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嘉兴市服装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亮(liáo)志(dŭ) 镜(líng) 咄逼人(duō)
B: 蓄(zhù) 菜(qí) 临(wèi) 人迹至(hăn)
C: 静(mì) 时(shà)斜(qī) 淅淅沥(lì)
D: 笑(lì) 菡(dàn)收(liǎn) 为一谈(hŭn)
2、

选择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大型明星真人秀节目火爆全国的原因,是明星们放下偶像包袱,毫不矜持的表现增加节目的看点和娱乐性造成的。
B: 连淮扬镇铁路扬州站站场的顺利开工,让人倍感振奋,谁也不会否认将来不会为市民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
C: 2017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由著名编剧周梅森创作,讲述了反腐天团与位高权重的贪腐分子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D: 当中国这个能源消费大国不再需要大量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原油之后,使得国际油价又将面临“压力山大”的窘境。
3、

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在云南省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恶性砍杀事件。10余名统一着装的暴徒蒙面持刀在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此次暴力事件造成29死143伤。政治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一事件。评价最恰当的一句是 ( )

A: 学生甲:如此恶性事件真是骇人听闻!
B: 学生乙:如此恶性事件怎能不让人深恶痛疾。
C: 学生丙:如此恶性事件真可以说是骇人听闻啊!
D: 学生丁: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深恶痛疾的恶性事件吗?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他走到学校门口,看见小明提着他的书包走过来了。
B: 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在浩渺无际的大千世界上,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
C: 他一走进《哈利·波特》的演播大厅,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D: 专家提醒,家长尽量避免不要给孩子购买颜色特别鲜艳的玩具,因为这些玩具可能会诱发孩子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的疾病。
5、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清静和雅”系列钧瓷茶壶作为官方礼品馈赠给参会的外国元首及政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北京APEC会议定制的茶壶有一半是中国红,有预祝会议圆满、顺利的含义,同时也代表了中国

②钧瓷始于唐朝,流行于宋代,有着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

③而另一半的天青色则代表中国玉石的颜色,象征高贵温润

④钧瓷过去是以摆件和大件居多,要烧制像茶壶这样的精密小件,对技术工艺要求很高

A: ④②①③
B: ④①②③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③④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现实生活中,苏大强式的病人并不少见,因为阿尔茨海默病早就发展成世界性重大疾病

②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表明,全世界当年有5000万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病,平均每3秒钟就有一位患者产生

③中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灾区,约有1000万患者,美国约有540万人患此病

④去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有一位“作爹”苏大强,因为患了阿尔茨海默病而屡屡“犯浑”,让人对其既同情又愤怒

⑤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快速推进,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A: ③⑤②④①
B: ③②④①⑤
C: ④③①⑤②
D: ④①②③⑤
7、下面对《曹刿论战》一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 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且急躁冒进,同时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 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对战争的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8、依次填入下列文段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的历程中,人们往往丢掉当时觉得不重要的东西,抛掷时毫不   ;等到时光逐渐流去,失去的东西在流光中却不停地   ,在回忆里逐步被放大。时光虽缓,渐渐也远逝了,等有一天终于   ,光阴却已永不回头。


A: 怜惜 闪耀 醒悟
B: 惋惜 闪烁 醒悟
C: 怜惜 闪烁 悔恨
D: 惋惜 闪耀 悔恨
9、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 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 “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单元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散文诗既有散文的情趣,又有诗歌的韵味。
B: 《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散文诗《屈原》。
C: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D: 《组歌》(节选)的作者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1 )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 2 )这首元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玄平为人,好用智数,而有时以多数失会。尝失官居东阳,恒大司马在南州,故往投之。桓时方欲招起屈滞,以倾朝廷;且玄平在京,素亦有誉,桓谓远来投己,喜跃非常。比入至庭,倾身引望,语笑欢甚。顾谓袁虎曰:“范公且可作太常卿。”范裁坐,桓便谢其远来意。范虽实投桓,而恐以趋时损名,乃曰:“虽怀朝宗,会有亡儿瘗在此,故来省视。”桓怅然失望,向之虚伫,一时都尽。

