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九江市永修县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文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 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 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 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jǐ) 累(zhui) 修(qì) 悲天人(mǐn
B: 却(xiè) 约(qiè) 案(dú) 香气四(yì)
C: 德(xīng) 长(rǒng) 玩(xiè) 颠沛流离(diān pèi)
D: 商(zhuó) 走(niǎn) 环(xún) 鞠躬尽(chuì)
3、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 童谣 骗人 温和 灰尘
B: 羡慕 情愿 摘枣 熟透
C: 馋鬼 蹲坑 竹杆 咀嚼
D: 凝视 沉默 光滑 算卦
4、理解句中划线词语,完成题目。
( 1 )下列与“顾野有麦场”中的“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流俗不 , 匠人未识
B: 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C: 而不其后之有患也
( 2 )下列与“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句中“止”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拊床而之,既止复作
B: 技此耳
C: 舟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 )下列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中的“顷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少时 , 一狼径去
B: 俄而百千人大呼
C: 是方啮也,而死也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的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A: 唐代诗人:刘桢、王绩、崔颢、王之涣
B: 古文里表示第一人称:吾、若、我、予、余
C: 句中所涉及的地点环境为“长江”“清流见底”“烟波江上使人愁”“长河落日圆”、“江入大荒流”
D: 带夸张手法: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千钧一发、入木三分
6、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锐不可(dāng) 引高歌(háng) 杆(wéi) 澎(pài)
B: 熟(xián) 一丝不(gǒu) 哮(páo) 灭(qiān)
C: 刻(juān) 首而望(qiào) 声敛气(bǐng) 那(shà)
D: 旗飘扬(jīng) 沃野平(chóu) 纷纷退(kuì) 裁(zhōng)
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引发了百姓对官场的关注,作品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具体而微地刻画了高育良、李达康、侯亮平等人物。
B: 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美国政府对中国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10%关税,妄图打压中国经济的发展。
C: 地下制假窝点里,工人们废寝忘食地加班加点,由于晚上动静太大,该窝点被周边群众举报。
D: 经历挫折后,她一度生活在失败的阴影里,整个人也无精打采了,是老师的鼓励和帮助驱逐了她心中的黑暗。
8、下列句子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创作者应该创作出更多令人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能依靠低俗段子哗众取宠。
B: 虽然网络媒体是新兴阅读方式,但在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下,我们更倾向于将其作为一种文化快餐。
C: 从1958年参加工作开始,黄旭华一直战斗在核潜艇研制领域,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D: 有了这些在假日中坚守岗位的劳动者的无悔付出,我们才能够外出饱览美景,和家人、朋友共享天伦之乐
9、下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相关的内容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科托夫斯基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B: 书中的故事取材于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身经历,小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保尔得知自己丧失了战斗能力的真实病情后,来到古老的郊区公园,经过动摇、绝望等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战胜了自我。
D: 保尔·柯察金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10、下列句子中,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划线词语后句意不变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经费十分有限,所以做事得考虑轻重缓急,不允许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B: 周信芳出身于戏剧世家,耳濡目染 , 年少时便学戏登台。(耳闻目睹)
C: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众所周知)
D: 今年五一期间,广西某地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耸人听闻)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馆

[宋]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 1 )两首诗都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来描绘山间的景色。

( 2 )王国维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相同的景物在不同心情的诗人眼里,却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中相同的意象,来赏析两位诗人的不同的思想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清称:有名誉 。 中表:指的是亲戚。 伯阳:老子的号。 奕世:世世代代。 了了:聪明 踧踖 :局促不安的样子。)

( 1 )解释加线词语。
①何 ②圣人非所与
门者皆俊才 ④人以其语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②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 3 )如果去掉【甲】文中加框的“酒酣”一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4 )从乙文看,孔融是个 的人,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其他故事吗?请你写出一个:

( 5 )楚王称晏子为“圣人”,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晏子得如此高评价的原因有哪些?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1)~(5)题。

改变命运的一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颗女人心。

⑥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唉!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嫩。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

⑧“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再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高利贷”[注],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小男孩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⑩后来,小男孩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⑪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⑫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注】高利贷:索取特别高的利息的贷款。

( 1 )从第①段小男孩来办公室找秦老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有些顾虑的,他可能有哪些顾虑呢?(答出两点即可)

( 2 )先前,秦老师以为小男孩是来查分的就有些不高兴,后来当小男孩提出加分的要求时,她本应更不高兴,但她为什么还对小男孩“面带歉意地笑笑”?

