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B: 援疑质理(询问) C: 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D: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
2、 |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万象城建成后,成为了桂林新一代时尚与品位的体验场所。 B: “点赞中国”网络征文活动,引发超过1亿以上人次关注,是今年最热门的活动之一。 C: 中美贸易之争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D: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败,取决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 |
3、 |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萧瑟:天气很冷,令人发抖。 B: 和煦:阳光温暖,空气宜人。 C: 干涸:水干了。 D: 吞噬:噬,吃。吞下去吃掉。 |
4、 |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未若/柳絮/因风起 C: 陈太丘/与友期行 D: 君与家君/期日中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乞求神佛保佑是自欺欺人的愚昧行为。 B: 这首题很简单,他会做对根本不足为据。 C: 小雨一边向台上走去,一边扭捏作态地做出各种怪相,逗得大家一阵哄笑。 D: 企业负债到了这种程度,他已经走投无路 , 只能是破产了。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个剧种的汇报演出,我曾看过,但浮光掠影 , 印象不深。 B: 只有拥有了广博的阅历、丰富的语汇,我们写作时才能一气呵成。 C: 对那些这些至理名言,易先生在讲授中往往能信手拈来 , 加以巧妙运用,这都不足为奇。 D: 李师傅在博物馆当警务员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 , 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教育是否兴盛强大,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志。 B: 李明同学一年来阅读名著大约100万字左右。 C: 人民公园的木栈道满足了游人与花花草草亲密接触。 D: 通过全家人不懈努力,我们家去年的年收入有了大幅增加。 |
8、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相等/相面 丧乱/丧葬 拾取/拾级 排行/行走 B: 旗帜/炽热 濒临/频发 摄取/慑服 采樵/香蕉 C: 给予/给力 吹拂/拂士 荷箪/荷花 地壳/脑壳 D: 棱镜/丘陵 逡巡/严峻 嘱咐/瞩目 分泌/沁人心脾 |
9、 | 下列对作品理解及句子赏析有误的一是( ) A: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风格刚健质朴。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 B: 《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选取后一句,不仅暗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而且巧妙地回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的原意为: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后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D: 《爱莲说》中,作者以“牡丹之爱”“菊之爱”衬托“莲之爱”,表明自己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
10、 |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博大精深的《虹楼梦》, 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 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内容之丰厚、思想之深邃、艺水之精妙, 不是轻易能够领会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的这首诗, 作者对知音的期待, 对后世每一个读者的诱息。翻开《红楼梦》吧!走进那个奇妙的艺术世界,你一定 会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A: 不但 也 都 既是 / 就 B: 不仅 而且 / 不是 而是 就 C: 不仅 也 都 既是 也是 / D: 不但 而且 因此 / 更是 将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致萤火 戴望舒 萤火,萤火, 你来照我。 照我,照这带露的草, 照这泥土,照到你老。 我躺在这里,让一颗芽 穿过我的躯体,我的心, 长成树,开花; 让一片青色的藓苔, 那么轻,那么轻 把我全身遮盖; 像一双小手纤纤, 当往日我在昼眠, 把一条薄被 在我身上轻披。 我躺在这里 咀嚼着太阳的香味; 在什么别的天地, 云雀在青空中高飞。 萤火,萤火, 给一缕细细的光线—— 够担得起记忆 够把沉哀来吞咽! 1941年6月26日(选自《灾难的岁月》) 【注】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其成名之作是《雨巷》,他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 1 )“照到你老”,“你”是指________,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让________一直照着________照着________,照着________。( 2 )第三节诗中“我躺在这里”的时间是长是短?这节诗的意思是什么? ( 3 )“像一双小手纤纤”比喻什么?“一条薄被”又比喻什么?为什么是一条“薄被”? ( 4 )“太阳的香味”指什么?“咀嚼”又该怎么理解? |
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①援疑质理________ ②或遇其叱咄________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3 )下列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辟也 B: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C: 录毕,走送之 当余之从师也 D: 无从致书以观 俯身倾耳以请 ( 4 )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长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
郭超凯
①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②作为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采样返回的航天器,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五个“首次”。
③首次_________。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也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师们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当着陆上升组合体顺利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嫦娥五号将开展为期约2天的月面工作,采集约2千克月球土壤并进行密封封装,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球家园。
