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贵 曾经 提高 酒鬼 解说:这四个词的词性各不相同。 B: 玛丽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解说: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C: 载歌载舞 卫星发射 机灵得很 放下包袱 解说: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D: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解说: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
2、 | 填入横线的语句,与前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只有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才能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 C: 未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哪能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 D: 未经历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哪能体会挫折磨难的考验。 |
3、 | 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欣赏日出,自然会在日出的磅礴中感受向上的力量,欣赏大海,自然会在大海的浩瀚中领略博大的胸怀。 B: 他的发明创造超出当代技术水平如此之远,以致后代留传了无数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 C: 由于年轻时的军人生涯加之常年坚持不懈的锻炼,虽年届五十的他,总能在危急关头,血气方刚 , 冲锋陷阵。 D: 我看过他的表演,可以这么说,他的演出及其荒诞滑稽,总能让观众忍俊不禁地发笑。 |
4、 | 下面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 林黛玉——葬花.焚诗 B: 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 C: 鲁智深——醉打蒋门神 D: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
5、 |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碰到小学同学赵丽,她说有空要来鉴赏我近期的作文。 B: 动画片《熊出没》因搞笑的情节而风靡全国,但片中不文明的台词,让人反感。 C: 这里古民居鳞次栉比 , 虽经历风雨,渐显颓唐,却仍让游者深感其往日的辉煌。 D: 一件事情若是正确,就必须据理力争 , 不能委曲求全,无视正义公理。 |
6、 | 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④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A: ①拟人;②比喻;③夸张;④复沓B: ①必互文、排比;②对偶;③比喻;④对偶 C: ①比喻;②对偶;③夸张;④对偶 D: ①互文、对偶;②顶真;③拟人;④复沓 |
7、 | 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 A: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 B: 几年没见,调皮捣蛋的小军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小伙子,再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 C: 今年 2 月,林书豪引领纽约尼克斯队豪取 7 连胜,并打破多项联盟记录, 这让此前赛事成绩平平、鲜为人知的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D: 这道数学题解题步骤繁多,而且有三个答案,真可谓扑朔迷离。 |
8、 | 根据语境,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什么不到抗日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人的身体和手臂) B: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 像波涛在澎湃。(凄切的声音) C: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我便从懵懂无知的孩童,蜕变成胸怀理想的青年!(模糊,看不清楚) D: 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被马蹄声惊醒而突然惊惶) |
9、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元阳的哈尼梯田依山顺势,层层叠叠,连绵向上,直通云海。无论登上哪座山顶,绕着山路一圈,每个角度都能见到不一样的梯田。________春季,微风过处,梯田波光粼粼,像极了木刻年画;夏季,禾苗生长,梯田青翠欲滴,自是清新水彩画…… A: 然而,哈尼梯田的模样,却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 B: 不过,哈尼梯田是什么样子,更取决于你在什么季节看到它。 C: 是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 这样,无论什么季节看哈尼梯田,它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10、 | 孙悟空在________的帮助下,降伏了牛魔王,拿到了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火。( ) A: 观音菩萨 B: 文殊菩萨 C: 太白金星 D: 哪吒 |
阅读下词,回答问题。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 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 1 )概括这首词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 )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一句对杨花的刻画之工非同寻常,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妙。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②可以为师矣________ ③饭疏食,饮水________ ④于我如浮云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 )请找出体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句子。 |
现代文阅读
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
杨丽
①作为“新晋网红”,“蓝瘦香菇”近日大受追捧。网络新兴词语层出不穷,管中窥豹不难发现,这些流行 语恰是社会现实和心态的一面镜子。
