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开展“无烟日”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健康保护。B: 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C: 人们常常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往往忽略自己拥有了什么。 D: 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
2、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孩提时代被迫退学后,到餐馆当童工,经常被厨子头毒打,历经了生活的种种磨难。B: 《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角色,比如善良乐观的外祖母,乐观淳朴的“好事情”,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小茨冈,他们给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 C: 简•爱小时候与表哥、舅妈进行过抗争,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长大后又以其独立人格和勇敢个性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 D: 《繁星》《春水》小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赞颂。 |
3、 |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陨(shǔn)落 狼藉(jí) 骁健(xiāo) 喋(dié)喋不休B: 鄙(bǐ)视 簌(sù)簌 擦拭(shì) 热泪盈眶(yíng) C: 轻蔑(miè) 蹒跚(pán) 颓(tuí)唐 孤苦伶仃(lín) D: 出没(mò) 昳丽(yì) 讪(xiān)笑 懵懵懂懂(měng) |
4、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该诗句的作者是( ) A: 北岛 B: 顾城 C: 食指 D: 舒婷 |
5、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卜算子·咏梅》一词是托物言志之佳作,作者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遭遇,也正是作者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 B: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C: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从侧面讽刺了群芳。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D: 这首词,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 |
6、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上了顶峰。(把“不管”改为“尽管”)B: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关键”改为“重要因素之一”) C: 大会期间,广大代表认真阅读并领会《公民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阅读”与“精神实质”不搭配,应改成“阅读《公民道德规范》并领会其精神实质。) D: 因特网的诱惑无法令现代人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人们难以接受。(不是“诱惑”“无法”,而是“现代人”“无法”,将“无法”一词移至“现代人”之后。) |
7、 | 下面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中国——《呐喊》 B: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美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C: 《窃读记》——林海音——中国——《城南旧事》 D: 《论语》——孔子——春秋——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
8、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B: “海啸”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去预测?我们应该尽快搞清楚这些问题。 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D: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 只有八、九岁光景。 |
9、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校长,使她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删掉“使”) B: 观测结果表明,在距地面1500-2000米处,水汽含量跟地面相比降低了一倍。(将“降低”改为“减少”) C: 难道我们能否认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不是中国人的骄傲吗?(删掉“不”) D: 中德两国元首同意巩固并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将“巩固”和“建立”互换位置) |
10、 | 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 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 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 , 反而收获颇丰。 D: 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 , 粗观其貌即可。 |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题。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 1 )这首诗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 )这首诗的后两句与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修辞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淡泊无以明志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B: 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振奋精神 C: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当道,当权 D: 但当涉猎 涉猎:涉及猎取 ( 2 )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B: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年纪随同时光而缓慢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 C: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 D: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知晓事物这么晚啊! ( 3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乙文写孙权以切身经验启发吕蒙学习,可见孙权是一位善于劝说、爱惜人才的君主。 B: 甲乙两文都讲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只有静心专一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只有定下志向才能学有所成;乙文则通过吕蒙学习后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人只有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有所长进。 C: 甲文是慈父在谆谆教导儿子,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简约而有力量;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因而格外令人珍惜。乙文运用对话展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可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D: 甲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一开篇就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再阐发,又从正反论证逻辑谨严,文章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乙文记事简练,详略得当,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详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对于吕蒙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笔带过,而吕蒙的学有所成则是通过侧面描写详写出来。 |
2050年,告别一百万个物种
①科学家们以联合国估计的到2050年,全球气温可能比现在升高0.5至3摄氏度的标准为依据,利用电脑模型计算气温升高对每一物种的影响,对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六个地区的1103个动植物物种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这是迄今为止对此问题所进行的最大规模跨国合作研究。
②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迁徙,但许多动植物无法实现这点。据保守估计,这六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失15%至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像哥斯达黎加的小丑箭毒蛙、墨西哥的囊鼠和欧洲的灰喜鹊等珍稀物种栖息地也将越来越少。
③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1700到2100个植物物种中,39%到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④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大地区的动植物。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到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交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⑤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 1870种动植物,三分之一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三分之一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的山龙眼类花卉。
⑥负责此项研究的英国利兹大学的克莱斯·托马斯教授表示“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他们都希望能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我真的希望我们没有得出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事实远比我们想像的要严重得多,我们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低估了生物物种面临的残酷生存环境。
( 1 )通读全文,说说第6段中“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指的是什么?地区 | 研究物种 | 研究结论 |
澳大利亚 | ________ | ________ |
欧洲 | ________ | ________ |
墨西哥 | ________ | ________ |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 4 )全球气温升高对物种生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我国的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是收藏图书、文献和档案典籍的地方,也就是图书馆。
古代的藏书楼在选址上大都倾向于找个“风水宝地”。如清朝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7个抄本分别藏在“北四阁”和“南三阁”。“北四阁”分别是北京紫禁城皇宫的文渊阁、京郊圆明园的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南三阁”是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的文澜阁。这些藏书楼都建在环境优美之地,像杭州的文澜阁,就选址在杭州风景最美的地方。
给藏书楼取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少藏书家在楼名中寄托情感、志趣。如清朝藏书家孙衣言的藏书处名为“玉海楼”,寓意藏书“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明末时的藏书家江元祚(zuò),隐居于钱塘,筑草堂于西溪横山堂上,建藏书楼名为“拥书楼”,被赞为“拥书万卷,连屋充栋”。另外,“传经堂”“好古堂”等名称,也同样表达了对经书典籍的尊崇之意。也有许多藏书楼的名称是源自典故的。比如建于明朝中期的“天一阁”,其名取自《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古代的藏书楼在功能设计上也是非常考究的。因为藏书楼主要是用来存放和阅览图书的,所以在建造时,首先要考虑建筑规模必须与所藏图书数量相吻合,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其二藏书楼不是单纯存放图书的仓库,也是一个读书治学的地方,所以一般都在内部设计了供人阅读的空间,并且要考虑取书、看书的方便性。这种藏书与读书分开的建筑格局,对于保护图书是很科学的。此外,在设计藏书楼时,还必须考虑防火、防潮、防蛀、防盗等功能。
藏书楼还十分注意周围小环境的建设,通过对藏书楼周围小环境的人工修饰和设计,使之与藏书楼的整体达到协调一致乃至增色的目的。特别是明清时期,建造园林式藏书楼非常普遍,当时的藏书楼建筑既是技术,又是艺术,融科技文化和审美文化于一体,极富特色。
我国古代的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而且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
(材料二)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藏书的保存和保护工作,这一点在藏书楼的设计中体现十分鲜明。如明代义乌人虞守愚的藏书楼选址于背山临水之处,引水为池,以小舟为渡。楼上长窗绕环,藏书万卷;楼下,明堂宽敞,读书著述于此。又如中国近代 “嘉业堂”藏书楼,一楼房间皆用烧制的青砖铺地,青砖之下用瓦钵铺垫,瓦钵下面再铺细沙,使得藏书楼的地面比周围高30厘米;藏书楼一楼底层高4-5米,面向天井的库房全部装有落地长窗,通风、采光、隔热效果都很好。“嘉业堂”内的书籍全部存放于楠木书橱、书箱和书匣中,匣内复衬甲板,十分考究。
( 1 )阅读(材料一),说说你对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有了哪些了解。(链接材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 , 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 , 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③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④ , 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节选自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或栖于椟: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③间:间或,偶尔。④槁枝:枯树枝。
作文
在你的人生道路上,记忆中的那一抹微笑,像灿烂的阳光,令你难忘,它点燃你的希望、启迪你的智慧、增强你的信心、传递给你无穷的正能量……请以《那微笑,给了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