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福州地铁修建已成为我市家喻户晓的大事。(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B: 海交会整合了两岸各自的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双赢:双方都获益。) C: 张老师那幽默风趣的一席话吗,让全班同学忍俊不禁。(忍俊不禁:忍住不敢发出笑声。) D: 在省中学生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一群阳光少年的表演很给力 , 赢得观众阵阵掌声。(给力:形容精彩、酷、棒。) |
2、 | 请选出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 A: 鞭挞(tà) 诘责(jié) 炽(chì)热 广袤(mào)无垠B: 稽(jī)首 睥(pì)睨 纤(xiān)细 深恶(wù)痛疾 C: 酷肖(xiāo) 执拗(niù) 解剖(pāo) 长吁(xū)短叹 D: 迸(bèng)射 胆怯(què) 朔(shuò)方 憔悴(cuì) |
3、 | 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B: 杨修、香菱、菲利普夫妇、闰土这四个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故乡》。 C: 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D: 《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例如,鲁智深和李逵都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但鲁智深头脑简单,直爽率真;李逵则粗中有细,豁达明理。 |
4、 |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对社会的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C: 他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常能进退维谷 , 游刃有余。 D: 多次引经据典谈反腐,向古人借智慧,对今人敲警钟。 |
5、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B: 采用 鉴赏 无所不至 C: 沿用 鉴定 无所不至 D: 沿用 鉴定 无微不至 |
6、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经过这次全区“感恩资助,励志自强”演讲比赛,对同学们启发很大。 B: 循着那渐渐被淡忘了的历史,重访时传祥的足迹,探寻他的生前身后。 C: 写入团申请书,先要提出加入团组织的请求,然后汇报对共青团的认识,回顾自己思想发展的过程,表达自己的决心,最后再次请求组织接受自己的申请。 D: 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我在此次朗诵中的不足。 |
7、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骄 飘逸 冠冕 忧戚 B: 轻灵 沉醉 聘婷 漫游 C: 惊骇 濡养 垂钓 宽宥 D: 黎明 瞥见 腐烂 红装素裹 |
8、 | 下面情境下,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哈尔滨各部门联合发出“文明餐桌公筷行动”倡议书,倡导实行分餐制、公勺公筷制,坚决打好舌尖上的战“疫”。小明和家人在饭店就餐,妈妈用自己的筷子给小明夹菜,小明理解妈妈的疼爱,但此时应该说:“ ” A: 妈妈,您不要给我夹菜了,我自己能夹,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再说,多不卫生啊! B: 妈妈,谢谢您。但您自己吃吧,不要给我夹了。 C: 妈妈,谢谢您。但我们应响应号召,用公勺、公筷夹菜,这样更安全、更卫生,您说呢? D: 妈妈,我们要响应号召,不要用您的筷子给我夹菜了,既不卫生又不安全。 |
9、 |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艾青《我爱这土地》诗中的“鸟”象征诗人,一个拼尽全力用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B: 余光中《乡愁》一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情思念。 C: 《敬业与乐业》文中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作者列举了百丈禅师的例子进行证明,这就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D: 《论教养》文章论述清晰,从有无教养的现象说到有教养的本质,再论述有教养的重要表行文活泼、灵动。 |
10、 | 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D: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端居①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不辨“饧”“锡” 〔明〕陆 深 金华戴元礼①,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②,酬应不闲。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扣之。答曰:“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饧”③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辨“饧”“锡”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 (选自《金台纪闻》) 【注释】①戴元礼:即戴原礼,原名戴思恭,明初名医,曾任御医,著有《证治要诀》等医书。②溢户:塞满家门。③饧(táng):古“糖”字,一般指软糖。 ( 1 )选出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 )A: 见一医家/见往事耳 B: 尝被召至南京/蜂拥而至 C: 日往观焉/吾日三省吾身 D: 既去/太丘舍去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 ( 3 )看完这段文字,你认为文中的医家是个怎样的医生? |
雪夜的老人
叶骑
①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⑥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事,而看到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⑧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做出什么傻事?
⑪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⑫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在这个孤独的夜晚,有他无声的陪伴?