④首次月面起飞上升。当嫦娥五号完成月面工作后,它就要踏上“回娘家”的旅程,这就是涉及到突破中国航天史上另一个首次——月面起飞上升。顺利完成月壤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就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地形。这给起飞带来很大度。此外,探测器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月面起飞时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
⑤首次_________。当着陆器托举上升器实现月面起飞上升后,嫦娥五号一路飞奔而去。但是仅仅依靠上升器是不能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在这里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来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熟练掌握了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但是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不但在中国尚属首次,而且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
⑥首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当返回器带着月壤,从38万公里远的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它的飞行速度是接近每秒11公里的速度。一旦速度过猛,返回器将一头撞向地球,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让返回器减速飞行。科研人员创新提出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样,让返回器先是高速进入大气层,再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确保嫦娥五号能安全顺利地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⑦首次自取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嫦娥五号探测器随身携带各种“神器”,采集约2千克月壤并进行密封封装并安全送回地球。科研人员将首次对中国自取月球样品进行存储、分析和研究。
⑧自古以来,月亮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探月梦想由来已久。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从嫦娥一号实现中国千年奔月梦想,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如今嫦娥五号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五度奔月,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后续,中国探索月球的步伐依旧稳健: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探测器还将实施第二次采样返回、月球极区资源详查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
⑨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浩瀚宇宙,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来源:中国新闻社有改动)
( 1 )联系文本内容,第③段和第⑤段的段首处应填的内容是:第③段:首次________。
第⑤段:首次________。
( 2 )第③段加点词“最”能否删去,为什么?留扇窗给母亲
①光阴刷旧了我,也刷旧了我身边的一些物件。屋子的墙体有了裂缝,木门与门框越来越不能吻合。独独母亲卧室的那扇窗仍满目风情,诉说着爱的絮语。
②我居住的小区,是新区最早的楼群。随后,星火燎原。十多年的光景,新区由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蓬勃的少年,与北城区遥相呼应。搬过来的时候,给母亲留了一间卧房。这间卧房离客厅最近。虽然是北向,阳光不能朗照,但窗户含着无限风光。视野舒展开去,可看到春华秋实的植物园,望见飞架于河流之上的雄壮大桥,再远一些就是融在天际线处的古朴老城区。
③我所居住的高楼,当年的设计理念是大客厅小卧室。女儿的卧室10平方米,母亲的卧室13平方米。请来规划壁柜的师傅,建议把女儿与母亲的卧室对调,理由是老人不需要那么大,而孩子的卧室大一点,可以做衣柜、书柜和学习桌。
④我听了,感觉有些道理,但碍于母亲也在旁边,我只是默不作声。在母亲没有开口之前,我是断不能开口调换的。
⑤父亲去世后,母亲也是经历了一场生死劫。如今母亲身体孱弱,多愁善感,心思仿若成熟的谷穗,沉甸甸的。为此,有些话我在心里翻上翻下,还是不可以随便说出来的。原本,母亲就不能踏实地住在我家,时常念叨着她和父亲的家。
⑥几天后,设计壁柜的人打电话催我,我说,不急,我和母亲商量一下。想起少时岁月,心中不禁迟疑。我家的宅基地,是划在村南的一个大水坑旁的,三分之一的位置潜在水里。每逢节假日,父亲和母亲一起,领着我和弟弟,四处找寻土源,硬生生把水里的三分之一地盘,从水坑里“拉”了上来。
⑦像燕子衔泥似的,一间卧房和它对面的一间厨房,搭建起来了。卧房唯一的窗户、房间里最亮堂的部位,母亲留给了我和弟弟。窗下放的是一张笨重的老栎木桌子,我们的个子还没有长成,有时站立着,有时跪在一把高脚椅子上,趁着投进木窗的光束,在那里写写画画。
⑧后来盖起了三间瓦房,再后来盖起了临街房。每有新房子落成,母亲总由着我和弟弟去挑。临街房盖成后,沿着一组错落有致的台阶,可以登上房顶瞭望,可以晾晒小麦、玉米、花生。
⑨后来,我们随着父亲,住在了一个专为老干部规划建造的小院里。两层的小楼房,我和弟弟各自挑了高处的、大窗户的、南向的房间,而父母住在了厨房后面的、仅有一个小高窗换气的房间。想到这里,我的眼睛有点湿湿的。
⑩趁着母亲下楼散步,我走进她的卧室,坐在她常坐的位置,望向窗外:初冬时节,一排高大的白杨树,擎着满头红丢丢的叶子,乍一看犹如春天的花朵;小河边的垂柳,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披着金纱的新娘。视野偏左一点儿,能看到我工作的学校;抬高一点儿,有鸟儿在天空划过。倘若母亲立起身来向下瞧,能看到我下班归来的路径,能看到亲友们来访的身影。倘若母亲躺在床上,深夜仍旧无眠,也可与一窗月光絮说到天亮……
⑪于是,我的想法彻底不再摇摆,是缘自母亲的一句话。我在隔壁看书,母亲突然喊我:快来看,今天的云朵真好看,你拍一张给孩子发过去吧。
⑫以前,父母总把家里最好的地方,最明亮的位置,留给孩子,而他们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坐在暗淡处,看着孩子的笑脸与成长,为孩子加油、鼓掌。如今他们老了,我们也该留一扇窗给他们。
( 1 )请简要概括文中听到规划壁橱师傅建议母亲和女儿换房后“我”的几次心理变化和原因。写作: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考生的姓名。
(1)根据给定的题目,按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谢谢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②叙事清楚,结构合理。③内容充实,详略得当。④灵活运用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⑤恰当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⑥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昂起头来真美
看它是一头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
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
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乐。
要求:①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②如果你写记叙文,应做到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600字以上;如果你写议论文,应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典型充分,论证严密有力,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