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大意摘录下来。 ②接着,就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 ③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的风格,写出了一篇篇文章。 ④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到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⑤“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方法。 ⑥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 A: ⑤⑥②③①④ B: ④③②①⑤⑥ C: ⑤⑥①③②④ D: ①②④③⑤⑥ |
2、 | 下列加线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持就火炀之。(动词,接近、靠拢)B: 第二已具。(准备好,齐备) C: 更互用之。(交替,轮换) D: 瞬息可就。(成就) |
3、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疆反动集团在分裂道路上一意孤行 , 必然会失败。 B: 刚建成的三峡大坝真令人叹为观止。 C: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雨如晦 , 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 D: 虽然这些都很不微不足道 , 但他做得很认真。 |
4、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蹦跳 闪射 瞳仁 诲暗 B: 束缚 羁绊 闭塞 冗杂 C: 严俊 搏击 震憾 磅礴 D: 幅射 渺远 璇转 凝聚 |
5、 | 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博”“多彩”“唱响”(分析:这三个词语依次是名词、形容词、动词)B: “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全民阅读”“亲近自然”(分析:这四个短语依次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C: 驴友们半夜就登上了雷公山顶,不畏凉气袭人,目的是为了能够观赏到日出的壮观景象.(没有语病) D: 在践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活动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执行力不足,二是方法不当.(分析:应删去“不足”、“不当”)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理论再好,只有被我们掌握、接受和理解,才能成为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B: 首届“读书之星”颁奖典礼,是设在学校礼堂举行的,当场告诉了获奖名单。 C: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连接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D: 李老师学识水平很高,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江河H下,同学们对他趋之若鹜。 |
7、 |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学会了不少字,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B: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 , 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C: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见异思迁。 D: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
8、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朝花夕拾》,都出自我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之手。 B: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120篇。作者是东汉历史学家司马迁。 C: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可读性,所以更接近于文学体裁。 D: 杜甫的《春望》抒发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王绩的《野望》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 A: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B: 王小明同学心直口快,对有缺点的同学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来。 C: 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简直是天衣无缝。 D: 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巧妙绝伦 , 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
10、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企业能否长远发展,关键是要把关好产品的质量。(删去“否”) B: 美国之所以能轻易给中国新兴技术的发展使绊子的原因,是因为它手握大量的核心技术。(删去“的原因”) C: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删去“为了”) D: 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让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在“以兼收并蓄”后加“的态度”) |
鉴赏【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回答问题: |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各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⑤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 (选自《晋书》) 【注】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①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何陋之有 ________ ③其妻患之 ________ ④常丐食诵《诗》 ________ ( 2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 3 )【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4 )【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 5 )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 |
学费
马德
初秋的天,有些热。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
“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作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
“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父亲又叮嘱了他一遍,然后扭头蹒跚地往回走。父亲年轻的时候开山炸石,一块石头砸在了他的脚背上,留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
望着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这次去大学报到,本来,父亲说好了要去送他的。然而,临行的时候,父亲还是变了卦。也许,父亲太在意他的跛足,怕他的形象给上大学的儿子丢了人。
“小二,你等等。”没走出多远,父亲在背后喊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又转身回来了,看上去很着急,走路的姿势摇摆得像一架风车。
“爹还是不放心你的学费哩。”他下意识地摸了摸缝在衬衣口袋里的钱,鼓鼓的,也硬硬的。这些学费,都是父亲东挪西借筹来的。就为了这几千块钱,跛足的父亲,走村串乡,不知道跑了多少山路,说了多少好话。
“这钱,装在口袋里,爹还是不放心,要不,咱换个地方?”父亲像是和他商量,又像在自言自语。“那……放在哪儿好呢?”他有些迷惑。因为在他想来,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能妥善地藏了这比命还重要的钱。
“要不,把钱塞进袜子里,这样,穿在脚底下,是不是更安全?”父亲眼中跳跃着兴奋和喜悦,仿佛一颗忐忑的心,就要藏在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了。
父子俩坐在山路上,小心翼翼地拆开缝在衬衣上密密麻麻的针脚,把钱分成两堆,极认真地塞进袜底,然后,再慢慢地穿上鞋,系紧鞋带。父亲看了一眼他的鞋,说:“这回,该没事了。”也许,父亲是真的放心了,额上的皱纹一道一道舒展开来,蓄积在其中的汗水,没遮拦地滑了下来。
与父亲再次分别之后没走多长时间,他便觉得脚底疙疙瘩瘩的,不舒服。这段山路虽然只有12里,但他不知道是不是能坚持到镇里的车站。因为,他觉得脚底下又滑又湿钱大概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找了一个山头,他坐下来,慢慢脱下鞋,又小心地褪下袜子,他吓了一跳:由于汗水浸泡,再加上脚底的磨蹭,上面几张钞票已严重变形,而且,图案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他慌了,赶紧脱下另一只鞋,迅速扯下袜子,抽出里边的钱。也许,那一刻,他吓坏了,慌得有些手忙脚乱,这时,一阵风刮来,一沓钞票,像平地里惊起的一群蝴蝶,飘飘扬扬,四散飞了起来,他脑袋里“轰”的一声,一刹那,天塌地陷。
一张张的钱,就像四散了的魂魄。
他赶紧四下里寻找。石头下、草丛间、树坑里,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他都找遍了。他一边找,一边哭,不敢回去告诉父亲,怕父亲承受不住这个打击。一直找到下午,仍然有500元钱不见下落。放弃寻找后,他果断地把剩余的钱重新装进那个衬衣口袋里,
然后,抱得紧紧的,奔向镇里的车站也许,他能做的,他该做的,只剩下这些了。
一直到学校,他都紧紧地抱着那件衬衣,以及衬衣口袋里的钱。交了学费,他已经没有一分钱过生活了。他没把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学校,只是说,自己家庭困难,需要勤工俭学。系里很爽快,除了在餐厅给他找了份工作,还减免了他的部分学费。
开学典礼后,他给父亲写了封信,信里说,一路上,乘汽车,换火车,都很顺利。大学不错,系里的老师对他也不错,一切都好,希望家里不要挂念他。
信寄出去不久,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他说,前些日子,有人谣传说,一个学生的钱被风刮跑了,还有人说是你,爹没相信。这事不会发生在咱身上,爹对你放心着哩。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只歪歪扭扭回了这么几行字,信的最后,是这样一句话:儿子,你长大了!”
