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武穴市博爱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运动会上,各班运动员奋力拼搏,屡创佳绩,赛场上处处弥漫着欢乐的气氛。
B: 科学实验需要周密的计划,实验过程也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需要积极的探询
C: 突然,一阵微风拂过平静的湖面,明亮的月光与水中的树影不停地晃动起来,好一幅浮光掠影的画面。
D: 在学校举行的古诗词吟诵大会上,李晓华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祖籍是江苏泰州人。
B: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C: 张明不仅知道这件事,而且全班同学都知道了。
D: 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张掖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小石潭记》)
B: 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奔:奔驰的快马(《三峡》)
C: 主人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日:白天(《送东阳马生序》)
D: 小惠未 , 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曹刿论战》)
4、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是( )

①谁如果要________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________。

③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________不同。

④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________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A: 欣赏 榜样 个各 插
B: 赞赏 模范 个个 栽
C: 观赏 代表 各个 种
D: 鉴赏 标本 各各 补
5、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漫(mí) 失(hù) 枯(jí) 妇皆知(rǔ)
B: 息(qī) 对(zhì) 徨(fáng) 为人知(xiān)
C: 酒(sì) 僻(gū) 可(zēng) 花团锦(cù)
D: 沱(pāng ) 悍(biāo) 亮(zēng) 手无策(shù)
6、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为坻为屿 为宫室器皿
B: 之:乃记之而去 余闻之也久
C: 乃: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
D: 尔:倏尔远逝 惟手熟尔
7、下面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tǎng) 门(kán) 附(hè) 水(chàn)
B: 笔(yàn) 菜(hūn) 不(xiè) 笑(hóng)
C: 包(pù) 出(zhàn) 水(yǎo) 咸(hēng)
D: 惜(wǎn) 或(jiàn) 打腿(shé) 阔(chuò)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 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C: 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D: 湛江的亚热带城市风光迷人,还有那丰富味美的海鲜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修葺 横跨 里程碑 就地取材
B: 桥梁 碑文 绿阴场 长虹卧波
C: 雕刻 序幕 拦河坝 别出新裁
D: 合拢 蕴育 佼佼者 卢沟晓月
10、

下列对李清照的《武陵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A: 这首词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飘荡无依的女子形象。
B: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形象写出了愁思的浓重。
C: “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
D: “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词语,欲扬先抑,将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表露出来。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 1 )作者王磐是________(朝代)散曲家。词中用________ 一句形象地描绘出喇叭、锁呐的特征。
( 2 )赏析“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 1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猛浪若________ ②潭中鱼百许头________ ③其境过清________

( 2 )甲、乙两文中的划线句在描写内容和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4 )下面两个句子各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被圈住的母亲

乔 叶

“我这一辈子都叫大山圈着……”无数次,母亲略带伤感地说。在她的意念里,大山是个圈。

小时候,姥姥是圆心,她是半径。她十二三岁就一个人赶着花面毛驴,走几十里山路给她的姥姥送煤。她穿着自己织的布、自己缝制的印染着白蝴蝶的衣服,留着月牙头,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过一沟一梁,走过美丽的桃树坡,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她半径上的风景

成家后,家和孩子是圆心,她是半径。大哥二哥嗷嗷待哺时,正赶上没粮吃的年代。一丛丛的灌木像汹涌的波浪,她就在这波浪里挖野菜。猛然间,她发现一棵山葡萄树,上面一串串的小葡萄让她牢记在心,掐着指头总算盼到葡萄成熟的日子。她往山上赶,采到葡萄的欢喜让她忘了空空的肚腹和颤抖的膝盖。进门后迫不及待先送到孩子们的手上,笑着看吃得欢天喜地的孩子,然后钻进灶棚里开始煮野菜。

父亲在外面教书,母亲一个人扛着家里所有的体力活。上山拾柴让母亲更加忙碌。山上的橡壳、香栗等野果,母亲都用来填过全家人的肚子。每年夏秋,打山桃、山杏,更是母亲不可少的大事。她总是第一个上山,拾掇得筐满袋满。然后,她就开始没日没夜地蜕核,核蜕完了再敲仁儿。一灯如豆,锤子板凳叮当响,常忘了夜已三更。仁儿够上一回石碾了就到碾上推,推完了再上火熬油。记忆中,母亲炒菜哪里肯用勺子舀油,就是一截筷子上扎一小块白布,从小油罐里蘸一下,在锅底上蹭几下就开始炒菜。一日三餐就是凭着这些油花,点缀了一家人贫穷的日子。

