖着琉璃瓦,曲曲折折,无数的朱红栏杆;马二先生走到跟前,看见一个极高的山门,一个直匾,金字,上写着“敕赐净慈禅寺”,山门傍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一个大宽展的院落,地下都是水磨的砖,才进二道山门,两边廊上都是几十层极高的阶级。那些富贵人家的女客,成群逐队,里里外外,来往不绝,都穿的是锦绣衣服,风吹起来,身上的香一阵阵的扑人鼻子。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上面一个横匾,金书“南屏”两字,——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桔饼、芝麻糖、粽子、烧饼、处片、黑枣、煮栗子。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马二先生也倦了,直着脚,跑进清波门,到了下处关门睡了;因为走多了路,在下处睡了一天。
⑤第三日起来,要到城隍山走走,城隍山就是吴山,就在城中,马二先生走不多远,已到了山脚下。望着几十层阶级,走了上去,横过来又是几十层阶级,马二先生一气走上,不觉气喘。看见一个大庙门前卖茶,吃了一碗。进去见是吴相国伍公之庙。马二先生作了个揖,逐细的把匾联看了一遍。又走上去,就像没有路的一般,左边一个门,门上钉着一个匾,匾上“片石居”三个字,里面也想是个花园,有些楼阁。
⑥马二先生步了进去,看见窗棂关着,马二先生在门外望里张了一张,见几个人围着一张桌子,摆着一座香炉,众人围着,像是请仙的意思。马二先生想道:“这是他们请仙判断功名大事,我也进去问一问。”站了一会,望见那人磕头起来,傍边人道:“请了一个才女来了。”马二先生听了暗笑。又一会,一个问道:“可是李清照?”又一个问道:“可是苏若兰③?”又一个拍手道:“原来是朱淑真④!”马二先生道:“这些甚么人?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我不如去罢。”又转过两个湾,上了几层阶级,只见平坦的一条大街,左边靠着山,一路有几个庙宇;右边一路,一间一间的房子,都有两进。屋后一进,窗子大开着,空空阔阔,一眼隐隐望得见钱塘江。那房子:也有卖酒的,也有卖耍货的,也有卖饺儿的,也有卖面的,也有卖茶的,也有测字算命的。庙门口都摆的是茶桌子。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
(《儒林外史》节选)
【注】①仁宗皇帝:指宋仁宗赵祯,1022-1063年在位。②笏板: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③苏若兰:魏晋大才女,回文诗之集大成者。④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齐名。
( 1 )结合上面西湖地图,简述马二先生游览西湖的主要线路。【原文】第①节: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到觉得有些滋味。
【批注】自奉颇俭,愈觉其倾囊助人为难能矣。不可饥其贪馋之相也。
①回顾原著马二先生的相关内容,概述一件其倾囊助人的事例。
②马二先生游览西湖,眼中似乎不见美景,只见美食,作者是在“饥其贪馋之相”吗?谈谈你的理解。
③参照以上“批注”,给下面描写马二先生言行的两个句子,各写一条批注。
【甲】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笏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
【乙】马二先生道:“这些甚么人?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我不如去罢。”
( 3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A:了解小说的结构特点,有助于理解小说的主题。根据提示将表格填写完整。
小说 |
结构特点 |
主题理解 |
《儒林外史》 |
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小说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 |
①________ |
《简·爱》 |
②________ |
小说通过主人公简˙爱在逆境中的成长经历及其与罗彻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自由平等、维护独立人格的坚强女性。 |
B:吴敬梓和契诃夫在《儒林外史》《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中表现出了极高的讽刺艺术。根据提示将表格填写完整。
小说 |
讽刺对象 |
讽刺手法举例 |
《儒林外史》 |
封建社会众多士人 |
①________ |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
②________ |
《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时,短短时间里,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态度也发生变化。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突出,极具讽刺效果。 |
