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江西泰和三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诚(qián) 宁(wú) 惊(hài) 问(jié)
B: 走(lǔ) 弱(lěi) 徨(páng) 罚(chéng)
C: 汗(kě) 惧(dàn) 乱(wěn) 子(jūn)
D: 痛(chì) 红(yān) 眼(yì) 解(pāo)
2、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B: 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 , 一花难成春.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
D: 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下列划线的词使用不恰当一项是( )
A: 王叔远雕刻的“不盈寸”的核舟,生动再现了“大苏泛赤壁”这一著名文学故事,真可谓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
B: 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虽然一出生就处处被排挤,被讪笑,它不断努力追求,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C: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最终招致杀生之祸,死时年仅三十四岁,正值豆蔻年华 , 实在令人叹惋。
D: 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中启发我们:在学习上面,常常要和水平相当的人比较骈进 , 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学如泉,越品越见 ;文学如茶,越品越如 ;文学如酒,越品越感 。在文学的陶冶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根雅致;少了一份世故,多了一份纯真。

A: 醇厚 幽香 清冽
B: 清冽 醇厚 幽香
C: 醇厚 清冽 幽香
D: 清冽 幽香 醇厚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的作者是大文豪鲁迅,其作品主要有散文集《野草》、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等。
B: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C: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具有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D: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把旧中国浓缩为一个鲁镇,把焦点聚焦在咸亨酒店,把悲剧演绎在当街的柜台旁,把炎凉世态投影在孔乙己的身上。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今天你穿得这么花枝招展 , 害我差点儿没认出来。
B: 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医生们表示,他们以后还要见异思迁 , 多参加这类有意义的活动。
C: 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开始变得喜怒无常 , 他的母亲十分担忧。
D: 对于这个问题,这位年轻人苦思冥想一年不得解,听了禅师的话才恍然大悟
7、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博学笃志(表并列关系)
B: 人不知不愠(表转折关系)
C: 学不思则罔(表并列关系)
D: 温故知新(表递进关系)
8、阅读,回答问题。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对上面一段文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希望刘禅在自己北伐时多听听攸之、祎、允等人的意见,治好蜀国。
B: 诸葛亮对自己和诸大臣的严格要求。
C: 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把刘备的知遇之恩铭记在心,把北上伐魏、统一中原作为报恩的方式。
D: 诸葛亮实在不放心刘后主,担心他在自己北伐时亲小人远贤臣,而使自己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将受到“治臣之罪”而无法“告先帝之灵”。
9、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以梦境虚写,自然美衬托人物美,香气四溢的梨花和美丽的哈尼姑娘相映生辉。)
B: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结巴得好,含蓄得好,当时鲁迅处境险恶,为了安全,不能道破。)
C: 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权益为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蹂躏的波兰。(她是一个波兰人,在波兰长大,因此在法国工作并非理所当然,因此说这是奢望。)
D: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用具体的切身的感受来说明小茅屋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温暖,是对雷锋精神生动形象的赞美。自然引出对小茅屋主人的追寻。)
10、

下列句子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的时间里的杰作!
②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③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④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
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⑤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

A: ⑤②③④①
B: ③⑤①②④
C: ③②④⑤①
D: ⑤①③②④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请从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试比较这两首词的异同。

[甲]破阵子·春景

宋代: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鹏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乙]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①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②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③逢迎:碰头,相逢。④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⑤此词一说作于苏轼被贬于密州期间。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 1 )解释划线词语

①不亦乎________ ②与朋友交而不乎________

疏食饮水________ ④不矩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3 )选文①⑤⑥章谈到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橘子树

前几天,去看母亲,发现伊通河的冰正在开化,河堤上的树也被春风抽成青色。于是,先往家里打了一个电话,让母亲把颜料和画板拿出来,我想画一幅画。

母亲听了,一连声地应诺。进屋的时候,母亲已经把东西准备好了。见了我,母亲一连声地说:“画吧,画吧,我去弄饭。”

母亲的腰不好,稍稍用力,便腰疼得厉害。我不想让母亲进厨房,可母亲一再坚持,不让我帮忙,并把我推坐到画板前。

她说:“你给我画一棵橘子树吧。”

几年前,我曾养过一棵桔树,现在已经长得硕大而茂盛。我喜欢看桔树发新叶的样子。起初,是窄窄的,细细的,嫩嫩的,然后,日渐宽厚,终于油绿起来。紧接着,便开花了,深夜至清晨,一室的馨香。因了这橘树,我的内心充满祥瑞和喜庆的。

母亲做饭,我画画。见我拿了画笔,母亲从厨房探出头来,说:“就画家里的那棵吧,我喜欢。”于是,树干、树枝、树叶、金黄的果子,弄得一张画布热热闹闹的。

画完了,让母亲看,母亲眼角都挂着笑,一遍遍重复:“好,真好。”重复了几遍之后,想起什么似的,又说:“给我留下,这一张我要。”