( 3 ).第⑤段写道:“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秦老师为什么会“有点犹豫不决”?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具体回答。

( 4 )第⑦段中,秦老师的“灵感”具体指什么?

( 5 )为什么说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问题

听取蛙声一片

(李成猛)

①儿时乡下的野外池塘,只要惊蛰一过,就能听见青蛙零星的低吟浅唱。

②青蛙的叫声特别动听,“唧唧咕”“咕咕咚”“咯咯咯”“咯咕咯咕”,不一而足。尤其是谷雨之后,田里的早秧插完,青蛙们似相约一般跳出池塘,直奔田野这个更广阔的舞台,它们的叫声此起彼伏,错落有致,高亢嘹亮,那声音似远似近,忽高忽低,无须指挥,意趣天成。

③白天的青蛙往往利用自身的保护色,蹲在草丛里、树荫下,老僧入定般,纹丝不动,不是偶尔叫两声,还真不容易被发现,一旦有人试图靠近时,它们便非常警觉,倏地腾空而起,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扑通”一声,潜入水中。

④夜晚则是蛙们激情表演的时段,个个摇其长舌,鼓其白腹,不遗余力,纵情歌唱,阵阵蛙鸣,充盈耳际,铺排出来,弥散开去,与无边的夜色融为一体。

⑤奇怪的是,满天的蛙鸣声并不影响农人的休息和睡眠,相反,还能将落寞的夜晚和无边的旷野烘托得生机一片,让人的内心更觉恬静、纯粹。

⑥有诗句云:“蛙声如潮带雨来。”谚语也讲,蛤蟆大声叫,必是大雨到。蛙声有时会变成夏季的晴雨表。果不其然,就在蛙声的喧响中,狂风扫荡,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经雨一浇,青蛙们似乎更兴奋了。“蛙声经雨壮”,这时的蛙声如鼓敲响,如潮翻卷,一阵紧似一阵,一浪高过一浪,让人顿感神清气爽。

⑦(A)没有谁比农人对青蛙的感情更深了,在他们的眼中,青蛙越多,丰收就越有保障。青蛙是庄稼的守护神,害虫的天敌,一只青蛙一天能吃掉几十只蚊子、苍蝇、飞蛾等昆虫,多的甚至上百只,当之无愧的田园卫士,人类忠实的好朋友。

⑧青蛙拥有农人发自内心的呵护。

⑨在外求学的几年里,由于远离了热闹蛙声装饰的夏夜,我的心每每会产生无言的惆怅、莫名的失落。日子的积淀,终于让我明白,这就是乡愁。

⑩工作后,遇到假期,我总是会抽出时间,带着妻儿回到生我养我的故园,看看老人,听听青蛙的倾情献唱,似乎唯有如此,心灵才有皈依之所。

⑪曾几何时,青蛙遭到了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的大肆捕猎、贩运,加之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青蛙数量急剧减少,蛙声变弱,青蛙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⑫(B)蛙声关乎农业歉丰,国之根本,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当地的生态质量,蛙声的存在状况,真的不容忽视。

⑬好在最近几年,随着绿色发展和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态农业越来越重视,到处已呈现出山清水秀的新景象,青蛙的叫声又渐渐回归雄壮。

⑭春去夏又来,稻秧满田畈。烦闷的日子里,总想抛却芜杂,回归自然,于是薄衫轻裳,步履轻松,走向田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1 )文章以“听取蛙声一片”为题有什么好处?
( 2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 3 )下面两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把它放回原处,分别放到文中A、B两处的哪一处?说说你的理由。

①蛙声衰,农业哀;蛙声鸣,农业兴。

②“蛙满塘,谷满仓。”

( 4 )结尾一段在结构和内容(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进入中学,我们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你是否仔细琢磨过“散步”这个寻常的词语呢?“散步”,可结伴同行,也可独自一人;“散步”,可在自然的田野,也可在精神的天地……生活中,我们需要奔跑,也需要“散步”。

请以“散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⒈个像若曦一样的女子”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