②南宁小哥失恋后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反复强调的“蓝瘦香菇”,是爱情遭遇不顺后的情感宣泄,而网络青年们更是由此引申出花样的版本:“压上积蓄买房,蓝瘦,香菇!”“上了那么多天班今天居然还是礼拜二,蓝瘦,香菇!”“论文还没开始写,学校又急着让我交,估计又要熬夜了,蓝瘦,香菇!”“没有时间找对象,妈妈也催,蓝瘦,香菇!”这看似调侃的背后,也都或多或少透露着青年难以突破的社会现实。
③残酷且倍感压力的各类现实真实地存在着。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在就业压力本就很大的情况下,一个工作岗位里饱含着许多人的竞争、欢喜和失落;而高房价给青年带来的伤害或许更加直接,持续攀升的价钱,不仅让一部分青年消磨了斗志,更让很多年轻有为的青年逃离了大城市,这背后也不免有放弃梦想的无限失落;基于现实压力和情感疏离,大龄单身青年群体正越来越庞大,建立美好家庭的愿望在很多青年看来变得遥不可及,心情急躁、精神不振也成为不少青年的常态。这些亲身体验的社会现实,不免让年轻人难受。
④但正处于奋斗时期的青年,应当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工作需要投入精力,住房需要打拼奋斗,爱情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哪怕是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今日这般万众瞩目,也忽略不了背后他几十年的坚守和辛勤耕耘;而演绎一段传世的美好爱情,必少不了背后两人相濡以沫的相知相扶、宽容大度。凡灿烂的果实,显然取得的不会那么轻松自在。
⑤令人难过的事情何其多,深陷“蓝瘦”情绪的控制之下,自我就会显得被动。与其遇到挫折时反复叨念什么“蓝瘦香菇”的负面情绪,倒不如多花点时间从精神上到技能上全方位提升自己,去寻求更好的未来。一个温暖的房子,虽然让很多人在房价之下望而却步,但多努力一下即便不能在这座城市如愿以偿,却也一定会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生活不就是解决一个个困难,然后不停地取得进步和突破吗?
⑥“万事皆难,诸事皆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借用当下最流行的说法,“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不畏惧困难,不抛弃放弃,不停滞不前,身体力行,才是青年人该有的姿态。
(选自《中国青年网》)
(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①小 节把流行语比作一面镜子,生动了表现了当下好多人以流行语作为自己行为准则正确与否的参照。“浓缩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天歌
①不仅咖啡可以浓缩,如今的纸质书都可以。最近,一款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不少网友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②由这个“浓缩书”,很容易让人想起“精华本”“缩写本”,比如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在市场上都能找到它们的“精华本”“缩写本”。这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小学生的阅读需要,因为长篇累牍的原著,对中小学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这些“精华本”“缩写本”的编写者而言,既要大幅度缩减字数、篇幅,同时还要保留原著的精华,不损害读者的阅读快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③但是,近期在一些网友和读者中走红的“浓缩书”,不要说和原著相比,即便和“精华本”“缩写本”相比,也已经完全是两种东西了。这是因为“浓缩书”已经不仅仅是减少字数篇幅、取其精华进行缩写那么简单,而是把原著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总结,一本几十万字的图书,经过“浓缩”以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可能只有“导读”“要点速记”“方法归纳”等几百字的内容。
④很显然,“浓缩书”从里到外都透着快节奏时代对效率的极度渴求。读者阅读一本原著的时间,可以读完十几本、几十本“浓缩书”,确实满足了对阅读效率的追求。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阅读,还是真正的阅读吗?还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获得传统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吗?在很多网友看来,阅读“浓缩书”是对效率的一种过度追求,最终导致其沦为一种象征性的阅读,丧失了通读全书的阅读体验,所以是得不偿失的。
⑤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不妨打个比方——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从终极目的来说,因为不吃饭,就无法获得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身体就会垮掉,甚至是走向死亡。既然如此,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我们完全可以把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从食物中提取出来,浓缩成营养胶囊吞下去,而不用每天都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吃饭。
⑥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愿意这么做?那是因为不管是吃饭,还是吃水果,喝各种饮料,我们都不仅仅摄入了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还得到了满足感、幸福感,获得了愉悦的体验。阅读“浓缩书”和阅读原著的区别与此类似,如果为了效率只读“浓缩书”,我们也就失去了只有阅读原著才能产生的满足感、幸福感,失去了阅读的愉悦体验。更进一步说,如果一切都可以浓缩,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
(摘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 1 )本文主要的观点是什么?【链接材料】近日,“浓缩书”受到白领和学生群体的追捧,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它把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长篇巨著压缩。2018年4月4日《济南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浓缩书”正流行,“快餐文化”引争议:浓缩的不一定都是精华》,其主要观点如下:
观点一:长篇巨著成为学习笔记。
观点二:浓缩的精华失去原著的营养。
观点三:浓缩书迎合碎片化阅读新需求。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