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B: ⑤④③①② C: ⑤①③④② D: ②⑤①③④ |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不自量力 荒凉箫瑟 前扑后继 沾沾自喜和煦B: 喜形于色 苍皇逃窜 胸有成竹 狼藉班班缄墨 C: 相形见拙 难以致信 鼠目寸光 美味佳肴媲美 D: 精巧绝伦 莫衷一是 高深莫测 沧海桑田吞噬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山绝壁,怪石嶙峋 , 雾气缭绕,宛如仙境。B: 这两口子都下岗了,日子过得很拮据。 C: 博物馆里有许多玲珑剔透的玉器,美丽极了。 D: 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天放学同行到岔路口,然后分道扬镳。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听到这个消息,他恼羞成怒 , 将桌子上的东西扔到地上。 B: 我们是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C: 同学之间有什么困难,应相互帮助,而不应该袖手旁观。 D: 虽然父亲在努力提高厨艺,但他做的饭菜依然味同嚼蜡。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尽管我们举手投足都那么小心翼翼 , 但还是惊动了正在弹琴的蟋蟀。 B: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 , 尽量往里靠。 C: 演唱会太精彩了,变化的背景、华美的服饰令人头晕目眩。 D: 一遇到困难、挫折就灰心丧气 , 从来不是我们的最好选择。 |
6、 |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B: 飞机在6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C: 人们常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D: 是我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是这世界变化快? |
7、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
8、 | 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首,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B: 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消息传来,骇人听闻。 C: 杨绛先生的离世,如巨星陨落,使中国文坛黯然失色。 D: 漫步曲水亭街,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 , 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 |
9、 | 说话时,重音落在不同的词语上,表达的意思往往不一样,请选出重音处理与括号里的意思不一致的一项( ) A: 你的脸为什么这么红?(强调原因) B: 你的脸为什么这么红?(强调对象) C: 你的脸为什么这么红?(强调位置) D: 你的脸为什么这么红?(强调程度) |
10、 |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间浮光掠影 , 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让我们领略美的真谛。 B: 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 , 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C: 专家指出,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的吃盐补碘能抗核辐射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D: 有网友认为,在石油资源日益短缺的21世纪,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先后攻打盛产石油的伊拉克、利比亚,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
阅读《诗经两首》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 1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 2 )《关雎》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 3 )判断下面各句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①“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②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 4 )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店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六一居士传》) (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 ②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 ③初谪滁山________ ④是为五一尔________ ( 2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以 吾 一 翁 老 于 此 五 物 之 间 是 岂 不 为 六 一 乎 (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 4 )结合(甲)(乙)两个文段,说说《醉翁亭记》和《六一居士传》中表达的“乐”有何不同?( 5 )以下是(甲)文中,对“环滁皆山也”一句修改的相关链接材料,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好处。 (链接材料)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朱子语类》 |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 1 )“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的横线处。①________,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________,波澜又起。
( 2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绿叶•情义
①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②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③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④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⑤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吱吖,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⑥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⑦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⑧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的孩童。
⑨“好,我们一起回家。”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⑩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 1 )第⑨段说:“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你怎样理解句中的“无奈而又甜蜜”?作文: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你记忆深刻、深情眷念的地方——那里,留下了你的欢声笑语;那里或许留下了你的酸甜苦辣;那里,有你成长的足迹,那里有你无尽的回忆……
请以“忘不了,_______________”(横线上填“我的家乡、美丽的校园、我的母校、那片林子、门前的小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