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情境中,小晨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小晨和小鹏约好周末一同去科技馆参观。小晨去小鹏家找他,小鹏的奶奶开了门。 A: 我要找一下小鹏。我和他去科技馆参观。B: 您是谁啊?小鹏在家吗?我找他有事。 C: 您好!是奶奶吧?我是小晨,我和小鹏约好去科技馆,他在家吗? D: 你好!我想找小鹏去科技馆,你让他马上出来。 |
2、 | 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 ) A: 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埂咽。B: 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 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 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
3、 |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 ) A: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 吸引了各国的读者。B: 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 , 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C: 钱钟书、杨绛老人的善良和正直,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人获益匪浅。 D: 陈逸飞先生虽然已经猝然长逝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
4、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禁锢(gù) 蓦然(mù) 拈轻怕重(niān) 众目睽睽(kuí) B: 热忱(chén) 蜷伏(juǎn) 怪诞不经(dàn) 咄咄逼人(duō) C: 粗犷(guǎng) 嗔怪(chēn) 混为一谈(hǔn) 畏罪潜逃(qián) D: 坍塌(tān) 惩戒(chěng) 踉踉跄跄(niàng) 骇人听闻(hài) |
5、 | 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B: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C: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D: 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
6、 |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亘(héng)古 污秽(suì) 诘(jié)问 脐(qí)带 深恶(wù)痛绝 B: 晌(xiǎng)午 舀(yǎo)水 调羹(gēn) 鞠(jú)躬尽瘁 C: 粗拙(zhuō) 校(xiào)对 嗥(háo)鸣 震悚(sǒng) 酣(hān)然入梦 D: 滞(zhì)笨 哺(bǔ)育 憎(zēng)恶 门框(kuàng) 锲(qiè)而不舍 |
7、 | 请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本届读书节是举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举办的阅读文化盛会。 B: 围绕“东方风来,书香满城”为年度主题,本届读书节共组织策划主题活动769项。 C: 本届读书节“改革开放40周年”图书展将集中展销相关图书约300余种。 D: 本届读书节不仅主动嫁接国际资源,而且对标国内一线城市。 |
8、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踏着阳光,步入森林,寻冬雪之味,________,像树上松鼠啃食的松果一样;________,像是寒风吹拂在脸上的感觉一样;________,像“嘀嗒”掉下的冰块之声;________,像兔宝宝毛茸茸的大耳朵一样。 ①冬雪是涩涩的 ②冬雪是柔柔的 ③冬雪是清脆的 ④冬雪是甜的 A: ④①③② B: ④②③①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③ |
9、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观舞记》的作者是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儿童文学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笔名冰心取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B: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是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原名《石头记》。 C: 《威尼斯商人》作者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麦克白》被合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D: 汉代史学家史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的国别体史书。 |
10、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预计到2022年,我国的博物馆总量将超过八千座以上。B: 尽管“西游”题材众多,但大多数作品形象刻板,情节老套。 C: 主流媒体承担着纯洁语言、倡导文明、传递正能量。 D: 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直指心灵的教育,是培养人生境界的教育,是提升美好品德的教育。 |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1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B: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借班超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未”三个三字句,形成排比,步步紧逼,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作者“敌人未灭,两鬓已苍”的沉痛感情,越转越深。 D: 这首词在结构上进行今昔对比,上片两句思昔,两句抚今;下片句句抚今,而又句句与思昔相关。 ( 2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赛跑定案 有老姥遇劫于路,唱贼①。