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与牛郎织女星无关的诗句是( ) A: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B: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C: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 | 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耸立(sǒnɡ) 攀爬(pān) 颤抖(zhàn)B: 峭壁(qiào) 凸出(tū) 闷热(mèn) C: 嶙峋(lén) 屡次(lǚ) 悬崖(xuán) D: 迂回(yū) 训诫(jiè) 安慰(wèi) |
3、 | 文学常识搭配不当的是( ) A: 茅盾 现代 《白杨礼赞》B: 李清照 宋代 《醉花阴》 C: 马致远 元代 《秋》 D: 范仲淹 宋代 《岳阳楼记》 |
4、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元曲,其中“天净沙”“山坡羊”“江城子”是曲牌,“秋思”“潼关怀古”“密州出猎”是题目。 B: “未尝识书具”指的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易》《诗》《书》《礼》《春秋》。“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 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D: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考期多在秋季八月,又称“秋闱”。乡试取中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中了举人,不仅可参加全国性会试,即使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做官资格。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马南邨《不求甚解》)B: 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莫泊桑《福拜楼家的星期天》) C: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惟妙惟肖。(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D: 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藤野先生》)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网友的帮助下,那个畏罪潜逃的嫌疑犯在几天内就在另一个城市落网了。 B: 他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古训视为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C: 他在去年的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 , 成为引人瞩目的体操明星。 D: 双胞胎本来外表就大相径庭 , 又穿上相同的服饰,让人更难分辨了。 |
7、 | 巴金《爱情三部曲》中结构最完整、人物心理剖析最深刻的一部是( ) A: 《雾》 B: 《雨》 C: 《电》 D: 《火》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藩篱 咫尺 惟妙惟霄B: 帷慕 招徕 一抔黄土 C: 脑髓 和煦 锲而不舍 D: 收敛 催璨 囊莹映雪 |
9、 | 下面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就是歌谣一类的东西,它产生于文字之后。 B: 在印刷术出现之后,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 C: 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这样就能鉴赏出作品的意境美。 D: 我们鉴赏文艺作品,必须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文艺作品的美,这是我们的最大目的。 |
10、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B: 未来五年,无锡将进一步提高综合抗御地震灾害,其中城镇防震减灾能力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C: 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纸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D: 为了防止甲流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相关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①。 长洲尤翁开钱典②。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③,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之?”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释】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lì)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①尝舟行过市桥________ ②因好语遣之________ ③某将衣质钱________ ④其中必有所恃________ ( 2 )给下列句子断句。(标四处)盖 此 人 因 负 债 多 已 服 毒 知 尤 富 可 诈 既 不 获 则 移 于 他 家 耳。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 ( 4 )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
阅读《周庄水韵》(节选),完成下列问题。
①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②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③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④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⑤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⑦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第一次是:________;
第二次是:________。
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 4 )第③、⑤句中有两个“到处”各有所指,第③句指的是________;第⑤句指的是________。这是因为它们描写的对象不一样,第③句是________,第⑤句是________。( 5 )第⑥句中的“丝竹”一词指的是“奏乐的声音”,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也有这种用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藏起母亲的秘密
母亲病了,在特别繁忙的工作中倒下,住进了医院,卧床不起。远在故乡的姥姥知道了,爱女心切,立即拖着臃肿的身体,从千里之外的南方小城心事焦灼地赶来看望母亲。
母女俩阔别已久,待病床前见面时,居然相拥而哭,惹得旁人也掉了眼泪,也被感动了。
姥姥开始不停的嘘寒问暖,唠唠不停,手也不停交互揉搓着,可见她心中的急切。
她问母亲:“你到底感觉如何,气色这么不好?”
母亲微笑着说:“感觉还好,就是没有什么食欲,米饭都不想吃。”
姥姥急了,说:“孩子,不吃东西怎么行呀?你想想到底想吃点什么?”
母亲诡秘地笑了:“其实我就想吃你包的芹菜饺子了。”
姥姥顿时微笑起来,仿佛终于找到治病的良方,拍膝而起,说:“好!我去给你包,你小的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芹菜饺子!”
说完便起身拉我回家,和面包饺子去了。
在家里和面包饺子的时候,姥姥不让我插手,因为我向来不进厨房,她怕我坏了她的好事。我在厨房门口,悄悄看着,姥姥包得极为细心,搓揉扭捏间,老泪轻流,看得我心事阑珊。
一个多小时后,芹菜饺子终于做好了,个个饱满鲜香,姥姥将它装进保温饭盒,扯着我就匆匆出门了。姥姥一路上步子走得很急,巍巍颤颤的,我知道她定然是怕饺子凉了!
到医院的时候,母亲见着饺子就高兴起来,仿佛犯馋很久了。连忙伸手去接,却忽然想起自己的手脏,于是要外婆去打点水回来洗手,外婆自然起身去了。刚去一会,母亲又对我说:“儿子,这离卫生间有点远,去帮帮外婆端水。”于是我也去了。
把外婆接回来的时候,我们忽然看见母亲已经吃开了。母亲笑着说:“嘴巴实在馋了,干脆吃了。”我看母亲的饭盒,里面只剩三两个饺子了。姥姥责骂她还是那样嘴馋,脸上却浮起笑容,因为母亲终于还是吃下东西了。
接下来的几餐,母亲依然病重,但食欲却变好了,总是把姥姥包的饺子吃个精光。
第二天晚上,我留下来陪母亲。母亲在一旁看书,而我坐在桌前写东西。
此间,一个不小心,笔掉在了地上,滚进了母亲的病床底下,于是伸手去摸,笔没摸到,却摸到一袋东西。拖出来一看,我满脸惊讶,竟然是一大袋饺子。
我连忙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叫我塞回去,红着脸说:“待会你拿去扔了,不要让姥姥看见了。”
我问:“饺子你都没吃呀?”
母亲叹气说:“我点滴食欲都没有,哪吃得下呀?不要让姥姥知道了,她知道我没有吃,会很担心的。”
“你没食欲,那你还叫姥姥包饺子干什么?”
“你姥姥千里迢迢来照顾我,要是帮不上忙,眼睁睁地看我生病,会很伤心的。知道不?”
我顿时被母亲的话震撼了,终于醒悟过来:原来母亲让姥姥包饺子却又用心良苦地深藏起来,居然只是成全老人的一番爱意,减轻老人担心而已。
我提着一袋沉甸甸的饺子来到病房后院,扬手一挥,饺子被隐没在黑色的夜里。秘密已经被我藏起来了,但是我知道有一种沉甸甸深藏心底的爱意,却永远挥之不去。
(《都市心情》2005年第5期)
2019年的电影院,因为一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而异常火爆。在我们的一生中,也一定有这样一个我和他(她)或者它的美丽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甚至铭记终生。
请以“我和我的 ”(可以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家庭,也可以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