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有关文学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法国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B: 《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C: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此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D: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的《呐喊》,文章批驳了“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人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 |
2、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丁”“布衣”都指平民;“岱宗”“岳父”都指泰山;“四书五经”的“经”指《诗经》《金经》《三字经》等。B: 《伟大的悲剧》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五人在探索南极的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他们的失败之悲、死亡之悲。 C: 《爱莲说》《孙权劝学》《河中石兽》是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列的。都德、普希金、端木蕻良分别是法国小说家、俄国诗人、日本作家。 D: 《乐府诗集》是一部由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歌辞总集。《陋室铭》的“铭”原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
3、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中的“记”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B: 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领联,第四联为尾联。 C: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D: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电影《血战钢锯岭》之所以受到好评的原因,是剧中表达的捍卫和平、坚守信仰的主题让人感动造成的。 B: 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学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C: 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D: 浙江财经大学的学生发起为宿管阿姨鲜血的爱心援助活动,展现了大学生讲奉献、能担当、向更多学生传递身边的正能量。 |
5、 |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删去“由于”、“的原因”) B: 我国即将更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删掉“使”) C: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将“担负”改为“承担”) D: 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删去“能否”) |
6、 | 将下面选项分别填入对应的位置不当的是( ) B: 粗厚有力,单纯强烈 C: 感动震颤,喷薄而出 D: 颜色植物,冲动和热情 |
7、 | 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②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③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④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A: ③①④②⑤B: ③①②④⑤ C: ⑤③①④② D: ③⑤①②④ |
8、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豁免(huò) 嘀咕(zhē) 遍稽群籍(jī) 蹑手蹑脚(niè) B: 癖性(pí) 履行(lǚ) 万恶不赦(shè) 津津有味(jīn) C: 告禀(bǐn) 阴霾(mái) 怡然自得(yí) 恍然大悟(huǎnɡ) D: 恻隐(cè) 蔑视(miè) 中流砥柱(dǐ) 无可奈何(nài) |
9、 |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 A: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B: 不少人对工作很负责人,拈轻怕重 , 把重担留给自己,让别人挑轻的。 C: 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D: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 , 麻木不仁。 |
10、 | 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谐——和煦 解说:两个“和”字意思相同,都是“温暖”的意思。 B: 精通——精致 解说:两个“精”字意思不同,“精通”的“精”是“透彻通晓”的意思;“精致”的“精”是“仔细深入”的意思。 C: 满载而归——载歌载舞 解说:两个“载”字意思相同,都是“装载”的意思。 D: 莫名其妙——名正言顺 解说:两个“名”字意思不同,“莫名其妙”的“名”是“说出”的意思;“名正言顺”的“名”是“名义”的意思。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道人③憔悴春窗底,闷损④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⑤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释】①红酥:指红梅。②酝藉:蕴涵。③道人:词人自称。④闷损:十分烦闷。⑤小酌:随便的饮宴。 B: 探著南枝开遍末 C: 但见包藏无限意 D: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 2 )词中表达词人思想感情是( )A: 词人倾心红梅之神韵。 B: 词人闲适惬意,自由快乐。 C: 词人倾心红梅之神韵,同时流露出内心深处思乡怀人之情。 D: 词人忧愁烦闷,无心赏梅。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释】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 1 )与“臣之子皆下才也”句中“之”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 至之市 B: 齐之习辞者也 C: 皋之所观 D: 婴闻之 ( 2 )下列对文段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 A: 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B: 文段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 伯乐认为自己的子孙都是才能很平庸的人,不可能找到天下最好的马。 D: 由文段可以看出,伯乐非但善于相马,还善于发现人才,他对人才的理解有独到之处。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三月而反________ ②使人往取之________ ③穆公不说________ ④果天下之马也________ ( 4 )翻译下面句子。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着一样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瘫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今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一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事,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綻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⑪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2017 年04月27日,有删改)
( 1 )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①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 4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雨大风狂,道路泥泞。中央纵队摸索着行进,好不容易走到曹庄。毛泽东浑身水湿,顾不得拧干,忙召集纵队领导开会。
“听,你们听到了没有?”黑暗中一个颤抖的声音问。
立刻,人们都警惕地竖起耳朵。
在沸腾的喧嚣中,终于辨听出另一种低沉而重浊的音响。极遥远又极切近,极细微又极宏大,不知所在又无所不在!像巨人的呻吟,像大地的呼吸……
“黄河!”
“黄河!是黄河!”
“我们到黄河边了!”
紧紧挤缩的人堆儿松动了一下,战士们都伸长脖子,一任雨水从头灌到脚,默默地向东凝视。
( 1 )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请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2 )“黑暗中一个颤抖的声音问”句中的“颤抖”一词体现了人们________的心情。我们班最近变化很大,卫生好了,纪律好了,学习成绩也好了,本月获得了年级“流动红旗”。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我认为主要归功于班主任的管理。班主任管理很严格,很到位,很负责,我很欣赏,要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