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B: 人们在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划线句子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 C: “动物之间尚且有怜悯之心,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是转折复句 D: “洗得干净”是偏正短语,“干净地洗”是后补短语 | ||||
2、 | 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铃铛 贮蓄 烘托 呼朋引伴 B: 朗润 静谧 草垛 喜出望外 C: 睫毛 憔悴 宽敞 翻来覆去 D: 健壮 爆怒 絮叨 花支招展 | ||||
3、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给自己一点时间,背上行囊,带上简单行李和照相机,自己写字,自己拍照,走走停停。踏访古村落,______________;梦游江南,______________;游走大漠,______________;探访名山,______________;江南的烟雨客,独到塞北看寒雪……所有的一切,需要我们在路上!
A: ③①④② B: ②④③① 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④③ | ||||
4、 | 下面对杜甫《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 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 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 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她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意。 B: 二战中法西斯恶贯满盈,家喻户晓。 C: 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 , 也是豪壮的选择。 D: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 ||||
6、 | 选出下列句子语言表述得体的项( ) A: 学生赵林去看望五年未见的班主任,一见面他就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 B: 学生黄明收到老师送给他的一幅字画,感激地说:“我定会珍藏老师的墨宝,铭记老师的恩情。” C: 某校即将举行一百周年校庆,李校长对赞助者说:“感谢您对敝校所尽的绵薄之力。” D: 昨天本人在阅览室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期盼拾到者高抬贵手马上归还。 | ||||
7、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B: 走进人民公园,看到的是美丽的花海和沁人心牌的花香。 C: 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 D: 通过对古典诗文的朗诵,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这一合作倡议不仅迅速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且业已形成大量的合作机会。 B: 通过观看央视播放的《记住乡愁》节目,使我对中国乡村及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C: 本月首飞C919大飞机是我国按照适航审定要求和主流市场标准自主研发的首款干线客机。 D: 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 ||||
9、 | 下列语段的横线上语气强烈,意思更肯定,最能说明人类开采各种矿物,留下的无数矿坑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的一项是( ) B: 谁都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就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C: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会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D: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 ||||
10、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骄揉造作 丰功伟绩 郑重其事 山穷水尽 B: 十拿九稳 彬彬有礼 附庸风雅 如雷惯耳 C: 一意孤行 断章取义 李代桃僵 经世之材 D: 大发雷霆 金戈铁马 荡然无存 箪食壶浆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① 纸屏②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释】①蔡确:嘉祐四年(1059)中进士。元丰五年(1082),拜尚书右仆射,元祐元年(1086),罢知陈州。元祐二年(1087),因为受其弟蔡硕牵连,被贬知安州。②纸屏:纸糊的屏风。 ( 1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2 )你从第三句的“独笑”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节选) 乙文 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②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③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节选) 注释:①此:指滁州。②上:皇上。③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 1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掇幽芳而荫乔木(拾取) B: 因为本其山川(根据) C: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 D: 太守谓谁(对……说) ( 2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遂书以名其亭焉/且焉置土石 B: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以君之力 C: 宴酣之乐/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D: 朝而往,暮而归/博学而笃志 ( 3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运用对比手法,用滁人和太守作对比,批判滁人不事生产、只知享乐的习气。 B: 乙文中,作者取亭名为“丰乐亭”的原因是: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也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 C: 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 D: 甲乙两文在语言上都很有特色。乙文多用散句描写,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甲文还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 4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②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 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 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 1 )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牵牛花开绕满园
①夏日清晨,数丛牵牛花蓦地爬上了庭院中的篱笆顶梢,红的、白的、紫的小喇叭一朵朵朝天次第而开,楚楚动人。“素罗笠顶碧罗檐,晓卸蓝裳着茜衫。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簪。”杨万里把牵牛花比作少女,将牵牛花的形态、色彩、特性写得淋漓尽致。
②牵牛花又名喇叭花。俗话说:“秋赏菊,冬扶梅,春种海棠,夏养牵牛。”可见,在夏天的众多花草中,牵牛花无疑算得上是宠儿了。牵牛花是一种很勤劳的花。每当公鸡刚啼过头遍,绕篱萦架的牵牛花枝头,就开放出一朵朵喇叭似的花来。
③它开花的过程很奇特,先由螺旋的蕾头渐渐地展开,形成立体的小五角星状,再展开如旋转的风车状,扩张着变成稍大一点的五边形,最后才形成近似圆形的花冠,沐浴着晓雾,羞迎着阳光。人们在晨曦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饱览着点缀于绿叶丛中的鲜花,真是别有一番情趣。缘于此,牵牛花又名“朝颜”。
④牵牛花还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村子,村中很多人得了一种怪病。腹胀难忍,四肢肿胀、大便干燥。很多医生都治不好这种怪病,人们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有一个与牛相依为命的牧童,非常聪明。一日,牛突然开口对他说话:“远方有一座大山,山中长着许多像喇叭的小花,我带着你找到它的种子,就可以治好全村人的病。”牧童听后,带着干粮,牵着牛去寻找远方的大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像喇叭一样的小花,并带着花的种子牵着牛回到家乡。得病的村民吃了花的种子,都神奇的治好了病,恢复了健康。大家为了纪念牧童,把这种花的种子叫“牵牛子”,并把它种到地下,为更多的百姓治病。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对此解释说:“牵牛子能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
⑤艺术家、画家、诗人,绘画作诗赞颂牵牛花。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特爱牵牛花。他认为,牵牛花是勤劳的使者,每天清晨吹响破晓的小喇叭,如雄鸡高歌,催人奋起。他常与牵牛花比赛,看谁起得最早。梅兰芳往往抢先一步,借着牵牛花晨曦开花之时,就苦练身段。他演《贵妃醉酒》中贵妃赏花的“卧鱼”身段,就是看花时受到的启发。每到牵牛花盛开时,他总要邀请著名画家齐白石、吴昌硕、徐悲鸿、张大千等到家中赏花作画。齐白石画了幅牵牛花送梅兰芳,上面题词:“百本牵牛如斗大,三年无梦到梅家。”并说自己画牵牛花,多以梅家牵牛花为“模特”。牵牛花不仅仅为现代人所喜欢,历代文人墨客也争相为牵牛花创作诗词歌赋。
⑥宋代林逋《牵牛花》诗云:“圆似流泉碧剪纱,墙头藤蔓自交加。天孙滴下相思泪,长向深秋结此花。”是说牵牛花的喇叭口,如流泉喷涌,又似淡蓝色的羽纱剪裁而成。旺盛的藤蔓在墙头上互相缠绕。每年七夕织女与牛郎相会,牵牛花一直要开放到深秋,好似牛郎、织女忠贞爱情的象征。
⑦另一首写牵牛花的诗,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久盼牛郎牵犊来,天孙隔岸望千回。相思泪化花千朵,飘向人间烂漫开。”
⑧宋代文同写的《牵牛花》诗,还赋予牵牛花新的寓意:“柔条百尺长,秀萼包千叶。不惜作高架,为君相引接。”把牵牛花搭架攀缘生长,寓意甘作人梯的高尚品质。
⑨细一观察,牵牛花果然不仅只在竹篱笆上,即便是一根细绳子,它照样能飞攀而上。简约的花形中蕴藏着一股力量,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让人钦佩。
( 1 )结合文章第③段说说牵牛花的开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奇特过程。要求:①写记叙文;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