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个扫街的老妈妈的劳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 B: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我们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夺取全面胜利。 C: 入夜,亮化扩建后的西华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D: 有些人凭空想了许多念头,络绎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
2、 | 选择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A: 不足为外人道也 何足挂齿 B: 寻向所志 所向披靡 C: 其两膝相比者 比肩接踵 D: 其船背稍夷 化险为夷 |
3、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②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 ③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④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 ⑤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A: ④③⑤①②B: ③④②①⑤ C: ③⑤④①② D: ④①②⑤③ |
4、 | 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和(hé) 莅临 (lì) 粗犷(kuàng) 花团锦簇(cù) B: 贮蓄(chǔ) 澄清(chéng) 侍弄 (sì) 人迹罕至(hǎn) C: 确凿(zuó) 倜傥(dǎng) 一霎 (shà) 混为一谈(hǔn) D: 匿笑(nì) 静谧( mì ) 吝啬(lìn) 咄咄逼人(duō) |
5、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老师指出并耐心地纠正我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B: 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 C: 老舍先生经常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感受、体验他们的辛酸与快乐,所以才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于世。 D: 在这首长调词中,对秋天的礼赞更是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 |
6、 | 把下面句子组成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项是( ) ①明代万历年间,陶瓷大师吴十九创制了一款“卵幕杯”,“薄如鹅卵之幕,莹白可爱”。 ②这种脆弱又坚韧的美,靠的是利胚师傅的功夫。 ③景德镇的薄胎瓷源于宋代影青瓷,那时这种瓷器就有“滋润透影,薄轻灵巧”之说。 ④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出的器型还是厚墩做的,碗口、碗腰、碗底处留有少许蓄泥,利胚师博的工作则是尽可能地削薄胚体,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一只100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下不到20克。 ⑤说的就是吴大师能将茶杯的厚度,利薄到犹如鹏蛋壳里面的那层卵衣。 A: ①⑤③②④ B: ③①⑤②④ C: ①②①⑤③ D: ③②④①⑤ |
7、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媲(pì)美 对称(chèn) 重峦叠障 养精蓄锐 B: 剽(biāo)悍 良莠(yǒu) 莫衷一是 冲耳不闻 C: 憎(zēng)恶 缄(jiān)默 人才辈出 心无旁骛 D: 戏谑(xuè) 着(zháo)落 销声匿迹 走投无路 |
8、 | 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髻(jì) 倘若(shǎng) 着落(zhuó) 咄咄逼人(duō) B: 匿笑(nì) 确凿(záo) 盔甲(kuī) 人迹罕至(hǎn) C: 憔悴(jiāo) 抖擞(sǒu) 分歧(qí) 混为一谈(hùn) D: 粗犷(guǎng) 竦峙(zhì) 莅临(wèi) 恍然大悟(huǎng) |
9、 | 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不经意带火了一部作品——美国影片《传染病》。 B: 无论是谁,只要他发奋图强、持之以恒、充满正能量,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C: 遭受痛苦,我就用喊叫和泪水来回答:遇到卑鄙,我就愤慨;看见肮脏,我就憎恶。 D: 说文学是“诚实的自白”,远不如说文学是“精巧的虚构”。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蓝瘦”“香菇”等发源于网络的词语,赋予汉语这种古老的语言以现代的活力,《现代汉语词典》等规范性辞书正根据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增补、修订。 B: 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更是对思想的升华与心灵的冲刷。 C: 在班级迎鸡年的联欢会上,杨涛和李欢二人表演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双簧,赢得了大家的喝彩。 D: 无论是荡舟湖中还是漫步湖畔,那一声声清脆的鸟啼,都会让人赏心悦目。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②,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乙)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①本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舍弟,指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③况乃:何况,况且。 ( 1 )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B: 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 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D: 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可见诗人既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E: 甲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 2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甲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① 君 之 过 多 矣 ② 而 事 卒 如 此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又遣使者之阳周 ②今臣将兵三十余万 ③周公旦负王以朝 ④而事卒如此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①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 ②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 4 )文中蒙恬列举周公旦辅助周成王一例有何用意?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头发里含你所有的秘密
杨振明
①一般的血液、尿液检测可反映出短时间身体讯息,相较之下,毛发记录的信息显得更加完整、也更全面。毛发不仅含有人体DNA信息,同时还记录身体各方面的讯息,时间长达3至6个月甚至数年,即使当药物、化学物质、营养及其代谢物在体内已经消除时,这些信息在毛发中还会存在。而且毛发中这些物质的浓度一般要大于其代谢物的浓度。此外,头发中的药物、化学物质可能并不全是来自头发毛囊,也可以通过血液、汗液、皮脂、皮肤、空气、粉尘进入头发。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毛发了解详细的环境信息。可以这样说,头发能反映人体及其生活环境的所有秘密.
