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说明文中不会出现。 B: 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的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C: 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叙事实,又也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D: 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最主要的三个部分。 |
2、 |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轻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B: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落叶“唰唰啦啦”地漂落。 C: 水藻真绿,把终年伫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D: 乡下去,小路上,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
3、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撺掇(duo) 斡(gàn)旋 羁(jī)绊 豁(huó)然开朗 B: 樯橹(lǔ) 凫(fú)水 褶(zhě)皱 自怨自艾(yì) C: 锵(jiāng)然 眼眶(kuāng) 龟(jūn)裂 风雪载(zài)途 D: 晦(hùi)暗 连翘(qiào) 低洼(wā) 鳞次栉(zhì)比 |
4、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是新闻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B: 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 消息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也称“倒三角”,即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写出,然后按“次要——次重要——重要”的结构形式一一写来。 D: 新闻这种文体,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一篇消息。 |
5、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B: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秋实,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诗文集《背影》,散文集《踪迹》等。 C: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宋时期的刘义庆编写的,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言谈轶事的著作。 D: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 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
6、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诉讼 疮疤 矜迟 倾家荡产 B: 贪婪 甘霖 胶灼 置之死地 C: 腼腆 执拗 忐忑 必恭必敬 D: 残骸 钧裁 诺言 凛然生畏 |
7、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他的父亲浑浑噩噩 , 但他却是个精明的人。B: 他已经穷到家徒四壁 , 身无分文的地步了。 C: 感动中国的白方礼老人用蹬三轮车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令我肃然起敬。 D: 没想到,一些别人不以为然的小事,也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暴风骤雨。 |
8、 | 下列词语中解释划线字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事渲染(作) 相时而动(看、观察) B: 狼狈不堪(不能忍受) 缄默(封口) C: 莫名其妙(没有人) 与日俱增(一起) D: 弄性尚气(注重) 动辄(就) |
9、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忧谗畏讥(chán) 宠辱偕忘(xié) B: 墙倾楫摧(jí) 浩浩汤汤(shāng) C: 淫雨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D: 岸芷汀兰(tīng) 一碧万顷(qīng) |
10、 |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B: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不会找到幸福。 C: 这道月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D: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 )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 2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 1 )解释下列划线字。①闻子瞻至________ ②酌酒相劳________ ③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 3 )请根据选文内容写出子瞻“意适忘反”的原因。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动物也在全球化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现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已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成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太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 1 )文章第③段中划线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 )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3 )文章第⑥段说明的结论是什么。请具体分析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4 )请从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个句子并进行简要分析。一支金色的钢笔
①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②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③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④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⑤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廓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⑥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⑦我心怀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⑧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⑨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⑩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⑪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⑫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⑬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⑭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⑮“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⑯“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⑰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⑱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 1 )阅读这篇小说,梳理文章情节,完成下面问题。开端:________。
发展:我发现小男孩借笔给她完成作业。
高潮:________。
结局:校门口喜报栏上,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
( 2 )小说以“一只金色的钢笔”为题,“钢笔”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金色”有哪几层含义?①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②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郑振铎《猫》)
( 4 )第⑥段写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每个人都会经历过许多个“那一次”,或许经历了那一次你长大了,或许经历了那一次你受到了教育,或许经历了那一次你明白了一个道理……
请以“那一次,我
▲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按要求写作。
作文要求:①表达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⑤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