老家缺水,收雪、打冰块是母亲每年冬天最重要的事,一大早她就拿上笤帚、簸箕、箩筐出去收雪,收一筐雪不知要摔倒多少次。四里地以外有个地方叫狼窝沟,那里有一眼浅浅的小井,山崖上常年有山涧水流下,冬天这里会结很多冰。母亲要么挑上半担水,要么打上一担冰,回去放在大水缸里。一滴水里有母亲的百滴汗,看着炕上欢蹦乱跳的孩子,她不觉得累。她想着,孩子们很快就长大了。

我们逐渐长大,母亲的圆圈在逐渐缩小。在煤矿打工的二哥是母亲最扯心挂肠的人。如遇雨天,她就提着一箩筐一箩筐的煤灰和柴灰给二哥垫路,一直垫到村口和大路接上,说二哥回来不好走。雪天,她就会站在雪地里,下一层雪,扫掉一层,直到二哥在大路上出现,这才放心地回家暖一下冻得麻木的手。

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有一次她到附近的地里刨土豆,不足一腿高的地堰她手脚并用才爬了上去,但刨了半袋的土豆却怎么也拿不动,她坐在地上伤心地痛哭起来……母亲把力气已经都交给了大山和土地,她还想给,可是她没有了。

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她开始经常摔倒。家人都劝她拄上拐棍,她就是不拄,最终还是拗不过自己的腿,拄上了。即便这样,母亲只要觉得自己有点力气,就会做各种吃的,等着孩子们回到老屋享用。她还要站在公路边的榆树下,看着班车停下,载走她的儿孙。

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她连公路边的榆树下也去不了,只能走到院子下边的柴堆旁,坐下来,把拐棍放在脚边,眼巴巴地往公路上看。再后来,她只能坐在炕边的椅子上,看着她的儿孙走出家门。

这时候,母亲成了圆心,儿孙、重孙们都是她的半径。可常年守在老屋的母亲无法看到每一个半径上的景致。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就是她的生日、中秋节、祭祖日和过年。但这样的日子如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热闹之后更冷清……

母亲坐上轮椅之后,三哥时常推着她在老屋外晒太阳。她无力的目光时不时投向灰蒙蒙的远山,像是和身边的人说,又像在自语:“又梦见不知道在山上做甚哩,树叶绿汪汪哩,我跑得可快哩……”母亲半闭着眼睛,声音拉得悠远,那是对梦境的无限留恋。

(选自《三晋都市报》,有删改)

( 1 )通读全文,文章除了记叙母亲“为她的姥姥送煤”“在家为孩子做饭”“上山采野果”外,还记叙了哪几件事?
( 2 )文中的“圆心”不断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 3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 4 )读完全文,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概括她的人物形象?
( 5 )文末最后一句话有怎样的含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光明行

①母亲不知出去干什么了,我一个人独自扶墙出了家门,门外下在下着雨,雨打在芭蕉上面,嘀嘀嗒嗒地响。我已经没有心思听雨打芭蕉的美妙音乐了,因为我再也看不见那丛我亲手种植的芭蕉了。

②以前我从没想过什么叫做黑暗,没有。我抱怨过城市是那样的拥挤,天空有好多的灰尘,抱怨过房间是那样的窄小。人群中有那么多丑陋的面孔,然而,当我终于看不见这一切的时候,我才突然感觉这一切是多么的珍贵!

③我从没想过我也许会在黑暗中度过我的大半生,从没!而今。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一切,我绝不认为这样活着有任何意义。我独自走进了雨中。如果这时有一辆车向我撞来,如果身旁的建筑物突然倒下了,如果我一脚踏进了深渊,我会坦然接受的,我会!

