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涿鹿县赵家蓬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交融 博眼球 断章取义 抽丝剥茧
B: 端详 抱佛脚 李代桃疆 首屈一指
C: 营销 元霄节 独树一帜 不可名状
D: 急燥 唱双簧 山清水秀 红妆素裹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 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茶汤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 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不是茶,而是滚滚红尘中偶尔 的一颗散淡的心。

A: 缭绕 荡漾 歇息
B: 环绕 荡漾 栖息
C: 环绕 飘扬 歇息
D: 缭绕 飘扬 栖息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枢纽 荧光屏 心无旁鹜 豁然贯通
B: 决窍 狙击手 一筹莫展 袖手旁观
C: 懈怠 流水账 断章取意 孜孜不倦
D: 庇护 挖墙脚 唯唯连声 吹毛求疵
4、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名字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他的文艺思想是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他在论及文艺问题时,不是就文艺论文艺,而是把它放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时代天平上进行全方位 ,因而体现出了 、宏观把握的气势和特点。

A: 家喻户晓 关照  高瞻远瞩
B: 家喻户晓 观照  高屋建瓴
C: 脍炙人口 关照  高屋建瓴
D: 脍炙人口 观照  高瞻远瞩
5、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期两天的2013年亚太经合组织重要会议之一的贸易部长会议于21日在印尼泗水圆满收场
B: 张教授把祖辈流传下来的秘方献给了当地的医疗部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C: 由于动脉严重硬化,他的两只手经常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这对他来说真是痛苦的事情。
D: 面对韩国强队,我们会尊重对手,但决不会妄自菲薄 , 他们有他们的优势,我们也有我们的长处。
6、下列句子后面括号内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个党员,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这句话存在语病,病因是“句式杂糅”)
B: 演讲词应该根据演讲者的个性、职业、教育背景等差异来设计,与演讲内容和对象没有关系。(这句话的表述没有问题)
C: 宋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后,常常探山访水,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不是“宋代”,应该是“唐代”)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应该是从西周到春秋时期)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 漫步于风光旖旎的半山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 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的思考,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深度。
D: 杨绛先生将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8、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仅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
B: 丛教授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人们一提起那心爱的专业时,他就津津乐道地谈个不停。
C: 气温骤降,红军官兵身上还是单衣薄衫,一个个噤若寒蝉 , 不过还要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D: 这家印刷公司落实了减员增效的方案后,当月就扭亏为盈,收到急功近利的效果。
9、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mēn)热 (qǐ)首 (liāo)起 绿草如茵 怏怏不乐 油光可鉴
B: 气(fēn) (chán)述 苍(jìng) 融会贯通 面面厮觑 由然而生
C: (qí)祷 (chì)热 (zhī)粉 草长莺飞 金壁辉煌 矫揉造作
D: 慰(jiè) 狡(xiá) 拘(ní) 轻歌曼舞 鸠占雀巢 魂牵梦萦
10、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唐代书法家张旭的草书,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了“草圣”的卓尔不群
B: 自从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那些遭到伤害的动物又栩栩如生
C: 美术馆里展出了许多别具匠心的工艺美术品,令人大饱眼福。
D: 捺山的清明前新茶配上石柱山清纯的山泉,果然相得益彰 , 不同凡响。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曲,完成下列小题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渓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 1 )这首小令所写时节是( )

A: 早春
B: 暮春
C: 盛夏
D: 初冬
( 2 )下列作品中与这首小令表达的情感相似的是( )

A: 《天净沙•秋思》
B: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C: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D: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环而攻而不胜(之:主谓间无实义)
B: 寡助之至,亲戚之(畔:同“叛”背叛)
C: 傅说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 必先其心志(苦:使……受苦)
( 2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锐利。
B: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C: 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一个人只有常常发生错误,以后才能改正。
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 3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分总的结构,先举例,从而得出结论,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明确提出论点,再举例,最后再强调观点。
B: 两文均为《孟子》的篇章。《孟子》的语言明快畅达又精警透彻,如两文的标题及文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等,同时还善于运用排比修辞,表达出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C: 两文都采用了类比的论证手法,甲文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推出治国的道理;乙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到“困境出人才”的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国家存亡与个人能否成就大业因素相似,最后推出结论。
D: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行仁政”的政治思想,乙文没有这个思想的明显体现。甲文的重点是论述战争,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强调了民心所向、施行仁政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作者:彭程。有删改)

( 1 )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3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4 )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课内阅读(节选自《一颗小桃树》),回答后面小题

①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②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没有去想了。

③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奶奶也去世了。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么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摞一摞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漠漠忘却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④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儿会开得更艳,香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奶奶。

⑤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然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⑥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得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 1 )选段第①段的最后一句话该怎样理解?
( 2 )选段第②段中,作者明写自己的经历,和“小桃树”有什么联系?
( 3 )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 4 )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梅子涵老师说:“我们从小到大,每天的日常,毕竟更像散文,这一颗那一粒,要捡起来,仔细看,原来真是有不少的明亮。”是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犹如一束光,明亮着我们的眼,也明亮着我们的心。

请以“记忆中的那束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__∝星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