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阳西县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休身、齐家、治国的地步,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和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想象着在慢长的时光里,冰山的前进后退,高低消失,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C: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 永往直前,正像人经历了磨难便有了个性。
D: 名人跟人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等。
B: 李白是盛唐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C: 戏剧是综合的舞台艺术。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D: 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束缚 告诫 不知所措 人情世故
B: 震撼 喧哗 草长莺飞 漫不经心
C: 枯躁 蛮横 周而覆始 接踵而至
D: 帷幕 瞭望 挑拨离间 销声匿迹
4、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中明确写明:小区内电梯广告的收益归全体业主所有。 将“写明”改为“规定”
B: 5月23日凌晨,美国最新公布了实体制裁清单,“哈工大”与“哈工程”赫然名列其中。 将“最新”与“公布了”互换位置
C: 因乔治·弗洛伊德在美国警察暴力执法时死亡,导致多地民众举行了持续示威抗议活动。 将“举行”换成“展开”
D: 自今年起,哈市所有民办学校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并严格禁止各种形式的入学考试。 在“禁止”的后面加上“举行”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一文的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抒发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感情。
B: 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们读出了母爱的艰辛与伟大,同时也读出了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恨,我们应勇敢镇定地“好好儿活”。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读书生活,院子,老师读书的样子都记忆深刻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对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示厌恶。这也是鲁迅先生值得怀念的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D: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全文以抒情为主,兼叙述和议论,是纪念文章的典范之作。
6、

下面四副对联中,有不符合对联格式要求的一项是( )

A: 喜有两眼泪,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
B: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C: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D: 临水开轩,四面云山一幅画;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
7、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秋天的怀念》——散文——史铁生——当代作家
B: 《散步》——散文——莫怀戚——当代作家
C: 《济南的冬天》——小说——老舍——文学家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鲁迅——文学家
8、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卖小哥雷海为勇夺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真令人叹为观止
B: 此前,特朗普公然撕破脸,磨刀霍霍和中国打贸易战。中方不愿打贸易战,也不怕打贸易战。
C: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如期而至,美轮美奂的足球比赛成为炎炎夏日里球迷关注的焦点。
D: 电影《我不是药神》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
9、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阿廖沙,善良乐观的祖母,自私残暴的祖父,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冈。
B: 简-爱是一个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的文学人物,童年时曾和及哥、舅母以及学校校长对抗,长大后又曾因为渴求更丰富的人生而勇敢地放弃已有的“饭碗”。
C: 《骆驼祥子》以人力车夫祥子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祥子来自农村,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有辆自己的车。
D: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来到小人国,发现小人国里党派斗争激烈,以鞋跟高低分为两派,高跟党和低跟党,他们是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
10、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实际上,猪是很聪明的动物,“智商”远高于牛、羊等家畜。

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③例如,英国曾有一头小猪,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具备了与人握手、从1数到8等技能。

④人们常用笨得像猪形容某人很愚笨。

⑤科学家还认为,猪与狗、黑猩猩、人类等高智商物种一样,具有认知能力。


A: ④②①⑤③
B: ①②③⑤④
C: ④①②③⑤
D: ①②⑤③④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1 )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________,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 2 )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①者,旷日②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③。惟④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⑤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从⑥。于是还疾耕⑦,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①好猎:喜爱打猎。②旷日:空费时日。③知友:朋友。里:邻里。④惟:思考。⑤恶:恶劣,不好。⑥无从:没有办法。⑦疾耕:努力耕田。

( 1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惟其所以不得之( ) ②得良狗 ( ) ③于是疾耕( ) ④狗良则得兽矣 ( )

( 2 )旷日持久不得兽”中“而”的用法( )

A: 表并列
B: 表转折
C: 表修饰
D: 表顺接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 4 )从这则寓言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生安暖相伴

吴玉杰

①近日在美篇上看到一组八十年代初东北农村的系列图片,配上由歌手汤潮演唱的那首《故乡黑龙江》,儿时的记忆如平静的湖面荡起微微涟漪,浮现于脑海。久远的记忆,遥远的村庄,童年的点滴,仿佛沿着时光隧道穿越到那个似曾熟悉却又模糊的时代。