④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⑤我只听到了汽车紧急的刹车声和司机的惊呼声,听到人群急急走过的声音——我竟然畅通无阻地在城市的雨中行走,雨中的城市第一次变得这样宽广。

⑥然后,我听到了一声狗叫,一种友善的、我能想象出的一种乖乖巧巧的狗的叫声。头顶的雨突然停了。

⑦“走开!”我咆哮,“我不需要同情,我不需要可怜!”我使劲地挥动手臂,要甩开身边的一切,但我无论怎样努力,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我终于失声痛哭起来。

⑧“能陪我走一程吗?“一个声音说。是一个女孩子的声音,软软的,柔柔的。

⑨女孩把手伸过来,拉住我的手。“阿明——”女孩叫一声,我听见小狗汪汪地叫着跑过来,围着我转圈,然后伸出舌头舔我的脚。我们在雨中走着,雨声在伞外浙淅沥沥地响,女孩的手热乎乎的。 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身后。不知走了多久,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⑩女孩问:“你的眼睛是谁治的?“我说出了医生的名字。“原来你就是我叔叔的那个病人!”女孩有些惊喜地说,“我叔叔说了,你的眼睛能治好,他还说,治好你的眼睛将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手术之一。”

⑪“真的?“我还是有些怀疑,因为母亲无意中说过,我的眼睛治愈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也就是说,失败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

⑫“真的,不骗你!“女孩说,语气是那么肯定。

⑬“你喜欢音乐吗?我拉二胡给你听吧。“一阵寒感卒率的声音,我听见女孩试了一下弓,顿一下,一种激越的欢快的音符突然跳跃而出,是刘天华的著名二胡曲《光明行》!

⑭女孩拉得真好!我曾经多次听过二胡曲《光明行》,但我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感到过有一大片的光明水一样猛然落满我的头上、肩上,沐浴着我的全部身心。

⑮“看到阳光了吗?”女孩轻声说,“你一定会看到光明的!到那时你采栀(zhT)子花送给我吧,我最喜欢栀子花了。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洁白的像阳光一样的灿烂光明。

⑯手术很成功,百分之二十五的奇迹出现了!医生感慨地说:“这么坚强自信的病人不多见啊!”我没有时间去理会医生的感慨,拆线那天,我跑到城外的农家院里,折了一大捧栀子花。我要去找那个喜欢栀子花的女孩!

⑰然而,当我认定已经走到了曾经和女孩呆过的地方时,我才发现在我面前的,哪有什么房子,有的只是一片满是砖头瓦块长了青草的废墟。我想,是不是我走错了地方?于是我重新回到起点,闭了眼,凭着感觉走,走到了,睁眼,仍是那片废墟!

⑱我见人就问:“这儿曾有个会拉二胡带条叫阿明的小狗的女孩吗?”

⑲有人想了半天说:“你是问那个卖艺的盲女孩吗?她早 走了,不知上哪儿了。是牵条小狗背把二胡——她曾经在这搭过一个临时的棚。”

⑳我说:“她叔叔是眼科医生呢!”

㉑那人说:“哪有这事!她只是个卖艺的女孩,胸前常戴朵栀子花。”

㉒是这样!我发疯似的跑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见人就问,所有的人都冲我摇头。

㉓我跑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那么多的人呢,那么多的人中没有那个牵着一条叫阿明的小狗的女孩。有的只是大块大块的阳光在那个清晨猛然倾泻下来,厚厚的阳光把一座城市,把所有的人都淹没了。

㉔我把手中的栀予花抛起来,城市的天空中顿时飘满了洁白的栀子花,那一瓣瓣洁白的花像一个个梦,像一瓣瓣梦一样的阳光,像一瓣瓣阳光一样的音符随风飘荡……

㉕阳光,真香!所有的人都抬起头来,他们在找寻那些很香很香的光明呢!

㉖我泪流满面。

( 1 )在“我”与女孩的偶遇中,她为“我”做了哪些事?

( 2 )选文第⑨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 3 )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洁白的,像阳光一样的灿烂光明!

( 4 )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刻骨铭心的记忆

题目二: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文章,记下所观察的景物和当时的感受,题目自拟,但标题中必须含“秋”字。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字数不少于55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天大地大﹄人儿何处归”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