(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屈滞:指被委屈、埋没的人才。②朝宗:谒见长官。③瘗(yì):埋葬。④虚伫(zhù):虚心期待。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倾朝廷 皆美于徐公
B: 有时以多数失会 濯清涟不妖
C: 范实投桓 不能察,必以情
D: 范公可作太常卿 焉置土石
( 2 )《世说新语》根据内容分36门,根据你的理解判断本文出自( )
A: 俭啬
B: 尤悔
C: 纰漏
D: 假谲
( 3 )范玄平“故往投之”,为何却对桓大司马说“故来省视”亡儿?你赞成他的做法吗?为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张勇

①随园主人在《续诗品,勇改》中写道:“千招不来,仓猝忽至。十年矜宠,一朝捐弃。人贵知足,惟学不然。人功不竭,天巧不传。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他认为诗歌有弊病,就当勇于改正。其实,不论作文还是做人,都须“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②《醉翁亭记》里的“环滁皆山也”,这么简单一句据说是撕烂好多稿才得出来的。宋代朱熹《朱子语类》19卷,曰:欧阳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5字而已。欧阳修讲究文字简洁,不述废语,不置闲墨,他同宋祁等人合编《新唐书》,曾以“其事增于前,其文省于旧”而被夸耀。白居易的诗文脸炙人口,其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因为这样,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经典诗文。现代大画家徐悲鸿新作“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内中有麻鸭尾羽卷曲如环。一乡下土老倌对他说:“先生,你这幅画里的鸭子画错了,你画的是麻鸭,麻鸭尾巴哪有恁(这样)长的?”徐氏当众承认疏于写生,深深致谢而退。也有知名作家介绍写作经验说,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旁观,才能冷静地修改。叶圣陶讲过,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字一句都不肯随便。故陀斯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修改。谁善于修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

③人生如作文,也需要不断地修改。《寄园寄所寄》中有一则主考官向考生认错的故事,是对“知一重非,进一重境”很好的诠释:徐存斋,30岁时就进了翰林院当编修,朝廷派他到浙江主考,是何等的年少气盛。阅卷中,他发现一名士子在八胶文中用了“颜苦孔之卓”这个典故,他眉头一皱,拿起笔来,划了条黑杠,批上两个字:杜撰。凡是有主考的不佳评语,考生要到堂上“领责”。这位士子棒着卷上去,一看年轻的主考大人满面愠色,不知该如何应对。但不得不为自己申辩:“大宗师见教诚当,但此语出自《扬子法言》,实非生员杜撰也。”徐存斋颇有点肯于道歉的气度,敢于认错的作风,连忙从太师椅上站起来,“本道侥幸太早,未尝学问,今承教多矣!”然后,“改置一等”。这位年轻的翰林可谓中国科举史上的一个特例。

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出现过失不要紧,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对待、及时改正。错误有大有小,有的关涉原则立场,有的属于学艺不精,有的就是一时疏忽,但如何面对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或失误,每个人的态度各有不同,由此,人品高下立见。故列宁说:“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在不犯重大错误的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

⑤须知,诚心认错是改过向善的前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懂了“知耻而后勇”的道理,才能发挥出力量和勇气来改正错误,奋发进取,努力向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及时省察、反思,经常观照内心,不仅是先贤名人的闪光点,也是每个人的修身之要。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9年第22期,有删改)

( 1 )下列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不管是因原则立场、学艺不精,还是一时疏忽造成的错误,都不要紧,关键是要能够正确对待和及时改正错误。
B: 文章既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其中,徐存斋的事例尤为具体,使文章的论证过程更充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第①段引用随园主人在《续诗品·勇改》中的一段话,旨在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作文和做人都须“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D: 本文论证严密,例如第③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列举《寄园寄所寄》的故事进行对比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 2 )第②段哪个事实论据使用不当?请说明理由。
( 3 )结合选文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如何做到“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完成下面小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幕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有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春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有删改)

( 1 )请用原文回答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 2 )请简述选文的论证思路。
( 3 )作者谈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却引用了大量的诗词?
( 4 )说说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请以“写给逝去的”为题作文。

(二)请以“难题”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择题目(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选择题目(二)请另拟作文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内容具体,积极向上。文章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雨”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