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组中的文学常识完全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司马光——字君实——《资治通鉴》——南宋政治家、文学家B: 闻一多——《唐诗杂论》——诗人、作家、民主战士 C: 都德——法国作家——《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D: 王安石——《伤仲永》——《临川先生集》——唐宋八大家之一 |
2、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年是奥运年,各种赛事鳞次栉比 , 令人目不暇接。B: 知悉家中老母身体健康,心中稍安。此地诸事告罄 , 即刻回乡探望。 C: 这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摇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D: 军人沈星勇救落水少年壮烈牺牲,英雄壮举可歌可泣 , 传遍大江南北。 |
3、 |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A: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加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B: 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我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C: 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D: 难道我们能否认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不是中国人的骄傲吗? |
4、 |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许多高校报到处,由父母陪伴并办理入学手续、本人无动于衷 , 已成为一道特殊的“景致”。B: 我站在山西大同的平型关主战场乔沟纪念碑旁义愤填膺地呼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C: 这个司机酒驾闯红灯,终于落得个人仰马翻的下场。 D: 这两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极富阳光,已值豆蔻年华。 |
5、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B: 微信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C: 学校正研究如何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 D: 由于“经典咏流传”的开播,引起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鸣和关注,使它收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
6、 |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榴》一文紧扣“最可爱”三个字依次描摹石榴的枝、花、骨朵、果实及子粒,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突出了石榴美丽清逸的气度。B: 《海燕》全文以“乡愁”为线索,文章前半部分用倒叙的方法对故乡的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活动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C: 《鹤群》一文通过对个体事物的细致描绘,着重表现了鹤群的特点,并由次生发开去,表达了赞美团队精神的思想感情。 D: 《白鹅》一文作者喜欢白鹅,一是因为它高傲的性格;二是因为它能给家人以物质和精神上的贡献。 |
7、 | 请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要在海量搜索结果中精确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具备筛选信息和快速浏览的能力。 B: 从深海载人技术到量子保密通信,从“天眼”到“悟空”,中国对科学和技术“无人区”的探索日渐逐步成为常态。 C: 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之后,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又成为一股综艺。 D: 2017年,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深圳第五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
8、 | 对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B: 孰:同“熟”仔细 C: 美:以……为美 D: 私:偏爱 |
9、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博学的爷爷的刚才还有说有笑,突然收敛起笑容,我和弟弟妹妹一脸茫然,不知道哪儿冒犯了他。 C: 这次活动失败了并不可怕,但应认真分析其原因,吸取教训,把它当作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D: 针对那样的做法,我们曾经对他作过多次劝告,但是他依旧恍然大悟 , 结果落得了如此下场。 |
10、 | 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 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 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 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
古诗赏析,回答相关问题。 A: 本诗作者王维,唐代诗人,世人称其为“诗佛”。 B: 深林:指茂密幽深的树林。 C: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D: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 2 )下面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写隐者孤独寂寞生活的诗,充满了凄清无奈之情。 B: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C: 本诗的诗眼是“独”。 D: “明月来相 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 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1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 2 )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3 )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无师”这两个困难的?阅读第一段,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①解决“无书”的办法:________。 ②解决“无师”的办法:________。 |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查,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⑪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⑫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9年第4期,有删改)
( 1 )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我”自称患有咽炎,________→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________
( 2 )按要求回答问题。①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
②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
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
( 3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甲)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
(秦湄毳《芬芳的蜡梅花》)
(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魏巍《我的老师》)
①(甲)(乙)两段文字共同的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
②分别说说你对(甲)段中“小胖”和(乙)段中“我”的行为的理解。
(材料一)
厦门新增无症状感染者黄某行动轨迹
4月9日,从武汉乘飞机至厦门,在分流点进行核酸咽拭子采样后,入住定点医学观察酒店。
4月10日,反馈结果为阴性,返回翔安马巷镇住所。
4月16日,前往翔安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无发热、咳嗽、咽痛等临床症状。
4月18日,第三方检测机构反馈核酸结果为阳性,立即由120转送至定点医院隔离诊治。
(材料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无症状感染者是中国进入疫情防控“下半场”的一类重要监测目标。目前一般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最长为14天,但因为这类患者有较强的免疫能力,可以在感染病毒后14天内不发病,病毒在其体内存在时间超过三周,具有传染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和隔离,就存在社区传播的隐患。
(材料三)
《中国科学报》专访生物安全专家陈薇院士(节录)
记者:疫苗是大家现在最关注的问题。目前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我们离拥有疫苗已经很近;另一种则是疫苗短期内无法派上用处,即便研制出来,恐怕也成了“马后炮”。哪种声音更符合实际?
陈薇: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快马加鞭地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但疫苗研发有固有的周期和规律,而我们对这个新病毒的生物特性、致病机理、传播机制、易感人群等,了解还非常肤浅,因此目前有些平台上报道的最快“1个月”内拿到疫苗,我认为是不现实的。当然我也不敢排除有非常优秀的科研团队能做得更快更好。1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科学家将在12周内研制出新冠疫苗,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会亚于美国。疫苗不会是“马后炮”。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曾肆虐全球的传染病,都是通过疫苗接种得到有效控制。当年SARS之后,如果国家对冠状病毒研究有更长效的支持,有更多团队持续来做这个研究,那么不管疫苗还是药物,至少会有比今天更好的局面。再次狭路相逢,就不会这么被动。
( 1 )请根据材料一给“无症状感染者”下定义。①记者提问时所说的“马后炮”一词是什么意思?
②请结合陈薇院士回答中的具体词句 , 分析中国科学家在新冠病毒研究中表现出的科学精神。
( 4 )材料二中提到,无症状感染者有较强的免疫能力;网上也流传着一种说法,无症状感染者就相当于打了疫苗,并且无症状感染会比打疫苗获得更可靠的免疫力。于是就有人认为,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多,自然就可以形成群体免疫,所以没有必要研制疫苗了。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提示与要求:①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④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