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德安二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shā) 鸿(hú) 挑拨离(jiàn)
B: 睢(zì) 拮(jū) 廓然无(lèi)
C: 然(mǎng) 佝(lóu) 怒不可(è)
D: 桥(zhàn) 夷(bǐ) 聒不舍(qiǎ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句的一项是( )
A: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在快速上涨,不少地方停车场的数量却没有同步增强,这就导致停车位供需失衡。
B: 一些中国公民的在外形象问题引起国内外各方的争议与关注,这其中也有我们企业和公民自身的问题。
C: 娄底市举办“十五志于学青少年国学大赛”主题活动,让学生们与经典为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D: 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不仅表现手法自由活泼,而且思想感情丰富细腻。
3、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主动向老师请教,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B: 为了让学生中考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们处心积虑为他们辅导。
C: 在晚会上,同学们看到精彩的表演,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
D: 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夸夸其谈 , 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4、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B: 吴伯箫的《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展现了西北高原的力量之美,两文都蕴涵着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C: 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帝王年号纪年法与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启壬戌”中的“天启”是以天干地支纪年,“壬戌”是以帝王年号纪年。
D: 《大雁归来》选自《沙乡年鉴》,作者是生态学家利奥波德,《恐龙无处不在》选自《新疆域》,作者是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他们都是美国人。
5、《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所用的写作手法是( )
A: 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B: 起伏变化,耐人寻味
C: 对话描写,反衬手法
D: 心理描写,对比手法
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 《社戏》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反映童年生活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C: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曾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刘禹锡被后世之人合称为“刘柳”。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民歌。
7、如果要排演京剧《野猪林》,下列京剧角色最适合林冲的是( )
A: 生
B: 旦
C: 净
D: 末
8、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关关雎鸠(关关,拟声词。)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
B: 君子好(配偶)寤寐思服(醒时;睡时)左右之(捞取)左右之(挑选)
C: 蒹葭苍苍(茂盛的样子)所谓(那人,指所爱的人。)溯洄从之(逆流而上)道且跻(艰险)
D: 宛在水中(水中的高地)宛在水中(水中的大块陆地)
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调查结果显示,近90%左右使用过空中无线网络服务的乘客愿意牺牲舒适的座位,来换取无线网络服务。
B: 我市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作为环保目标,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护我们赖以生活的共同家园。
C: 大型文化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受到广泛媒体的关注,掀起了一股吹捧传统文化的热潮。
D: 《新华字典》自1953年起,历经10余次大规模上百名专家学者的修订,成为迄今为止世界出版史上发行量最高。
10、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地不同,后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共享,阅读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A: 他在相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
B: 他在不同的时间对相同的人说过不同的话
C: 他在相同的时间对相同的人说过不同的话
D: 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 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 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 2 )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

(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辩论,争辩),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同“智”)乎?”

——《列子·两小儿辩日》

( 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B: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C: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D: 孰为/汝多知乎
( 2 )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奈何忧崩坠乎________

②亦不能有所中伤 ________

③问其________

④孔子不能也________

(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近的一项是( )
A: ①身所寄 ②羊补牢
B: ①屈伸呼吸 ②未柳絮因风起
C: ①及日中如盘盂 ②对子骂父,是无礼。
D: ①其日中如探汤 ②将复何
(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5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也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读罢《两小儿辩日》你能获得哪些认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①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②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③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⑤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

⑥因此,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越丰富,获得的愉悦也就越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 1 )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 2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请简要概括。
( 3 )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横线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________

②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________

( 4 )从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阅读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惜春小札
李国文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高寒地带,只有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
(选自《中华美文》,有改动)

( 1 )根据诗歌的特点判断:“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与文中的哪句出于同一首诗,简要说明理由。

( 2 )①文中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各有哪些特点?

②作者将二者对比有何用意?

( 3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4 )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将描述自然和表达哲理结合起来的?

四、写作(分值:60分)

一年又一年,春草绿了;一年又一年,春花红了。一年又一年的南风吹拂,牙牙学语的孩童变成了青春勃发的少男少女。亲爱的同学,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亲情友情的滋润,有成功快乐的伴随,也有烦恼挫折的困扰……请用你手中的笔,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它成为你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珍藏。

请以“想起了 ”为题,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章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呐爱。逝去”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