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B: 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游戏的害处。 C: 他工作能力强,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班长。 D: 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
2、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实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 ①③④②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⑤①③④② D: ⑤②①③④ |
3、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小“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 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 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________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③我本来愿意显示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 地揭露我的无知。 A: 劝慰 奥妙 千方百计B: 劝慰 奥秘 千方百计 C: 劝告 奥妙 想方设法 D: 劝告 奥秘 想方设法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让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B: 电影《流浪地球》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热潮,该片屡屡刷新国内科幻电影。 C: “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D: 汪曾祺的散文即使是叙写花草树木、瓜果食物、山水风景,还是怀人记事、谈文论艺,都极有韵致。 |
5、 | 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解说:这句话虽有比喻词“好像”,但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是拟人的修辞。 B: 蓬荜生辉 才疏学浅 抛砖引玉 洗耳恭听解说:这四个词语全部是谦辞。 C: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解说: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 D: 奋不顾身 高风亮节 艰苦卓绝 威武不屈解说:这四个词语的感情色彩完全相同。 |
6、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的作者分别是老舍和刘湛秋。 B: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C: 老舍原名舒庆春,作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等。 D: 泰戈尔是日本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
7、 | 文中有两处错别字,以下更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波斓”改为“波澜”;“躁热”改为“燥热”B: “波斓”改为“波澜”;“琐碎”改为“锁碎” C: “沸腾”改为“沸滕”;“躁热”改为“燥热” D: “琐碎”改为“锁碎”;“沸腾”改为“沸滕” |
8、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虬枝(qiú) 校对(xiào) 狡黠(xiá) 未雨绸缪(móu)B: 猗郁(yī) 皲裂(jūn) 谩骂(màn) 揠苗助长(yà) C: 秀颀(qí) 咫尺(zhǐ) 把晤(wù) 锲而不舍(qì) D: 谄媚(cǎn) 悖谬(miù) 熟稔(rěn) 难辞其咎(jiù) |
9、 | 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①读书的兴趣,可能产生畸形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则很( )。 ②而唐人街却又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双层( )之下,“中国城”岂不正像一部电影? ③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 )承担( )失去劳动能力父母的责任。 A: 蒙昧 隔阂 须要 抚养B: 愚昧 隔膜 需要 扶养 C: 蒙昧 隔膜 须要 扶养 D: 愚昧 隔阂 需要 抚养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炎炎夏日,各种品牌的空调产品成了各大商场炙手可热的畅销商品。B: 放眼望去,满山的梨花姹紫嫣红 , 真是美不胜收。 C: 溶洞里的钟乳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白熊…无不惟妙惟肖。 D: 班会上,他侃侃而谈 , 出众的口才使得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重别周尚书①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庾信与周尚书曾同在南方的梁朝为臣,后被俘于北周都城长安。此诗写于周尚书回南方之时,而庾信一直无法回归。 ( 1 )庾诗用“________”一词形容自己归途遥远,李诗借“________”比喻征途漂泊无依的友人。( 2 )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孙少述与王荆公①交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②?” ②及荆公当国,少述不以为意,数年不复相闻。及荆公罢相,过高沙,少述适在焉。荆公过访,少述出见,执手相问劳苦,不虑穷达,遂留荆公置酒作食,畅辨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③,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比更不登门谒谢矣。”然依依有惜别之色。 (注释)①荆公:王安石,②规:规劝,③解舟:意即退居江湖。 ( 1 )解释文中的划线词语。①过高沙(________) ②不虑穷达(________) ( 2 )对第②段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孙少述没把王安石放在心上,(他们)多年不再互通音信。 B: 孙少述不认为王安石是对的,(他们)多年不再互通音信。 C: 孙少述没把王安石放在心上,多年没再打听他的情况。 D: 孙少述不认为王安石是对的,多年没再打听他的情况。 ( 3 )①细读王安石送别友人孙少述的诗,可以看出:第一句表达的是王安石对朋友________的感情;第二句实际上在赞扬朋友________的品格。 ②从第②段看,孙少述的交友之道值得称赞是因为:________。 |