②毛发检测揭示清光绪帝死因。清光绪帝死因,百年来一直是个谜。2003年,中国法医中心毒物毒品检验室和其他两家权威技术机构的技术专家组成“清光绪帝死因”课题研究组,该课题被纳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2008年,耗时近6年之久的研究工作结束,《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的研究工作报告》在《清史研究》上发表,在考古学界引起轰动。检验人员根据光绪帝头发,发现并证实了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最终得出了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的结论,清光绪帝死亡之谜得以破解。
③毛发检测广泛用于毒品检测。由于新型毒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给毒品检测工作带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除了传统的血检和尿检外,毛发检测目前在毒品检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④红遍全球的日本偶像酒井法子曾因持有毒品被警方逮捕,酒井法子被捕以后,尿检的结果呈阴性,看不出吸毒。警方无法以使用毒品的罪名起诉她。不甘心的日本警方取用了酒井法子的10根头发进行检测,结果证明酒井法子确实吸毒。因而延长了她的拘留期。 无独有偶,2000年,德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道姆一直被媒体抨击有吸毒的劣行,道姆非常恼怒,试图对媒体反戈一击,主动提出做毒品检测,出于对新型毒品科技含量的过度自信,道姆主动选择了毛发检测,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对道姆提供的头发进行了检验,证实了道姆吸毒的事实。随后,道姆丢了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的工作,灰溜溜地远逃到美国去避风头。
⑤通过毛发检测,积极应对过劳死“过劳死”的说法最早来自日本, 2002年,“过劳死”被《牛津英语词典》(电子版)收录。这个单词的含义是指由于工作压力或应激所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死亡。
⑥实际上,从已有医学文献来看,没有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支持“过劳死”的发生与过度劳动有关联。导致死亡的不是“过劳”,而是“过劳”诱发身体隐藏的疾病导致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都有过劳死流行率记载;有关资料表明,直接促成“过劳死”的5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除此以外,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过劳死”。
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有统计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平均下来,中国每天约超过1600人因劳累引发疾病离开这个世界。
⑧如果能提前检查出身体隐藏的疾病风险,早发现,早预防,那么,就会减少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
⑨作为一种独有、无创、灵敏度高的检测技术,全息医学微磁预警检测对早期及隐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预警作用,能检测出常规体检查不出的隐性心脑血管疾患。对预防过劳死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多说一两句话
①从医学院一毕业,他就进了父亲的诊所,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乡村医生。从他进诊所的第一天开始,父亲就谆谆告诫他,诊所是为乡邻们开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开大处方。他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上。
②他进诊所,是被看做来接父亲的班的。父亲年龄渐大,一天看几十个病号,已经吃不消了。他们的诊所,只看一些普通的病症,诸如感冒、腹泻、炎症之类。如果病情复杂,他们会立即建议病人去大医院诊治,以免延误。对他来说,这可谓是小菜一碟。因为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说,他的医术已经一点也不比父亲差了。然而,奇怪的是,来看病的人,大多仍然会选择让父亲看。这让他涌起了一股莫名的失落感。
③父亲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查看了儿子的门诊记录,没开过大处方,药方也都是正确的;儿子看病时的态度,问诊周到,热情友善,也没毛病啊。不过,在连续留意了几天后,老父亲还是发现了问题。
④这天,他坐在父亲身边,观摩父亲诊治。对待每一个病人,父亲都详细问诊、把脉、察看舌苔、摸腹,然后,给病人开处方。他特别留意了父亲所用的药,与他的判断几乎一致。一切似乎都与自己的诊治没有什么差别啊。
⑤父亲也不着急,只顾自己和平时一样,一个接一个看病。一个姑娘,陪着一位老人来看病,肠胃不舒服。老父亲仔细问诊检查后,开好药,对老人说,老哥,我刚刚检查了你的咽喉,你还有慢性咽炎哪。老人连连点头,是啊是啊,你也给开点药吧。老父亲摇摇头,慢性咽炎重在保养,你一定抽烟吧?听我一句话,把烟戒了。烟不戒,吃什么药,你的咽炎也好不了。默默站在一边的姑娘忽然激动地插嘴说,爷爷,你听见了吧,医生都让你戒烟,你就是不信。老人看看姑娘,又看看医生,憨憨地说,是得戒了。姑娘搀扶着老人站起来,笑着对老父亲说,医生,谢谢你,你的话他听。
⑥看着这一幕,他猛地一震。自己每次看病,都是开完了处方,就急着看下一个病人,根本没时间再和病人交流,而老父亲似乎总会比自己多说那么一两句话。这一发现让他惊喜不已。
⑦下一个病人牙痛,老父亲检查后,确定是牙周炎。老父亲开好药,问病人,是不是喜欢吃成货?病人直点头,最喜欢吃腊肉和成菜了。每年冬天,家里都会腌很多成货,一直要吃到夏天呢。语气里透着满足和自豪。老父亲摇着头说,成货开胃,但吃多了,有害健康,还是少吃点吧。病人捂着腮帮子,点点头,听你的。
⑧几天的陪诊结束了,儿子回到了自己的诊室。一位年轻妈妈领着孩子走了进来,孩子肚子疼。化验单显示,孩子肚子内有蛔虫。他很快就开好了药方,递给孩子妈妈。然后,他拉过小孩的手,看了看他的指甲,笑着对小孩说,你看看,你的小手指甲太长了,里面藏着好多小虫呢,小虫一不留神就跑进了你的肚子里。记得要多洗手,常让妈妈剪指甲哦。男孩腼腆地低下了头,妈妈弯腰对孩子说。听到了吧,医生叔叔的话,是不是跟妈妈讲的一样?男孩看看他,又看看妈妈,点了点头。
⑨他微笑地目送年轻妈妈拉着孩子的手离开,心里暖暖的,终于明白,多说这一两句话,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温暖的关心,更为这寒冷的冬季,带来了一抹动人心弦的温情与爱。
①从他进诊所的第一天开始,父亲就谆谆告诫他,诊所是为乡邻们开的。
②对他来说,这可谓是小菜一碟。
( 2 )儿子的心理经历了从“莫名的失落感”到“心里暖暖的”的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意补写出中间空缺的词语。莫名失落→________→________→心里温暖
( 3 )文中的父亲和儿子,你更欣赏谁?请选定一个,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 )文章第三段说:“老父亲还是发现了问题”,老父亲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 )文章结尾一段中划线的句子对你有什么启示?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静悄悄的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③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 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龙应台
要求:①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