⑬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⑭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⑮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⑯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
⑰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⑱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⑲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⑳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⑳风雪愈紧了。
㉑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家乡有句老话,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 1 )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情节内容 |
情感变化 |
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 |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 |
疑惑 |
起身离开,老人捡走易拉罐 |
③________ |
④________ |
释然 |
①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理解句子含义)
②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分析人物心理)
( 3 )误会是小说在情节设置中常用的手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简要分析其作用。在心头
赵汀生
①我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班主任,姓曹,四五十岁的样子,戴着副玳瑁眼镜,镜片形似鸡蛋,厚如陶瓷碗底,像有圈圈螺纹。语文课若有偷看小人书做小动作的,不论在哪个角落,他总是先扶扶眼镜,注视片刻,轻咳几下,然后用教鞭敲着讲台,说:“这怎么行呢?”当时同学们大多有些怵他,背地里叫他“眼镜”。
②我们班的自习课原本和其他班一样,没有老师,大家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交头接耳,很是自在。后来“眼镜”将大半自习课用于自习语文,他总是坐在讲台旁批改作业,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沙沙沙写字的声音。
③一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自习课,下课铃响后,曹老师从讲台旁站起来,扶了扶眼镜,压低嗓门说:“放学后我带同学们去游泳,会游泳的请举手。”
④我们这个小山城溪河交错,深潭也很多,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在游泳时溺亡,老师和家长通常不许孩子去游泳。但炎炎夏日里,游泳对孩子们,尤其小男孩,是极大的诱惑,常有人偷偷下河。此刻,平日里颇为严厉古板的“眼镜”,竟要带大家去游泳,幸福来得实在有点意外。教室里一下子喧嚣起来,那些预备下课后冲出去抢占乒乓球桌的男生,赶紧将攥在手里的自制光板球拍塞回书包。
⑤选择去游泳的最后只有男生。到得一处宽阔的河滩,曹老师叫我们站成一排,报了两遍数才让下水。我与同学们打了一阵水战,又连扎了几个猛子浮出水面,见不远处河面上有两点亮光,抹去脸上的水珠一看,原来是曹老师正面对着我们站在水中,眼镜反射着太阳光,一闪一闪的。我游到曹老师跟前,请他和我们一起去游泳,他摇了摇手说:“我还是不游吧,万一眼镜掉进河里,就什么都看不清了。”我说这样泡在水里不动太冷了,他扶了扶眼镜:“没关系。我眼睛不好使,你去告诉大家,不要离我太远,这样才看得见你们。”
⑥太阳落下山去,渐渐起了风,柳枝拂着水面窸窣作响。此时刚过端午节,河水还有些凉,水中的我们已感到了微微寒意,陆续往河岸游去。曹老师瘦小的身子依然立于水中,晚霞映着他微驼的背影。他一手扶着眼镜,一手伸着指头清点人数,等着我们一一在他面前游过。待他最后上得岸来穿衣时,我们分明见他嘴唇有些发紫。
⑦此后,曹老师每周总会带我们去游泳,他将眼镜的两条腿绑上橡皮筋,牢牢系在头上,跟我们一道游泳、潜水、打水战,从下水到上岸,须臾不离开我们。直到暑假,曹老师回了乡下的家,才结束了这段我童年时很快乐很留恋的时光。
⑧这年的深秋,我父亲从下放的农村回家,让我带一张纸条给班主任。曹老师看过纸条,右手在我头顶摩挲半晌,说:“你爸要带全家去农村生活,你能不去吗?”我仰头看着曹老师,茫然地摇了摇头。
⑨次日上午放学后,曹老师把我叫到他那儿,在书架上翻找了一阵,取出一张当时很流行的一分钱一张的小宣传画,在背面签上名字和年月日,递给我:“做个纪念吧。到了农村,条件大不如这里,要克服困难,更加努力学习,以后有机会再回城里读书。”他坐到靠背椅上,拉着我的手又叮咛了一番,突然把我紧紧抱住,胡子和眼镜轻轻蹭着我的脸,那种痒痒的柔柔的感觉,至今还在心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文章描述了关于曹老师的哪几件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教室里一下子喧嚣起来,那些预备下课后冲出去抢占乒乓球桌的男生,赶紧将攥在手里的自制光板球拍塞回书包。
( 3 )阅读全文,说说曹老师有哪些性格特点。要求:①抒发真情实感,忌套作,忌抄袭。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