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嗔(zhēn)怪 腆(tiǎn)着 拜谒(yè) 面面相觑(qù) B: 干系(xì) 作揖(yī) 愧赧(nǎn) 不省(xǐng)人事 C: 勾(góu)当 星宿(sù) 鄙(bǐ)贱 身披鹤氅(chǎng) D: 逞(chěng)能 桑梓(zǐ) 发怔(zhèng) 羽扇纶(lún)巾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粮食。(《马说》韩愈) B: 弗食,不知其旨也。旨:味美。(《礼记·虽有佳肴》) C: 请循其本。本:最初,本原。(《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钱。(《卖炭翁》白居易) |
3、 | 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亚洲飞人” 苏炳添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取得的。 B: 12月1日起,部分高铁动车票价优化调整,最大折扣达5.5折。 C: 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后,北京1小时内可达崇礼冬奥赛场。 D: 教育部印发初中考试命题意见,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
4、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项是( ) ①无论岁月怎么发黄,那不染尘埃的情感,终会在记忆发黄的纸页上留有痕迹。 ②虽然书信正在悄无声息地渐离我们的生活,但那份美丽,依然值得我们永久地回味。 ③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绪, 更是一种文化。 ④那人情似纸般的纯净,不假修饰、任情感宣泄的年代。 ⑤书信曾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的一种传统方式。 ⑥我们怀念那用笔带着心血书写思念的时代。 A: ⑤③⑥④①② B: ⑤③②⑥④① C: ⑥④②⑤①③ D: ⑥④③②①⑤ |
5、 | 下列对名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B: 宋江醉酒在浔阳楼吟反诗被打入死牢,石秀因带回伪造的蔡京回信被识破,与宋江一起将被问斩,梁山好汉在吴用的策划下劫了法场。 C: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散文《五猖会》,引文中的“赤须”是梁山好汉杨志。 D: 李逵想把母亲接到梁山泊,路遇李鬼打劫,因李鬼假称有老母无人奉养而放他生路,但随后又图谋作恶的李鬼还是被李逵杀了。 |
6、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着重写了叶先生的语文主张,下列选项中符合文中其主张的一项是( ) A: 简洁 B: 幽默 C: 严谨 D: 平和 |
7、 |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文彩藻饰 舍身求法 因小失大 一帆风顺B: 不求胜解 开卷有益 咬文嚼字 袖手旁观 C: 自欺欺人 前仆后继 孜孜不倦 轻而易举 D: 为民请命 怀古伤今 格物至知 持之以恒 |
8、 |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⑵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⑶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A: 名词 名词 形容词 B: 代词 名词 形容词 C: 代词 代词 名词 D: 名词 代词 名词 |
9、 | 品读下面这首古诗,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A: “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焜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B: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 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点睛之笔,它精练醒目,与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千古名句。 D: 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
10、 | 读《最苦与最乐》,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 课文第五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C: 课文第五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D: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
阅读下面的小令,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1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3 )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
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①,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③、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节选自张孝祥《观月记》) (注释)①纤云:一丝云彩。②却:退去。③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 (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 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________ 近者犹数百里 犹:________ 临水之观 临:________ ( 2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 3 )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乙)文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4 )(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请你说说他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看火车
