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开平第四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以游山的行踪为序,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 《故乡》以作者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旧时代的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表达了作者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
C: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了当时英国统治阶层的腐败和罪恶。
D: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惟利是图的形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是 ( )

A: 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B: 生活教会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
C: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藕为“灵根”,是寓含深意的。
D: 不少人想知道粽子与端午节到底有什么关系?
3、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教育部发出《关于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通知》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掀起了中国梦校园文化热潮。
B: 苹果公司面对中国消费者的投诉不满,不是视而不见就是充耳不闻 , 直至舆论扣住不放、穷究猛打,中国主流媒体连续刊文加入“申讨”之列,这才正面做出回应。
C: 面对突如其来的H7N9禽流感疫情,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的职业防护、及时的信息获取、必要的预防接种,是预防H7N9型禽流感和其他传染病的关键。
D: 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应受到尊重。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B: “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陈太丘而不是客。
C: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___________________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②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③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 ①③②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③②④①
6、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北柏乡汉牡丹园栽培的牡丹,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每至花期,园内的牡丹竞相绽放,五彩缤纷的景象美不胜收
B: 她性格温和,待人诚恳,举止文雅,言语动听。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她的好感油然而生
C: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阴云密布,竟然下起了冰雹,天气的变化真实扑朔迷离啊!
D: 今天的荧幕和银幕,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离奇情节,缺少的恰恰是能够关照自我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7、下面关于名著或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 雪》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B: 《星星变奏曲》这首朦胧诗,以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的信念。
C: 《蝈蝈和蛐蛐》与《夜》都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代表作,其中《夜》是一首优美小夜曲,营造了静谧、美好的夜景,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D: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进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
B: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妆饰了你的窗子,你妆饰了别人的梦。
C: 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惜别的情景。
D: 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痴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次考试实在太糟糕,自从试卷发下来起,他就开始郁郁寡欢 , 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
B: 目前,水资源短缺情况正以锐不可挡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C: 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东西、说粗话等行为让人深恶痛疾
D: 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颔首低眉 , 敬重有加。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是否善于积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B: 在老师的鼓励下,使小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C: 听她讲话的声音,这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
D: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各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

唐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表达了诗人的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课外文言文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吴中士人家藏 改为“满”
③凡如是十 定为“绿”

( 2 )翻译下面句子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 3 )这个故事表现了王安石的什么态度?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野的馈赠

洪烛

①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早在《诗经》时代,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也记有80多个竹笋品种。

②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高雅的象征。

③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家乡的竹笋也是念念不忘:“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④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就要兑一点进去,相当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笋之调味,快达到魔法的境地了。连残汤剩汁都能画龙点睛,把一道新菜全“盘活”了。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⑤林洪的《山家清供》,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根据他的讲授,鲜笋最好现摘现吃,一分钟都别耽误,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为燃料,当场煨烤,可见环境或氛围也能激活新笋那天然的鲜美。这绝对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了,不仅就餐环境是一片绿林,烹饪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的。不知竹林七贤之类古老的隐士,是否就地取材,使用过这种“叫化鸡”式的吃法?想来只有超凡脱俗的人,譬如隐于山林者,才能体会到竹笋至真的味道。而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

⑥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笋旺盛的生长期了。“好竹连山觉笋香”,春笋尝鲜的好时节就在眼前了。

( 1 )文中说“竹笋又是一种雅食”,原因是________。
( 2 )请根据诗词对偶和押韵的特点,在第③自然段的方框内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 3 )作为一种美食,你认为竹笋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请用一个字高度概括。
( 4 )文中有一句提纲挈领的语句,这句话是________。
( 5 )找出下列句子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竹子品种繁多,风味独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食笋的习俗。
B: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不仅喜欢食笋,还喜欢拿它作为歌咏的对象。
C: 笋都有外号,叫“傍林鲜”,绝对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
D: 春天雨后直至夏初是笋的生长旺期,也是吃笋尝鲜的好时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红叶

凸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①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②:“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依如山里的人们。

【注】①踅(xué):中途,折回。②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 1 )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 2 )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 3 )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 4 )请赏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把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曾打动我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季花落谁肯邂幕演绎繁华ソ”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