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徐州市经济开发区大黄山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 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B: 《骆驼祥子》中虎妞难产时,小福子曾建议祥子去找医生,但后来因为没钱所以医生没有来。
C: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在描写修筑轻便铁路的过程中,写到了土匪袭击工地、建设者开展劳动竞赛等内容。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组诗《保卫黄河》的第二乐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展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B: 《老山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回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土地的誓言》由我国现代作家端木蕻良所写,该文表达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
D: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现代作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__________,讲究假山池沼的__________,讲究花草树木的_________,讲究近景远景的__________。

A: 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B: 配合 布局 层次 映衬
C: 布局 层次 配合 映衬
D: 配合 布局 映衬 层次
4、

下面文字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漫步西子湖,如在诗中游。看到燕子,白居易的诗“谁家新燕啄春泥”脱口而出,不惊叹于燕子与春天的那份默;湖面波光潋滟,你自然吟诵起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白堤桃柳相,花团锦簇,令人想到杭州诗人戴望舒在远方深情的思念,“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丰厚的人文积,增添了西湖的风雅与内蕴。

A: jìn qì jiàn ding
B: jīn qiè jiàn dìng
C: jīn qì jiàn diàn
D: jìn qiè jiān diàn
5、下列划线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diàn)基 (shuó)果 (dié)起 扑(shuó)迷离
B: 调(gēng) (jiào)对 (kāi)油 大(tíng)广众
C: (bǔ)育 (chà)异 字(tiè) (xiǎn)为人知
D: (gèng)古 愧(zuó) (jié)问 (qì)而不舍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野(mán) 抵(lài) 警(tì) 国行公(jì)
B: 念(diào) 倒(diān) 语(yì) 铸宝鼎(zī)
C: 重(lóng) 修(xiān) 大(sì) 祀我国(shāng)
D: 大(fǎn) 变(qiān) 言(shì) 辱真相(mò)
7、

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民的名义》部分场景取自泰州市公安局,在这部电视剧里,演员们栩栩如生地捏造了公安干警的形象。
B: 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 《朗读者》节目受到大家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造成的。
D: 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的一项( )
A: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C: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D: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9、章回体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叙述体式,章回体小说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 作标题,称为“回目”。以下属于《镜花缘》小说回目的一项是( )
A: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B: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C: 逢恶兽唐生被难 施神枪魏女解围
D: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10、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小雪,积雪还没来得及将古镇覆盖

①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

②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③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④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发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①④③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启 明 星

艾青

属于你的是

光明与黑暗交替

黑夜逃遁

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

群星已经退隐

你依然站在那儿

期待着太阳上升

被最初的晨光照射

投身在光明的行列

直到谁也看不见你

( 1 )下列朗读设计中与这首诗的意境最贴近的一项是( )
A: 语调深沉,语气坚定,末句语速渐缓。
B: 语调深沉,语气愤怒,末句语速渐急。
C: 语调平静,语气坚定,末句语速渐急。
D: 语调平静,语气愤怒,末句语速渐缓。
( 2 )诗歌的语言常常被“陌生化”处理,使其不同于日常语言,令人感到新奇。以下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方法的一项是( )
A: 黄昏吹着风的软
B: 让太阳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
C: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D: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3 )在诗人艾青的笔下,“启明星”这一形象执着地追求光明,意志坚定、精神乐观。下列名著中的哪位人物能体现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请联系名著人物和上面的诗歌作分析。

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②《骆驼祥子》中的祥子③《名人传》中的贝多芬

我选________(填序号),理由: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豫不决,事又寝。(《新百喻经》)
【注释】①颠踬(diān zhì):跌倒、摔跤。 ②下房:仆人住的房子。③寝:息,止。

(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①公之( ) ②下房不( )