路人为逐禽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日:“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②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注】①唱贼:呼喊捉强盗。②正色:脸色严肃。 ( 1 )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路人为逐禽之________ ②乃俱送之________ ( 2 )翻译句子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 3 )苻融处理这起案件的经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怎样跟父亲提这样的事情。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社区的 那家就很好,我明天就搬过去。”
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看着父亲在昏暗灯光下的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
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非常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 1 )佳作欣赏课上,晓琦同学饱含深情的朗读了《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引得在场的 同学纷纷落泪。文中画线句“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朴实的话语表现了父亲此时复杂的心情。请用第一人称,以父亲的口吻描写当时的心理活动。
( 2 )这篇文章在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表达、形象刻画、情感体现等方面都有亮点,请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写作提示:①赏析时请避开文中画线句;②不少于100字。
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
①小的时候,每年寒暑假,我和哥哥都会跟着父母去田里种庄稼。老两口一辈子都在土地上耕作,什么季节种什么作物,哪个季节收获哪样庄稼,样样门儿清。这也让我慢慢悟出一个道理:读书就如种庄稼,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收获精神生命的成长。
②播下良种,才能有好收成。种庄稼,首先就要选育良种。读书,同样需要有一种挑剔的眼光。优秀的书籍就像粒粒饱满健硕的种子,能在人的心灵原野植下美好,生根发芽;相反,将时间花在粗制滥造、内容廉价的书籍上,不仅于知识、德行的增长无益,还容易让心灵受到污染,得不偿失。古人讲,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这里面的道理,不仅仅在于书需要“读透”,更在于书需要“选好”。
③好的书籍,能将历史定格,变柔弱为坚强。“火把虽然下垂,
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这是我每次重读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一个感受。它让我懂得,痛苦与幸福实际上是相对的。要想在精神上保持富足,就需要不断超越简单的物质追求,并多加审视不完美状态下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曾有一段时间,我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失败,一度心灰意冷,但每每在空闲时读起这本书,浮躁的内心就能平静下来,而孙少平永不服输的那种拼搏精神、永不气馁的那股韧劲,也总是能深深地感染我。合上书本,再反观现实,就能明白: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折,不也是铺通前行之路的基石吗?更何况,只是一时的挫折,与其埋怨,毋宁改变。一本好书,力量如斯。
④“要想庄稼种得好,还得力气下得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是站在田头观望别人播种,自己却不付出任何努力的人,在丰收时节也只能远远地观望他人的成果。想要从书中汲取智慧,就不能坐而空谈,更不能叶公好龙,而应该在书籍的“稻田”里,与文字和思想为伍,或读,或抄,或默,或思,或悟。就好比播种、除草、施肥、浇水等诸多农活,自始至终都付出汗水,才能在丰收时收获喜悦。
⑤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句话说得好:“善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对于一本好书,如果只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而做不到理性反思、融会贯通,就很难有机吸收书籍当中的营养,反倒可能让自己患上“厌食症”,损害独立思考的能力。
⑥正如庄稼的成长会碰到风霜雨雪一样,阅读的过程,也往往会遭遇困难,尤其是在阅读经典的时候。当时的语言习惯、思考方式,往往与现在有着极大差别,这样的“硬骨头”,要啃下来,绝非易事。比如,大家都知道《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放在当下,也有很强的解释力,依然没有过时,但真正从头到尾细细读过的人,恐怕并不多。其实,越是难读,越见勇气和毅力。读好书、啃经典,就需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要知道,经典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结晶,是“精神源泉”,读经典的“大书”虽难,却能让人终身受益。
⑦“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细细品味父母种庄稼的朴素道理,我坚信,在书海耕耘,能让人遇见不同风景,成就人生的品质与高度。
( 1 )本文围绕“读书就如种庄稼”,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成本文的内容结构分析。①段:提出“读书就如种庄稼”的观点。
②③段:种庄稼要选良种,读书也要选好书。
④⑤段:________。
⑥段:________。
⑦段:总结全文,强调观点。
( 2 )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划线词语的含义。想要从书中汲取智慧,就不能坐而空谈,更不能叶公好龙 , 而应该在书籍的“稻田”里,与文字和思想为伍,或读,或抄,或默,或思,或悟。
( 3 )文章用“种庄稼”和读书进行比较,有什么好处?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