②逝去的那段岁月如今回想起来无比的亲切与难忘,条件虽然艰苦,但在那种环境下,长辈们乐观豁达的精神却影响了我的一生,仿佛什么困难都能抗得过去。

③与现在相比,平素里吃得好些根本不可能,所以赶上过年过节吃得好些便是当时最幸福、最开心的一件事,而如今经济的提升,物质的富裕,让人们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这或许便是人们对传统节日逐渐淡漠的原因。

④那段岁月,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春节了,从节前几天开始,那热火朝天的喜庆场面,便从村头一直绵延至村尾。家家户户糊得通红的纸灯笼,如可爱的孩子一般爬上房前的树梢,只待年迈的村庄安静睡去,他们便迎风笑得村庄充满了勃勃生机。

⑤这时,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和面、包饺子、包豆包,那时的人们基本都是老人与子女同住,人多力量大,在说说笑笑、比着谁包得快中就把几盖帘的饺子包好了,再放到外面冰天雪地里冻上,等过节时再随时拿来煮着吃。

⑥年二十九那天,外公会张罗几个人把辛苦养了一年的猪杀了,用冒火的喷灯把猪头和猪蹄放在火上烤,去掉残余的绒毛,清理干净之后外公就开始烀猪肉、猪蹄,红红的炉膛里噼噼啪啪作响,飘香的杀猪菜伴着升腾的蒸汽弥漫在房前院落。

⑦在外边玩耍的我馋虫被隐隐勾起,没等烀熟就跑进屋里吵着要吃,妈妈见状就在烀好的那一刻,挑些好吃的部位夹到碗里,再倒上点酱油,加入蒜末,喊我过去吃,那真是响当当的美食,时至今日,在任何地方吃的烀肉都无法与之相比。

⑧节日那天的日里,外公带领孙男娣女将红红的对联贴在大门上,大人们领着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燃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偶有几个年龄大点的孩子,会迫不及待地穿着新衣服,拿着摔炮在空地上放肆,驱散一年的晦气。

⑨偶尔还会有秧歌队走街串巷地到各家院子里扭上一圈,送来新年的问候,外公自会拿出些烟酒犒劳一下人家,我们则凑热闹地跟着秧歌队在后面扭起来,锣鼓声、唢呐声此起彼伏,幸福的笑容伴着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也沸腾了寂静的村庄。

⑩夜幕降临时,热闹欢腾过后,外公拿出珍藏的小烧酒,用热水烫上,将家人们召集在一起,将两两一组炕桌分别放在南炕和北炕,大人们一桌在南炕,孩子们一桌在北炕,美酒佳肴布满四个方桌,欢声笑语洒满了温馨的小屋,推杯换盏间就这样将一年的疲惫驱散,将新的一年开启。如今想来,这最美的年夜饭,还是当年在外婆家吃的那种滋味。外婆七个儿女,加上老老少少,三十来口人,在那两间简陋的土坯房里过节相当热闹,伴着红红的炉火,欢乐的笑声、飘香的佳肴充满了爱的小屋。

⑪春节过后的那几日的乡村,更是属于我们孩童的白色王国。冰封大地时,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们玩雪爬犁,找一处坡状的雪地,拉着雪爬犁走到顶端,坐在雪爬犁上面,拉住绳子,借着惯性往下一滑,感觉自己瞬间飞起来了,欢呼着与其他小伙伴冲了下去,停下后没有歇息,再拉着雪爬犁爬到坡顶,就这样开心地反反复复滑来滑去,不知疲惫,直至太阳落山,脸蛋冻得通红,家人喊着回去,方肯罢休。

⑫如今人到中年,时逢假期还曾与家人们一起开车回到那里,已物是人非,村庄比以往萧条了许多,大部分人都从农村向城里迁移,远离了这里,在这里居住的人们也越来越少,但对这片土地的依恋却丝毫没有减退。

⑬岁月已然渐行渐远,那幅人人放鞭炮、家家挂灯笼的画面渐渐尘封,那股飘自外公外婆之手饭香也在鼻尖淡去,那片来自雪地里我们白色王国的欢声笑语也不再在耳边喧哗,但它们却伴随我走过漫漫长路,安暖相伴一生。

(选自“乐享未来”微信公众号,内容略有删改)

