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金寨县全军乡中心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文学常识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巴黎圣母院》
B: 温庭筠——唐代花间派作家——《望江南》
C: 傅雷——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家书》
D: 梁启超——中国古代维新派代表——《饮冰室合集》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班段考各学科都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B: 那烟雨迷蒙的红水河,恰如一幅淡雅而隽永的水墨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C: 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D: 用这个办法烧开水,由十分钟烧开一锅,变为五分钟烧开一锅,时间缩短了一倍。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________

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

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全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A: ④③①⑤②
B: ③②⑤①④
C: ③①⑤②④
D: ④⑤①③②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B: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蚊子和狮子》和《杞人忧天》。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 《周亚夫军细柳》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21教育网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是新闻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B: 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 消息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也称“倒三角”,即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写出,然后按“次要——次重要——重要”的结构形式一一写来。
D: 新闻这种文体,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一篇消息。
6、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年花市各种各样的花到处都是,看得我眼花缭乱
B: 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C: 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 , 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D: 如果醉驾者在一起起车祸面前还无动于衷 , 无疑会成为极其危险的人。
7、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8、下列词语中,每对加下划线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咀/味同栏/姗姗来迟
B: 取/根深能/
C: 求/怏怏不乐 立/相形见
D: 狡/闻名遐迩/
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位父亲对孩子说:“我能告诉你人生的真谛,但不能替你赢得荣誉;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 ;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 ;我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 。”

①但不能替你做出选择 ②但不能替你物色朋友 ③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

A: ③①②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10、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而作的。是一篇议论文。
B: 《植树的牧羊人》选自美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男人》。
C: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为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
D: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谆谆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辋川六言》,回答问题。

《辋川六言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颜回,孔子弟子。在《论语·雍也》孔子赞美颜回具有高尚的品质。

( 1 )诗歌前两句重在写景。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展现的景象。

( 2 )“五柳先生”是谁?仔细阅读全诗,说说诗人王维向往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墨者有巨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墨者:指墨家。②巨子:墨家学派对墨家有成就的人称“巨子”。③腹䵍(tūn):人名。

( 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忍所私以行大义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 3 )下面是根据课文《公输》及上面的选文拟写的一副对联,请在横线处,分别填写一个能表现墨子和腹䵍性格的四字短语。

上联:墨子止楚攻宋,________

下联:腹䵍杀子守法,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综合性学习。

最近五年,天津地铁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方便快捷的地铁已经融入了市民的生活。为此,某班同学开展了以“快速发展的天津地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津首条地铁于1984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运营,至2016年12月,天津地铁共有5条运营线路。2017年年底地铁5号线全线建成并网后,城市轨道交通将覆盖11个行政区,一张四通八达的地铁网正在形成。

材料二:地铁改变了人们对距离的理解,几公里几分钟即到;地铁改变了人们对城市的认知,看似遥远的郊区快速直达;地铁改变了市民对生活的期待,节省出行时间,让人们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材料三:天津市地铁客运量统计表

材料四:天津地铁在已有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举措,提高服务水平。地铁各站点设置爱心伞,行车时车厢温度控制在26 ℃±1 ℃,高峰时段缩短行车间隔,延长运营时间,大客流时启动限流措施并增设临时售票点……

( 1 )上面四则材料与“快速发展的天津地铁”这个主题无关的一则是________。
( 2 )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天津地铁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浦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

,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衣人,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友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枝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福——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 1 )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应该是( )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 2 )文章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3 )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什么?
( 4 )第⑥段加点词“这样的认识”是指什么?
( 5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父亲带孩子放河灯。

孩子说:“爸爸,河灯里的蜡烛一闪一闪真漂亮。”

爸爸说:“是的,但它容易熄灭,如果你喜欢它,就要珍惜它,别等灭了才后悔得哭鼻子哦。”

孩子问:“为什么我们要把这美好的河灯放到河里去呢?”

爸爸回答道:“我们要许愿呀,如果我们需要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就要放开手中拥有的一些东西……”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的学校名字,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如此高傲”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