不一会儿,小妹回来,一进屋内,便看到了橘子树。她眯了眼睛看半天,我问她:“怎么样?”不等她说话,母亲抢着说:“好,我喜欢。”

晚上,妻子、儿子、妹夫、外甥女分别从学校和单位赶回来,大家说说笑笑地围在一张桌子上,享受着合家欢的愉悦和幸福。

不知怎地,话语又唠到我画的橘树上。

外甥女说:“好,舅舅画的都好。”

儿子说:“应该画一片橘林。”

妹夫说:“色彩浓烈,抢眼。”

妻子说:“和家里的那棵一样。”

一直不说话的母亲说:“对,对。”

小妹说:“叶子太厚,果子太多。”

母亲又说:“多好,命硬。”语气竟有些嗔怪。

我恍然想起,我曾说过“这橘树是我的命,要它常绿常青”一类的话,看来,母亲是一直记在心上了。自从几年前我的身体出现了毛病,她的心念一直在我的健康上……想到此,我的心一阵一阵地热起来。母亲的目光停在桔树上。我的目光,停在母亲的脸上。

( 1 )第1段中的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 2 )结合语境,说说文中两处画线句中的“我喜欢”,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 3 )请你结合语境,想象“我”的目光停在母亲脸上时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回答相关问题。

高 山 流 水
①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②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寻山。那天的天气很高爽。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真是登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③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山路虽然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何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④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 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遂,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
⑤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时间,在山上。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⑥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真不该来。
⑦山,并没请谁来!
⑧真的,山没有请谁来。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
⑨寂寞赶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 吗?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⑩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 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 流去。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国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
⑪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可是,壁立的山崖挡不住它,嶙峋的怪石阻不了它,终于穿过一切的障碍,奔腾而去!谁能回答,泉水,究竟是柔弱还是刚强?
⑫我们是来寻山的,没登上峰顶却已经颓唐;我们没想寻觅泉水,泉水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⑬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山泉吗?
⑭不管人们怎么想,泉水只是自顾自地唱歌。如果你喜欢音乐,应该到山中来,听一听山泉之歌, 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情人的私语。懂么?山泉之歌是自然的音乐啊!世间的音乐家,有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除了山泉,谁能?
⑮在这崇山峻岭间,山泉的歌唱给谁听呢?其实,我们不必顾虑山泉歌唱给谁听,我们如果不来听,也有别的来听。山爱听,谷爱听,一切大自然的家族都爱听,也 许他们更能听得懂。我想,也许山泉根本就不要唱给谁听,不然它不会唱得那么悠然,唱给自己听,就不需什么理由。要说理由,也许活力无限的山泉就爱唱歌;或 者说,爱唱歌的山泉才有活力吧!
⑯山泉是活力无限的生命之泉啊!在水深处,上层虽然平滑如镜,下层仍然流动不息。在浅滩上,飞溅起雪白的珠花,冲击岩石,漱荡幽壑,向山峦要道路。山泉, 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呈现着生生不已的流动。看遍种种的水,哪一种水能有山泉的生动?哪一种水又能有山泉的清澈?山泉,真像一片澄明而秀美的心灵啊!
⑰我们徘徊在泉水旁,不忍离开。
⑱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的山泉吗?
⑲那天,我们终于登上了山峰。

⑳我们欣慰,不仅是因为到达封顶,更因为认识了高山和流泉——高山教我们以亘古的宁静,流泉教我们以永生的不息。
​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有歌,应该有高山流水之音的。

( 1 )结合全文看,本文标题“高山流水”有什么妙处?

( 2 )根据②到⑥段内容,概括“我们”爬山的心情变化,并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无精打采→

( 3 )第⑨段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 4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请具体分析第⒁段中划线的句子。
①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像情人的私语。
②世间的音乐家,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里?除了山泉,谁能?

( 5 )汪国真的诗《祝愿》:当你走上峰巅/使走进了风光/也走进了风险/你要当心了/不要在这个时候晕眩/你还要警惕/悬崖裸露在前边/凤躲在后面……我的朋友/愿你/静似青山/动若波澜与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 6 )本文以“寻山”贯穿始终,你从文中“寻”到了什么?(至少三点)

四、写作(分值:60分)

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年轻的心灵始终充满了对外界无限的好奇,每天我们都用自己那敏锐的触觉与生活“伴读”,我们读家园,读父母,读老师的眼神;也读幽兰,读沧海,读夜空流星;更读丹心,读正气,读人生道义……

请以“我读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在题目横线上填入一个短语,让题目完整通顺(如星星、天空、爷爷的脸、妈妈的眼神……),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②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做回自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