霎时,他泪流满面。
( 1 )请按给出的语言形式概括出文章的其他情节。千叮万嘱,深情送子________→一阵风来,学费丢失→________
( 2 )倒数第5段中划线的“这些”具体指什么?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立新
①父亲念念不忘的是老屋,那个立于乡下老家的三间破旧砖瓦房。
②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
③我抽不出空回去,更不同意父亲一人回去,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老屋又年久失修,上去换瓦,很不安全。
④“等我有空再送你回去吧!”我搪塞道。父亲说:“哪天有空?屋倒是不等人的!”我有些不高兴:“倒了就倒了,我再帮你建一个小洋楼。”
⑤父亲一脸不开心,说:“新盖的房子,那能跟老屋一样吗?你们的气息都渗到老屋的墙壁里去了,就拿厨房来说,你们兄弟几个,谁没在里面烧过锅,烘过火,蹭过锅台?新建的,里面有吗,你们会对它有感情?屋子跟人一样,不处久了,哪来的感情?”
⑥父亲的话,让我无以应对,我也曾让儿子站在老屋的各个角落,给他拍照,跟他说发生在老屋里的往事,可他并不感兴趣,原因就在于他对老屋不熟悉,没感情。
⑦在父亲的催促下,前几天,我终于和他回了一趟老家。几个小时后,老屋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⑧父亲从屋内找到一把生了锈的镰刀,将杂草荆棘全都砍倒了,屋前一下开阔了起来。
⑨看到满屋子都是灰尘,父亲顾不上歇一歇,又拿起扫帚,开始扫地除尘。我说:“换完瓦,我们就走了,又不住,扫它有何用?”
⑩“要扫的,”父亲边扫边说,“老屋是有灵性的,我们扫了,它就知道主人回来过,没忘了它,没不要它,它就会努力的活得更久,在风雨中自我站立得更久。反之,它就会倒塌得很快。其实,老房子跟老人是一样的,需要被在乎,被关注。”
⑪扫完屋后,他又在我的帮助下,爬上屋顶,逐一扫去瓦片上的枯枝败叶,拔去瓦楞边的杂草,拿掉冻碎的瓦片,再换上一片片新瓦……
⑫儿时,每年我都曾目睹过父亲上房换瓦,那时的他,身手敏捷,动作果敢,根本不需要人帮,可现在他老了,动作缓慢而笨拙,而且有些许胆怯状,我不敢去催他,怕他一着急,踩塌了屋梁,摔下来。
⑬“至少保一年不漏了!”换完瓦后,父亲高兴地说。
⑭下来后,他又朝锅洞里点了一把火,将锅用热水洗了一遍,烟囱里又冒起了久违的炊烟。接着,他又找来水泥和瓦刀,将老屋裂开的墙砖重新勾缝、填好……他做这些时,心情异常愉悦,脸上散发出久违的容光。
⑮把对联重新粘牢,将门、锁、桌子、灯泡,仔仔细细都擦了一遍,父亲一件接着一件事做,他将老屋好好地“梳洗”了一番,让其一下子精神多了。
⑯做完这些,天已经黑了,父亲心满意足地跟我踏上了回城之路。路上,他告诉我,自己最近总梦见老屋被雨漏倒了,灶台也毁了,他回来时,没地方睡,做不了饭,饿得肚子生疼。这下修好,总算踏实了!
⑰我终于理解了父亲,懂了他对老屋的那片深情:老屋,是他每每站在城市的顶端,不断眺望的方向;是他余生想留在那儿,但又无法留下来的无奈;是他一生无法剥离不能失去的根。
⑱我为自己对老屋曾经的不闻不顾感到羞愧,为自己触摸到了父亲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醒悟。不禁想起儿时,我总觉得老家藏在深山里,太过偏避和落后;而现在,我开始为它的偏避而倍感庆幸,因为偏僻,没有商人去投资,没有人要拆迁掉我家的老房,没有人切断我父亲浓浓的乡愁。
⑲不少生在农村,后来进城里的人,常喜欢唱衰人去屋空的乡村。我想,与其唱衰,不如去做些保护或振兴它的实事。比如,常回去看看老屋,像我父亲那般,帮它“梳洗”一番。老屋不消失,故乡就不会消失,游子就能随时满怀期待地归去。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09期,有删改)
(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 3 )文章第⑯段写到父亲的梦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要求:⑴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⑵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⑶字数在600—800字。⑷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