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到沧州后,被高俅安排看管草料场。不久,草料场被烧,林冲杀死陆谦等人,与花和尚雪夜上梁山。B: 《朝花夕拾》中的《无常》既讽刺了庸医,也批判了封建主义的孝道,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观念。 C: 祥子是一个“坚决、沉默而又有生气”的上等车夫,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奋斗、挣扎、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D: 小学时的阿廖沙就嫉恶如仇,敢想敢做。一次,他因往那个愚蠢而又凶恶的神父的面团里撒烟灰被学校开除了。 |
2、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B: 中医学认为:草莓性凉,味酸,无霉,具有润肺生津、清热凉血、健脾解酒等功效。 C: 守株待免”的“株”是什么?《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云桩。” D: 成败与自己的想象有着直接的关联,悲观地把自己想象成失败者,这足以使你不能取胜;乐观地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给你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 |
3、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文章没有中心或中心不明确,就像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叫人不知所云。 B: 语文教学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C: 李小军真逗,他讲起笑话来,连一向沉着稳健的刘老师都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D: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
4、 |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开辟/复辟 模具/装模作样 差强人意/参差错落B: 馈赠/崩溃 针灸/脍炙人口 矫揉造作/骄兵必败 C: 给力/供给 呼吁/长吁短叹 人才济济/扶危济困 D: 斗争/挣脱 淳朴/谆谆教诲 忍俊不禁/襟怀坦白 |
5、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要塞(sài) 凌空(líng) 教诲(huǐ) 锐不可当(ruì) B: 翘首(qiáo) 悄然(qiāo) 周济(jì) 屏息敛声(bǐng) C: 绯红(fēi) 畸形(jī) 胆怯(qiè) 深恶痛疾(è) D: 镌刻(juān) 黝黑(yǒu) 辱没(mò) 筋疲力尽(jīn) |
6、 | 下列作者、朝代、作品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茅以升——现当代——《中国石拱桥》 B: 叶圣陶——现当代——《苏州园林》 C: 黄传惕——当代——《故宫博物院》 D: 竺可桢——现当代——《奇妙的克隆》 |
7、 | 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哄托 花枝招展 贮蓄 绿草如茵 B: 烂漫 黯然神伤 决别 遮天蔽日 C: 倘若 瓜熟蒂落 脉搏 委屈求全 D: 宿儒 悔恨莫及 难堪 混为一谈 |
8、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天津仅用24小时,就完成了“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上4806人的检测、疏散、安置的应急处置工作。 B: 按照“停课不停学”的相关规定,各地教育局都在合理计划中小学生线上教学安排。 C: “武汉封城”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对超千万人口城市第一次采取的最严厉的防疫。 D: 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花开在苦寒中,开在秃枝上,没有绿叶相映,特立独行 , 自荣自美。 B: 我市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以来,市容市貌的变化我是有目共睹的。 C: 今年入夏以来酷暑难熬,这使得原来滞销的空调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 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方兴未艾。 |
10、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默契(qì) 哂笑(shěn) 篆章(zhuàn) 津津有味(jīng) B: 沉吟(yín) 阐证(chán) 反省(xǐng) 举箸提笔(zhù) C: 间隔(jiàn) 妍丽(yán) 剽悍(biǎo) 鸿鹄之志(hú) D: 铆钉(mǎo) 泯灭(mǐn) 嗔怪(chēn) 面面相觑(qù)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完成。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直五百金,况生马平?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满期年③,千里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宦官。②安事;何用。③期年:一整年。 (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①君遣之 遣:________ ②涓人言于君人 于:________ ③死马且直五百金,况生马乎 且:________ ( 2 )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①涓人对日 对: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 3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两个通假字。①反以报君 反:________ ②死马且直五百金 直:________ ( 4 )与例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5 )用现代汉语回答国王“大怒”的原因。( 6 )请简要评价这件事。 |
阅读《布 鞋》,完成后面问题。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科。家家都有针线箩筐,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阙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阙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阙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子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丈夫是搞地质的,出差是家常便饭,总是背袋一背就走了,她从来不送。丈夫下楼出门也从不回头张望。
②这回丈夫又走了。门在丈夫背后撞上时,她正站在桌边收拾碗盘,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A但门撞上以后,她却撂下手里的东西,去往阳台,她站在阳台上朝下望。阳台下面是马路,马路边上栽着一排馒头柳,馒头柳的树冠又大又绿,从楼上俯看下去并不像馒头而像帐篷。她习惯地朝阳台下往东数第八棵馒头柳那里望去。她等待着,她知道,再过五六分钟,丈夫的身影将在那棵馒头柳下出现。他们这幢楼门开在没有阳台的一面,从楼门出去绕出楼区前往地铁入口,必从第八棵馒头柳那儿经过,然后便被一座治安岗亭遮住视线。每次,她总是欣慰地在预计的时间、预计的位置望见丈夫宽厚的背影,特别是那只经丈夫设计,由她改制的帆布旅行背包,她总默默地对着那脊背、那背包送去她的祝福。但她从未向丈夫吐露过这隐秘的一幕,连儿子也全然未曾察觉。
③这天她习惯性地去往阳台一站,却忽然不习惯起来,因为丈夫的背影迟迟没有出现。他必得去乘坐地铁直往北京站,不可能改往别的方向。怎么第八棵馒头柳下不见他的踪影?惶急中她痛切地意识到,这往常短暂而稳拿的一瞥于她有多么重要!她忍不住跑到楼下。楼门口空空荡荡。她不知不觉地来到第八棵馒头柳下,朝四面张望着。难道他钻到地底下或飞到天上去了?真不可思议。她差一点跑进治安岗亭去报失。回到家中时儿子跟她说什么她没听见,却听见了街上急救车“呜哇呜哇”的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声响。她无端地朝儿子发了火,心里堵着一块鹅卵石。
④接连好几天她都无精打采 。她一忽儿暗自取笑自己,一忽儿又从逻辑推理上断定情况的不正常。终于,有天晚上她接到了他从很远的地方打来的电话,B她情不自禁地说:“你哪儿去了你?你急死我了!”丈夫莫名其妙,于是她便向他倾诉了一切,她怎么每次分别时都表面上若无其事,每次却都要跑到阳台上去望他的背影,在那第八棵馒头柳下……电话那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是丈夫深受感动的声音:“傻女子!那天我刚一出门就遇上了咱们楼老王,他们单位的车正好接他去火车站,我就蹭了他的油,你真是死心眼儿……不过,我知道那棵馒头柳,对,第八棵馒头柳。你知道吗?每次我出差回去,你别看我进门的时候没事人儿似的,其实,我一走到那棵馒头柳下,就忍不住抬头望咱们家的阳台,咱们家的窗户,有时一站好几分钟,特别是晚上,那一窗灯火,让我心里头好爱你们……”C撂下电话,她才发现儿子站在面前,儿子正问她:“妈,您干吗抹眼泪儿?”
表达·交流。
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无论是相貌平平还是帅气美丽……只要昂起头来,就会使你变得美丽!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以“昂起头来真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⑤不得抄袭和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