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主要作品有散文《荷塘月色》《背影》等。
B: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C: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是由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鲁迅先生曾评价它是“名士的教科书”。
D: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英国女作家,教育家。《金色花》是印度(国别)作家泰戈尔写的。
2、参观中,同学们了解到:87岁的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前副所长李云鹤,从1956年来到敦煌,如今在莫高窟已从事文物修复工作63年,2018年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82岁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40多年执着坚守敦煌,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不断开拓创新,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被称为“敦煌女儿”。文学组同学想给他们写副对联,填入下联横线处最恰当一项是( )

上联:大国工匠李云鹤,鹤发修文物

下联:敦煌女儿樊锦诗,


A: 坚守莫高窟
B: 执着护敦煌
C: 诗心石窟梦
D: 诗心守遗存
3、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 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B: 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不孚众望 , 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C: 近年来,一些官员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讲排场,比阔气,一言九鼎 , 独断专行。
D: 刚进入初中,家长们就周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关心和照顾真是无所不至
4、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著名作家张爱玲晚年心灵孤独,身体多病,这段鲜为人知的经历正在被人们所了解。
B: 运动会入场式上,运动员们昂首挺胸耀武扬威地步入会场,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 这家企业通过“怕上火”的定位推广凉茶产品,最终打造出了家喻户晓的凉茶品牌。
D: 近代以前,跟西欧和西亚文化相比农业繁荣的华夏文化毫不逊色,或许还略胜一筹
5、《朝花夕拾》正文前的“小引”讲的是《朝花夕拾》的( )
A: 写作过程
B: 编纂过程
C: 修改过程
D: 构思过程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地铁3号线6月6日试运营,标志着南宁市正式迈入站城一体化的3.0时代。
B: 我们应提倡全民阅读,因为阅读是每一个公民应该享受并受到保护的最基本的。
C: 运载火箭海上成功发射,探询了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了海上发射能力。
D: 能否更加有效地推动校园扫黑除恶工作,是实现平安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7、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说“打得好”。
B: 循着歌声,只见蔡畅面对夜空纵情歌唱马赛曲。
C: 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D: 《始终眷恋着祖国》节选自《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1989年8月28日《光明日报》)
8、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句话出自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贝多芬对残酷命运发出的强烈呐喊。
B: 《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伤仲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C: 《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元曲,其中“天净沙”“山坡羊”“江城子”是曲牌,“秋思”“潼关怀古”“密州出猎”是题目。
D: “未尝识书具”中的“书具”指的是文房四宝:纸、墨、笔、砚;“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易》《诗》《书》《礼》《春秋》;“君与家君期日中”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纽带作用,可以让历史背景不同的亚欧各国息息相通 , 共同繁荣。
B: 想要做慈善的念头在他心里潜滋暗长 , 越来越强烈了。
C: 初学书法应先认定一家,选好一帖,然后专心致志,不能好高骛远 , 见异思迁。
D: 前不久发射升空的中继星“鹊桥”,名称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10、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长途跋涉 微不足道 言外之义 莫名其妙
B: 情有可源 深不可测 荡然无存 精疲力竭
C: 月明风清 不可明状 张惶失措 锐不可当
D: 转弯抹角 富丽堂皇 眼花缭乱 穷愁潦倒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列诗词,完成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1 )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 “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 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都是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于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 “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 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怀。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古代寓言二则》,完成文后题目。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而置之其______________ ②反_________________
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 ④遽其舟_____________

( 2 )“先自度其足”与“吾忘持度”中两个“度”意思是否相同?请作说明。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 4 )以上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却耐人寻味,请你说说从中获得的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石拱桥(节选)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③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④赵州桥横跨在浚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今天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⑤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被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鹜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 1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哪三大特点?
( 2 )阅读选文第③段和第⑤段,回答问题。

①选文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选文第⑤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 1 )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________

高潮

________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 2 )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________→________→认同

( 3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他眼里着泪,点点头。

②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 4 )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 5 )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不只眼前,还有诗和远方。对于正在求学的同学们来说,除了学习,你们还期待着什么?是动听的音乐,还是精彩的电影?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酣畅淋漓的运动?抑或是其它某种你无法割舍的兴趣爱好?

请以“生活不只有学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600字以上,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Justonly”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