倔强的仙人掌
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人掌仔细地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盆,准备一起买。
②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③“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心里不安,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地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地有点南腔北调了。
④“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地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地絮絮不止,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⑤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地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⑥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地怔了一会儿,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放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⑦“别扔了,” 老头说,“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
⑧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能长出根的。”
⑨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那疼隐隐约约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对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
( 1 )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女人挑选仙人掌,准备买下→________→ ________→女人买下仙人掌,老头儿把扯断的仙人掌送给她。
( 2 )女人为什么怀疑仙人球是用牙签插上去的?阅读下文。
食物如何防水
①在许多酥脆食物(比如瓜子、花生、饼干等)的包装袋里,都会有一个不能吃的小袋子,人们大都知道那是“干燥剂”。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干燥剂?它又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
②这需要从食物中的水说起。
③对于水来说,食物就像一个围城。里面的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想进去的水分子多,宏观看来就是食物在吸收水分;反之,想出来的水分子多,宏观看来就是食物在变干。如果想进去的和想出来的一样多,我们就说食物中的水和环境中的水达到了平衡。在这个状态下,空气中水蒸气的气压与这个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的比值,就称为这个湿度下这种食物的“水活度”。
④空气中总是会有一些水蒸气,它们的气压与饱和蒸汽压的比值叫作“相对湿度”。如果食物中的水活度大于环境的相对湿度,就意味着想离开食物的水分子多;反之,如果水活度小于相对湿度,就意味着想跑进食物的水分子占据了优势。比如,蜂蜜中的水活度大致在0.5到0.7之间,而通常空气的相对湿度也在这个范围。如果一瓶蜂蜜的水活度是0.6,把它开盖放在相对湿度是0.5的干燥的环境中,它就会蒸发掉一些水,有时候就会看到瓶中有结晶出现。而如果是放在相对湿度是0.7的潮湿环境中,开盖之后就会吸收空气中的水,从而稀释了蜂蜜。
⑤在食物的保存过程中,我们并不希望水的迁移发生。酥脆的食物,吸水之后变软就不好吃了。而水果和嫩软的食物,则需要有充足的含水量来保持口感。
⑥在现代食品技术中,控制水的迁移是保质的一大方面。放干燥剂是最简单直接的一种方案。它针对的是那些需要保持干燥的食物。这些食物水活度很低,通常情况下都是吸水。干燥剂是水活度更低、吸附能力很强的物质。只要空气中有水,它们就如狼似虎地抓过来据为己有。虽然食物本身也有吸水的想法,但是吸水魅力无法与干燥剂竞争,吸引不到什么水分子,也就只好继续干燥了。
⑦那么,如何防止水活度高的食物失水呢? 在广阔的市场需求下,“可食用膜”很快兴起。顾名思义,可食用膜是用可食用的原料制造的,本身也可以食用。虽然价格高一些,而且密封效果不那么好,但是“可食用”、“可降解”的特质,让人们愿意去容忍它们的不足。好在我们保存食物并不需要“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就可以了。只要能让含水量在一定的时间内变化别那么明显,一种可食用膜就可以上岗。
⑧为了扬长避短,可食用膜更多的时候并不做成单独的膜,而是直接涂在食物表面。人们最熟悉的例子恐怕是“打蜡苹果”。实际上打的不是大家通常认为的“蜡”,常用的是一些多糖①。打蜡的作用并不只是为了好看——虽然它的确对苹果有美容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阻止了水的散失。如果苹果不得不长时间保存,你会选择完好多汁的打蜡苹果,还是皱缩失水的自然苹果呢?
⑨实际上,现在的可食用膜已经远远不只是控制水的迁移。在这层膜中,还可以加入抗菌成分、抗氧化剂、香味成分、色素等,甚至还可以加一些营养成分。于是,这层膜不仅仅是保护食物的卫士,本身也变成了有价值的食物成分。(作者:王泽斌。有删改)
注:①多糖:有三个以上单糖分子组成的糖,如淀粉、纤维素等。
写作。
人们常常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而,生活中往往有值得铭记的时刻,并且正是“这一时刻”让你的生命更有意义,绽放光彩;让你情感的更加丰富,获益良多。
请以“这一刻,让我铭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立意明确,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