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资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韩麦尔、奧楚蔑洛夫、于勒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C: 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按照表现形式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
D: 《谈生命》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其作品《繁星》《春水》是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主要歌颂母爱、童真、大自然。
2、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13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 , 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 美国国务卿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3、下面成语使用不当的是( )
A: 听到急切的呼救声,他奋不顾身地冲进了大海,终于救出了受伤的孩子。
B: 他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C: 扎实的知识功底与他平时忘乎所以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D: 老师的谆谆教诲将激励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等。
B: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C: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是一个来历不凡的石猴,因其本领高强,机智勇敢,率先发现了水帘洞,成了众猴的领袖,名为“美猴王”。
D: 《傅雷家书》中傅雷教育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基层干部既要想干敢干,又要能干会干,切忌不可蛮干。
B: 许多学校举行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和提高环保意识。
C: “巨婴”一词被评为2018年“十大流行语”之一。一个成年人是否算“巨婴”,关键看他心理水平是否滞留在婴儿阶段。
D: 临近毕业,我们更要与班级的每一个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6、下面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大树盛开的槐花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惹得蜜蜂们呼朋引伴 , 往来穿梭,要酿出最香甜的蜜来。
B: 墙边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着些粉白黛绿、花枝招展的妇女。
C: 哪怕是儿子的任何一点点进步,爸爸妈妈都看在眼里,都让他们喜出望外
D: 母亲节那天,她在网上发了微博,絮絮叨叨地祝愿母亲及天下母亲节日快乐。
7、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恻隐 订书机 顶礼膜拜 默守成规
B: 宣泄 挡箭牌 开源节流 绵里藏针
C: 坐落 震摄力 妇孺皆知 开诚布公
D: 家俱 发祥地 轻歌曼舞 凭心而论
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田圃________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②雨说,我来了,我来________四月的大地

③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________久了……

④当鱼塘寒浅________着游鱼

A: 冷冻 拜访 等候 停滞
B: 冰冻 拜访 等待 留滞
C: 冰冻 探访 等候 停滞
D: 冷冻 探访 等待 留滞
9、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夸张)
B: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和人民的希望----。(反问)
C: 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比喻)
D: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拟人)
10、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训诫:告诫,教导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B: 嶙峋:形容人瘦削 灌木:灌溉树木
C: 目眩:眼睛昏花 啜泣:抽抽搭搭地哭
D: 纳罕:惊奇,诧异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 )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 2 )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读历史故事,感人物精神。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朝议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淮河以南地区。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 1 )解释加线的词语。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③于是朝议玄北讨( ) ④必济事( )

( 2 )翻译下列语句。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 3 )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 )
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 善

( 4 )郗超认为谢玄率师讨伐苻坚能够成功的依据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 5 )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

诸葛亮: 郗超: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成语里有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 1 )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细读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 2 )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 3 )第⑤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句话中的“相传”能否去掉?为什么?
( 4 )下列对详细介绍四个成语在说明语段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详细介绍“响遏行云”是为了说明古人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 详细介绍“余音绕梁”是为了说明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C: 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
D: 详细介绍“阳春白雪”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就有高雅音乐。
( 5 )以下从第③⑤⑥段中摘出的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与其他两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B: 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
C: 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阅读《冬日香山》,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香山

梁衡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 (1) 。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甲)它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 (2) 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笼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乙)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做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铁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来年她会有更好的花叶,更浓的芳香。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原文有删改)

( 1 )根据上下文,在(1)(2)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句,将内容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 躁动不安
B: 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 澄静安闲
C: 冬则是草木荣而山石隐了 澄静安闲
D: 冬则是草木荣而山石隐了 躁动不安
( 2 )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文章第③段把________与________对比,凸显了冬日香山草木凋零的状况。第④段写香山的松柏时,与“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对比,是为了________。
( 3 )请从文中(甲)(乙)两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说说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 4 )请结合全文,说说香山春天、夏天、秋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并谈谈你对文章第①段“香山性格的那一面”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生活,是一面镜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⑵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学校。

⑶书写工整规范。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嗳你い一生”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