( 2 )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修路径直通向山,安放栏杆保护他们,又有什么担忧呢?
B: 修路让他们通过,设计栏杆护住山,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C: 开辟一条小路来通行,设置栅栏来保护,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D: 开辟一条通人的小路,建设护人的栅栏,又有什么担忧的呢?
( 3 )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可以概括为“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 4 )鲁公之父、妻、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是相同的,即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
甘为春泥护春花
陈漱渝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鲁迅
①每每读起这以为深长的句子,我都按捺不住地想到他——鲁迅,这位一直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向前走的中国文豪。
②1925年的一个北京夏夜,鲁迅端着高脚煤油灯,将五位青年迎进了一间伸手可触房顶的“灰棚”——他的卧室兼工作室。鲁迅亲切地招呼青年们坐下,又拿出一些糖果和小花生款待他们,然后就从一般书店不肯印行青年人的译作引入话题。鲁迅说,他留学日本,经常通过东京神田区的丸善书店购买德文书刊。这家书店起初规模很小,全是几个大学生慢慢经营起来的。青年们感到鲁迅的话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与启示,便想尝试着自办一个出版社,去印自己的译作。他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渺茫的希望,平日少有笑影的脸上不禁漾出了笑容。但是要自印书刊,首先要解决经费问题,估计大约有六百元成本。六百元,对于这些不名一文的青年当然不是一个小数目。想到这里,刚才还兴致勃勃的青年们不觉又泛起愁来。鲁迅好像看出他们的心思。他表示,青年们没人各筹五十元就行了,其余费用可全部由他垫付。青年们不无遗憾地说,“像这种经营规模,一年也不过能出五六本书罢了。”鲁迅笑着反驳道:“十年以后,岂不也就很可观了吗?”就这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 “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青年文艺社团——未名社就这样诞生了。
③鲁迅对未名社成员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社里有一位叫李霁野的,他译完《往星中》后,鲁迅不仅为之校订译稿,而且托画家陶元庆设计这本书的封面。鲁迅还亲自拟了一篇六七百字的内容说明,供陶元庆绘图参考。当李霁野因为没有学费而打算卖掉《黑人假面》的译稿时,鲁迅立即借给他一百元,让他将译稿留在未名社出版。鲁迅还源源不断地为未名社的刊物供稿,帮助它迅速打开局面。对于未名社出版物的印刷装帧、代销委售等细事,鲁迅也一一注意,亲自指点。当青年人对鲁迅的帮助深为感激时,鲁迅恳切而幽默地说,他并非“从井救人”的仁人,对他的帮助不要不安于心。善于感激当然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老记挂这些小事情,就容易给感情以束缚,是自己不能高飞远走。
④1932年秋天,有一位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售票员在牛毛雨中来到内山书店。忽然,北面书架上一本书脊印着“鲁迅译”三个字的《毁灭》映入了他的眼帘。他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了这本书,爱不释手地摩挲着。当他看到封底表明的售价是“一元四角”时,不仅有些发窘了。因为他的口袋里总共只剩下一块多钱了,这是他跟另一位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这时,从书店柜台旁边走出一位身穿牙黄羽纱长衫的老人。老人的头发一根根抖擞地直竖着,浓黑的胡须排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这位工人忽然记起在一本杂志上刊登的鲁迅访问记,意识到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毁灭》的译者鲁迅先生,砰砰直跳的心好似要蹦出胸口。鲁迅看出这位售票员的心思,有从书架上取另一本定价一元八角的书——苏联的小说《铁流》,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慈祥地对他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鲁迅接着解释道:“这本书(指《铁流》)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它是曹先生(指曹靖华)译的,所以收你一块钱成本;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售票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从里衫的衣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在鲁迅干瘦的手中,鼻子陡然一酸,几乎掉下泪来。他恭敬地向鲁迅鞠了一躬,把两本书郑重地放进盛夹剪。票板的帆布袋,噙着泪花匆匆走出店门。他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此后,这位青年电车工人跟千千万万革命者一起,投入了“毁灭”旧中国的革命洪流里。

( 1 )标题“甘为泥土护春花”中“为”读音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 2 )第④段画线句刻画人物用了___________描写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 3 )第④段中售票员说的“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成为文中所有青年们的心声。从第②、③、④段内容来看,做出这个判断的具体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结合上下文来看,第③段画线句中“青年人”为什么不能改成“李霁野”?

( 5 )根据文章内容,选择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名社具有“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特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青年文艺社团。
B: 鲁迅在日本时曾经自办出版社印自己的译作,激励青年们,给他们圆梦的希望。
C: 鲁迅以为自己对未名社的付出,只是小事情,不希望青年们因此失却更大理想。
D: 鲁迅教导有志青年投入到毁灭旧中国的革命洪流中,并激励他们一直向前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汤里有多少“营养”?可能跟你想得不一样

①一位读者提问:老话讲“吃肉不如喝汤”,认为营养成分都在汤中,喝汤比吃肉有营养。但近几年又有观点认为,无论鸡汤、肉汤还是鱼汤,汤的蛋白质含量远不及原料本身,汤里所含的营养少之又少……我家是南方人,经常煲汤,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喜欢喝。“汤”和“肉”,营养差别有多大?难道这么多年都“吃错了”?请求专家指点!

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分成几个小问题来讨论。一、炖肉的时候,我们要从中获取什么营养?

③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肉为我们提供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钙等矿物质。肉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求比较接近,消化率高,是优良的蛋白质来源。铁、锌等矿物质是许多人容易缺乏的,肉中的含量比较多,而且也比较容易吸收。脂肪是热量丰富的营养成分。据.考.究.,在古代缺衣少食的时候,脂肪也可以算是“很有营养”的成分。不过对于多数现代人,热量摄入已经太多。过多的脂肪不仅贡献了大量热量,而且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是营养指南中要求“控制摄入”的营养成分。

④不过,“煲汤大补”是一个传统的养生概念。在所谓的“传统养生”里,人们认为汤中有某些“培本固元”“增气生精”的神奇成分。这些成分现代科学看不见摸不着,用仪器检测不到,只是因为古人说有所以就有了。