补丁也开花
孙道荣
拐角凹进去一段,就是她的舞台。她在这里摆摊织补,已经好几年了。
每次路过,都能看见她,坐在凹槽里,埋头织补。身边的车水马龙,似乎离她很远。她很少抬头,只有针线,在她的手上不停地穿梭。
这里原本是一个城乡结合部,这几年城市西迁,这块地也跟着火热起来,到处是建筑工地。上她那儿织补的,大多是附近工地上的民工。衣服被铁丝划了个口子,或者被电焊烧了个洞,他们就拿来,让她织补。也不贵,两三块钱,就能将破旧的地方织补如初。如果不是工服,而是穿出去见人的衣服,她会更用心些,用线、针脚、纹理,都和原来的衣裳一样,绝对看不出织补过。
从她所在的拐角,往前百米,是一所学校。我的孩子,以前就在那所学校读书。每次接送孩子,都必经她的身旁,也就对她多留意了点儿。
一天,妻子从箱底翻出了一条连衣裙,还是我们刚结婚时买的,是妻子最喜欢的一条裙子。翻出来一看,胸口处被虫蛀了个大洞。妻子黯然神伤。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她的影子,也许她可以织补好。
拿过去。她低头接过衣服,看了看,摇摇头说,洞太大了,不好织补了。我对她说,这条裙子对我妻子意义不一般,请你帮帮忙。她又看了看裙子,忽然问我,你妻子喜欢什么样的花?牡丹。我告诉她。她看着我,要不然我将这个洞绣成一朵牡丹,你看怎么样?我连连点头,太好了。
她从一个竹筐里,拿出一大堆彩色的线,开始绣花。我注意到她的手,粗大,浮肿,一点也不像一只绣花的手。我疑惑地问她,能绣好吗?她点点头,告诉我,以前她在一家丝绸厂上班,就是刺绣工,后来工厂倒闭了,她才开始在街上摆摊织补。她原来绣的花可漂亮了。她笑着说,原来的手也不像现在这么笨拙,在外面冻的,成冻疮了,所以,才这么难看。
正说着话,一个背书包的女孩,走了过来。以为女孩也是要织补的,我往边上挪了挪。她笑了,这是我女儿,就在那边的学校上学。女孩看看我,喊了声叔叔,就放下书包,帮她整理线盒,很多线头乱了,女孩就一根一根地理清,重新绕好。不时有背着书包的孩子,从我们面前走过。有些孩子看来是女孩的同学,她们和女孩亲热地打着招呼。女孩一边帮妈妈理线,一边和同学招呼着,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
我好奇地看着女孩。她稚气的脸上,已经三三两两冒出青春的气息。她似乎一点也不在意,她的同学看到她的妈妈是个街头织补女。这出乎我的意料。我有个同学,就因为长相土了点,苍老了点,他的儿子从来不让他参加家长会,也不让他去学校接自己,男孩认为,自己的爸爸太寒碜了,出现在同学面前,丢了自己的脸。
我对她说,你的女儿真好。她看看女儿,笑着说,是啊,她很懂事。这几年,孩子跟我们也吃了不少苦。女孩嘴一撇,吃什么苦啊,你和爸爸才苦呢。忙完了手头的活,女孩拿出书本,趴在妈妈的凳子上,做起了作业。我问她,怎么不回家去做作业。女孩说,我们要等爸爸来接我们,然后一起回家。
她穿针引线,牡丹的雏形,已经显露出来。这时候,一个中年男人蹬着三轮车骑了过来,女孩亲热地喊他爸爸。我对她说,天快黑了,要不我明天再来拿,你们先回家吧。她摇摇头,就快好了。
路灯亮起来的时候,她终于将牡丹绣好了。那件陈旧的连衣裙,因为这朵鲜艳的牡丹,而靓丽起来。
中年男人将三轮车上的修理工具重新摆放,腾出一个空位子来,然后,中年男人一把将她抱了起来,放在了那个座位上。我这才注意到,她的下半身,是瘫痪的。女孩将妈妈的马扎、竹筐放好,背着书包,跟在爸爸的三轮后,蹦蹦跳跳地走去。
目送他们一家三口的背影渐渐消失后,我拿着那件绣了牡丹的裙子回了家。你完全看不出来,牡丹之处,曾经是一个补丁。
( 1 )小说的主人公无疑是摆摊织补的“她”,但第8-10段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她女儿,这是为什么?2001年,徐敏25岁。那年,因一次意外,徐敏原本美好的生活变得面目全非:高位瘫痪,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轮椅成为她的“身体”和“双脚”。遭此厄运,徐敏曾一度想放弃生命,但最终她选择了坚强。“因为身体残疾的缘故,我希望能找一份可以躺着做的工作。”2009年年底,徐敏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为“奇迹电动工具”的网店,专门销售永康市优势五金产品电动工具。现在,“奇迹电动工具”已经是三钻卖家,有了稳定的客户和一定的知名度。
五一前夕,给郑州圆方集团全体职工的回信中写道: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从一线医务人员到各个方面参与防控的人员,从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到生产防疫物资的工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汇聚起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我们也深深的知道,为了战胜疫情,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无数人挺身而出,投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当中有医护人员、党政干部、工作人员、志愿者……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