叶梓
①下午,我和狗子、保家、爱军四个人一起悄悄地溜出村子,然后一路小跑,直到我们经过另外一个村子霍家坪,才放慢脚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们不能让村子里的人发现,不能让任何一个同伴发现,因为这个下午对我们来说,是完全应该载入史册的一天——当我们走了整整两个小时弯曲的山路之后,我们在三阳川的渭南镇看到了我们向往以久的火车。
②第一次知道火车,是在一个深夜。那夜,我恰巧和祖母住在一起。可能是半夜两点多吧,叔父背着一个背篓,回来了。祖母急忙下炕,给叔父收拾吃的去了。而我,一个才六岁的孩子也被惊醒了。我一看久别两个月的叔父风尘仆仆地坐在炕沿边,就再睡不着了。叔父给我讲了出门的一些经历——其中让我最觉新鲜的,就是叔父花了三毛钱,从很远的地方坐着火车到了山脚下的渭南镇。从此,火车就像一个魔术师的手,弄得我心神不宁——其实我并没奢望自己能坐上火车,只要能看看它奔跑的样子,也就心满意足了。是啊,看一看火车,是我一个乡下少年对远方的向往。从生在杨家岘这个小村庄开始,我就没出过远门。最远的一次,也就是去了一次三阳川,一个比我的村子略微好一些的地方。于是,我就把看火车这个秘密的愿望告诉给了我的三个好朋友;于是,也就有了我们秘密出村的那个下午——当我们到了渭南车站,好像是下午四点多。
③小心翼翼地进了火车站,在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里坐下来,我们就等着有一列火车能够驶入我们的眼帘。可是,当我们苦苦地等了多半个小时,才有一趟货车驶来了,好像是拉煤的,脏兮兮的,一点也不好看,还有一路的灰尘跟着火车在飘飞。可以说,这无异于渴望已久的漂亮姑娘居然以很丑的样子出现在眼前,让人备感失落。我也就在那个下午突然明白,任何美好的事物在到达内心之前,其实都要走上一段很长很长的路,从而产生一种极为美丽的等待之苦。比如我们期待驶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列火车。但我们没有罢休,并且下了决心,宁可不回家也要看一趟坐人的火车,看一看究竟是穿什么衣服的人坐着火车来来去去地经过祖国的南北大地。
④终于,不到十分钟,来了一趟火车,确实如我们所愿的是一列客车。更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是,它居然就停在我们的眼前,停在西北大地上这个小小的车站上。这也就是我后来所知道的列车在单行道上的会车。火车一停下来,我们就欢呼起来。我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怕,躲得远远地,我看见车里的人来回走动着,有喝水打牌的,有抽烟睡觉的。至今我还记得,那趟火车某个窗口边上的一个中年男子,他总是冲着我们几个笑。我知道他是笑我们的傻。傻,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我现在真希望有人笑我傻,然而没有了。还得补充一句,火车启动时他打开窗户,朝我们挥了手。
⑤随着一声鸣笛,火车慢慢启动了,在我们内心的挽留下驶向了远方。热闹了几分钟的站台沉寂了下来。只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回想着已经远去的火车。我不知道火车最终要去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沿途会有什么样的景色,但我可以相信,一路走去,肯定很美,肯定要比我所生长的这个小村子美得多。
⑥后来,在我的百般纠缠下——八岁的我被叔父带着坐了一次火车,但远远没有我所想像的那么美好。是啊,少年时代美好的秘密,如果要想一直保留它天真的面孔,就永远也不要揭开那层朦胧的面纱。
事情发展过程 | 未见火车 | A | 看到心目中的火车 | 火车离去 |
人物内心变化 | 向往、不安 | B | C | D |
朋友圈岂能“标题党”泛滥
①“标题能抓住受众眼球,文章就成功一大半了。”身处信息爆炸、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确对信息的浏览慢慢变得简单化:刷朋友圈时,习惯于先看标题。如果标题抓眼球,才会点开文章去看,如果标题平淡,那几乎没有人去点,文章再好也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
②事实上,什么内容属于“标题党”,目前并没有严格的界定,但为了赚足眼球,某些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标题经常很没“节操”:他们会把标题“夸大其词”,诱导大家点开文章;大部分“标题党”会使用一些“震惊体”标题来掩盖文章内容上的不足,或者内容根本就名不副实,有的甚至就是谣言。新媒体时代下的“标题党”,对公众和社会更具传播力,也更具“杀伤力”。微信团队曾对媒体直言,目前“标题党”大概分为恐吓煽动、侮辱谩骂、两性低俗、虚假夸大、摘要夸大、文不对题几类,其中恐吓煽动类文章往往会起危害公众安全、有惊悚或极端内容、引起阅读者恐慌的标题。
③朋友圈里的“标题党”泛滥,别让“吸睛”变“吃惊”才是当务之急。如果内容都成了“震惊体”,每篇文章都在用名不副实的标题吸引大家的“点击”与“关注”,那必然会产生负面效果,久而久之,网民也会看穿这个套路从而厌弃,这并不利于互联网生态的健康长远发展。此外,各大公号的文章内容也会为“争夺受众注意力”而不断拉低底线,比如像低俗、色情等内容会“劣币驱逐良币”,影响优质内容生产及传播。
④为解决“标题党”乱象,早在2017年,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标题规范管理规定(暂行)》,并联合相关部门多次进行整治。但朋友圈里的“标题党”乱象屡禁不止。显然,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最近就有媒体做了详细调查:“标题党”文章只是吸引粉丝的手段,公众号吸引流量,为的是变现。许多拥有多个公众号的运营团队通过互相导流、多级跳转的方式,将夸张、惊悚标题文章的流量,吸引到自己的小说站,通过阅读充值方式实现流量变现。
⑤“标题党”之所以泛滥,人们的盲目转发也有责任。对广大网民而言,要提高网络传播信息的鉴别能力,不能“快餐式”获取、传播网上的海量信息,在转载、传播朋友圈文章时,应积极确认信息的真实性。网民要有“不传谣、不煽动社会情绪”的自觉性。如果明知道是标题党、谣言,还继续转发,转发人就要承担责任。
⑥对互联网平台而言,尤其是新闻资讯类的平台,不仅要守法,还要履行社会责任,要严格把关内容,防止泛娱乐化;在技术层面,要有监测,对“标题党”泛滥的内容,要永久封号。“标题党”泛滥,破坏的是整个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只有各方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治理,才能“化整为零”,治好这个顽疾。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 1 )文章以“朋友圈岂能‘标题党”泛滥”为题,有什么好处?要求:①不少于600字,宇要写得规范工整;②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③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