二,__________

⑤在炖肉的过程中,脂肪、水溶性的维生素比较容易从肉中跑到汤里。脂溶性的香味物质溶解在脂肪里,会随着脂肪一并进入汤里。肉和骨头中有一些游离的氨基酸,在长时间高温炖煮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蛋白质发生了水解,也会释放出一些氨基酸。有一些氨基酸会产生鲜味,比如谷氨酸,就是味精的化学成分。骨头和其他一些煲汤的食材(比如蘑菇之类),还含有比较多的肌苷酸和鸟苷酸。在炖煮过程中,它们也会跑到汤中,称为肌苷酸钠和鸟苷酸钠。这两种物质被称为“呈味核苷酸”。虽然它们自己产生的鲜味有限,但与谷氨酸“互.相.帮.助.”产生的鲜味就远远大于它们各自产生的鲜味之和。此外,在长时间的加热中,一些游离的氨基酸还能与汤中的糖发生反应,生成香味物质。

⑥这些来源不同的风味物质在一起,就为汤带来了浓郁的鲜味。炖的时间越长,进入汤中的这些成分就越多,汤的滋味也就越鲜美。

⑦但是,这些风味物质量跟营养并没有什么关系。虽然谷氨酸等氨基酸也是营养成分,但它们的量并不大,所以对营养的贡献也不值一提。它们进入汤中,并不意味着主要的营养物质也大量进入了汤中。肉中的蛋白质种类比较多,在炖的过程中只有一小部分会溶到汤里。把一块肉炖熟前后进行称重,在去除了含水量的影响之后,会发现减轻的重量其实非常小。这也说明,包括蛋白质在内的绝大多数营养成分是保留在肉中的。而铁、锌等矿物质跟肉如影随形,进入汤中的同样也很少。

⑧肉中的营养成分是一定的,在煲汤的过程中并不能产生新的营养成分。肉中的维生素本来也不算多,经过长时间的炖煮,还有相当一部分耐热性不高的维生素被破坏了。

三,那浓浓的的白汤里,难道不是营养吗?

⑨对于煲汤来说,浓浓的白色才是成功的标志。汤之所以变成白色,是因为其中有大量的微小颗粒,这些颗粒把照射到它们身上的光线往四面八方散射,就使得汤呈现出了白色。

⑩而这些小颗粒多数情况下是脂肪颗粒。肉中的脂肪被在加热中跑到了汤里,在不停的沸腾翻滚中打散变小,表面上吸附了蛋白质,也就不会再融合到一起。煲汤的时间越长,汤里的脂肪越多,这些小颗粒也就越多,汤也就越白、越浓。因为包裹脂肪并不需要很多蛋白质,所以即便是很白很浓的汤中,蛋白质的含量也还是很低的。

⑪还有许多人认为骨头中含有丰富的钙,通过长时间的炖煮,这些钙会溶解到汤中,所以这些浓汤可以补钙。其实,骨头中的钙是以磷酸钙的形式存在的,几乎不溶于水。经过长时间的“煲”,汤中的钙还是少得可怜。还有专业人员做过实验,哪怕是加了醋来炖,溶出的钙依然不值一提。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炖了很久的骨肉变得酥软,其实也主要是其中的胶原蛋白溶解了,而不是钙溶解了。

⑫简而言之,白白的浓汤里,脂肪很丰富、风味物质很丰富,但是蛋白质和钙等营养成分,是不值一提的。

⑬长时间的炖煮“煲汤”,可以让汤中含有丰富的风味物质,从而获得美味的汤。但是,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还是留在肉和其他煲汤的食材中。所以,对于炖肉和煲汤,可以这么总结:要美味,喝汤;要营养,吃肉。

( 1 )细读文章内容,参照一,三部分,请给文章第二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 2 )文章从一位读者的提问开篇,这样写有何用意?
( 3 )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划线词语。

据考究 , 在古代缺衣少食的时候,脂肪也可以算是“很有营养”的成分。

②虽然它们自己产生的鲜味有限,但与谷氨酸“互相帮助”产生的鲜味就远远大于它们各自产生的鲜味之和。

( 4 )第⑦段划线句子除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 5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肉为我们提供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钙等矿物质,其中脂肪是热量丰富的营养成分,我们大量摄入对身体很有好处。
B: 肉和骨头中有一些游离的氨基酸,在长时间高温炖煮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蛋白质发生了水解,会释放出氨基酸。这些氨基酸都会产生浓郁的鲜味。
C: 肉在煲汤的过程中并不能产生新的营养成分。肉中的维生素本来也不算多,经过长时间的炖煮,还有相当一部分耐热性不高的维生素被破坏了。
D: 在熬汤时划线醋会溶出一小部分钙,非常营养,可以让汤中含有丰富的风味物质,从而获得美味的汤。
四、写作(分值:60分)
按要求作文

在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很多问题。有时是一道等待解决的习题;有是一件麻烦的小事;有时是一个需要化解的矛盾……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请以“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先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书写工整,600字左右。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ゞ半匙幸福”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