( 1 )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本文围绕“春节”展现了作者记忆中春节前后的哪些场景。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春节白天(日里),我们贴对联放鞭炮,看秧歌表演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家家户户糊得通红的纸灯笼,如可爱的孩子一般爬上房前的树梢,只待年迈的村庄安静睡去,他们便迎风笑得村庄充满了勃勃生机。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⑧段中的加点词语。

偶有几个年龄大点的孩子,会迫不及待地穿着新衣服,拿着摔炮在空地上放肆 , 驱散一年的晦气。

( 3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⑬段画线句“那幅人人放鞭炮、家家挂灯笼的画面渐渐尘封,那股飘自外公外婆之手饭香也在鼻尖淡去,那片来自雪地里我们白色王国的欢声笑语也不再在耳边喧哗,但它们却伴随我走过漫漫长路,安暖相伴一生。”的理解。
( 4 )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现代文阅读

那个老头点点头。他说上次白军来时,把山那一头的村子里一家贫农统统杀了,为什么?因为白军问红军藏在哪里,那家子人不肯告诉他们。“从那以后,我们全都逃了,把牲口带走。我们后来同红军一起回来。”

“要是下次白军来了,你走吗?”

“啊哟!”一个头发很长,长得一口好牙的老头叫道。“这次我们当然走!他们会杀死我们的!”

他开始一一说村子里的人的罪名。他们参加了贫民会,他们投票选举乡苏维埃,他们把白军动向报告给红军,他们有两家的儿子在红军里,另一家有两个女儿在护士学校。这不是罪名吗?他向我保证,随便哪一个罪名就可以把他们枪决。

这时一个赤脚的十几岁少年站起来,他一心注意讨论,忘记了有洋鬼子。“老大爷,你说这是罪名?这是爱国行为!我们为什么这样做?难道不是因为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为咱们的权利在打仗?”

他热烈地继续说:“咱们国家以前有过免费学校吗?红军把无线电带来以前咱们听到过世界新闻吗?世界是怎么样的,有谁告诉过咱们?你说合作社没有布,但是咱们以前有过合作社吗?还有你的地,从前不是押给了王地主吗?我的姊姊三年前饿死了,但是自从红军来了以后,咱们不是有足够的粮食吃吗?你这说苦,但是如果咱们年轻人能学会识字,这就不算苦!咱们少先队学会开枪打汉奸和日本,这就不算苦!”

( 1 )为下面红军长征中的重大事件排序(写序号)。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③血战湘江④飞夺泸定桥

( 2 )作者在采访过程中除了采访革命领袖之外,还采访了许多无名的战士、工人、农民。结合原著,分析斯诺为什么想要和苏区的村民交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3 )有人说《红星照耀中国》包含了两个层面的真实,从作者采访经历与作品内容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从下列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一)有一种温暖,源于季节之外。它可以是一座城市,一个人,抑或一首诗歌。温暖让你远离悲伤,远离忧郁,为心情置换一组靓丽的词语,阳光伴你在路上。寒冷的时候,以真诚、以心灵,伸出你的手,让世界多一份温暖。人人伸出温暖的手,世界会更美好。

请你以“伸出温暖的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二)阅读下面材料,从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三个妇女在打井水。一位老人坐在石头上休息。

一个妇女对另一个说道:“我的儿子很机灵,力气又大,谁也比不上他。”

“可我的儿子会唱歌,唱得像夜莺一样悦耳,谁也没有他这样的好歌喉。”另一个妇女说。

第三个妇女默不作声。

“你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儿子呢?”另两个女人问她。

“有什么好说的呢?”她说,“我儿子什么特长也没有!”

说着,她们用桶装满了水,提着走了。老人也跟着她们走去,她们走走停停,手臂疼痛,水也溅了出来……

忽然迎面跑来了三个男孩,一个翻着筋斗,他母亲露出欣赏的神色;另一个孩子像夜莺一般欢唱着,他母亲听得眉开眼笑;第三个跑到母亲跟前,从她手里接过两只沉重的水桶,提着走了。

妇女们问老人:“喂,怎么样?我们的儿子怎么样?”

“呵,他们在哪?”老人答道,“我只看到了一个孩子!”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用微笑、帶濄”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