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良好的心态是神舟七号航天员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B: 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 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各国疾控部门都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 D: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
2、 | 请选出下列划线字字音全对的一项( ) B: 管束(sù) 哂笑(shěn) 文绉绉(zhōu) 相形见绌(zhuō) C: 黝黑(yǒu) 愚钝(yú) 禁锢(gù) 藏污纳垢(gòu) D: 吞噬(shì) 媲美(bì) 缄默(jiān) 广袤无垠(mò) |
3、 |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大连达沃斯年会的“大连之夜”文化晚宴,将于7月1日晚在大连东港商务区音乐喷泉广场举办。 ②晚宴在以往基础上,将增添了许多新元素。 ③声光电、海陆空多维营造的氛围,会让晚宴浪漫色彩十足;京剧、民族舞蹈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文艺节目,会让晚宴传统文化气息十足。 ④在晚宴上,嘉宾还可以佩戴高级VR头显一体机眼镜观看宣传片《全景看大连》。 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
4、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对于疫苗来说,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一不可。②接种疫苗,就是给健康人体内输入无毒或弱毒的“病原体”,以此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免受疾病侵袭。③大量实践证明,我国疫苗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④人类与疾病斗争,疫苗功不可没。⑤如果因为担心疫苗安全性而拒绝接种,无异于因异废食,只会增加患病风险。 A: ④①②⑤③B: ②①③⑤④ C: ④②①③⑤ D: ②①⑤③④ |
5、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B: 随着更多免费社交通信工具的出现,“校讯通”是否还有必要存在?引发了众多家长的热议。 C: “霾”究竟是什么东西,老百姓十之八、九说不清楚。 D: 没有花儿的同意,春天来了;没有大地的欢迎,雪花落了。 |
6、 | 下列各句中,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菜市场内流动人口复杂,藏污纳垢的现象严重。 B: 指出,当今世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未雨绸缪 , 妥善应对。 C: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上,芸芸众生都在为生活劳碌奔波,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来等自己的灵魂”。 D: 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男女同学,站在阳光下,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
7、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尴尬 威摄 广袤无垠B: 荒谬 孪生 迫不急待 C: 亵渎 真谛 恪尽职守 D: 愧作 褶皱 咫尺天涯 |
8、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当仁不让”等。 B: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认为,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菊花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茱萸等。 C: “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赏脸、寒舍等。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扫黑除恶活动中,使我省治安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B: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风靡一时的原因是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地提高造成的。 C: 4月28日,国家主席在北京延庆出席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D: 省教育厅将用三年时间,建设和规划省级品牌民办学校20所。 |
10、 | 《水浒传》中冒充李逵拦路打劫,后被李逵一刀打翻在地的人是( ) A: 李奎 B: 李鬼 C: 李虎 D: 李达 |
阅读《鲁山山行》,按要求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 1 )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 )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A: 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 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 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 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 )【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_。( 4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看一样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的父亲和妹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儿写哪儿,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的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令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的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的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吗?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文章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⑪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 1 )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①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 4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让家庭成为厚德之所
①最近,电视系列剧《家道颖颖》持续引发热议。在系列剧第一部《回家》里,3个家庭、两代人因生活环境变迁和思想观念差异产生种种矛盾和裂痕,但骨子里那股对家的共同眷念、对血脉亲情的深情怀恋,支撑他们历经风险磨难、克服利益诱惑,最终阖家团圆。心灵中的家园情愫让人魂牵梦绕,现实中的儿女情长令人朝思暮想,家总有一股文化亲和力与情感凝聚力,激发人们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自觉担当。家的信仰,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基因。
②古人有言:“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从四世同堂到三口之家,家庭的规模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但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性质没有变,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更不可替代。邓小平与卓琳相濡以沫、从未红过脸的58年婚姻,令人称道。对于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卓琳同样几十年如一日尊敬和善待,奉养直到老人百岁。夫妻情、婆媳情,在这位“红色大姐”身上得到完美呈现。
③“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样强调。家庭是人生旅程的起点,家风是精神成长的沃土。所谓教育,并不限于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家教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不容忽视。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家规和家训,还是苦口婆心的叮咛嘱咐,乃至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都会对孩子健康成长形成重要影响。曾回忆,小时候,母亲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精忠报国”四个字,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是一生追求的目标。
④在某种意义上,家风和家教,构成了独具家庭特色的“道德共同体”。从家国情怀的深明大义到知书达理的人情练达,再到品学兼优的素质养成,无不仰赖其滋养和浸润。由于儿子焦国庆看“白戏”,焦裕禄专门召开家庭会议,要求子女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严厉又较真的“焦门家风”,让子女们从“不伸手”、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品行中受益终生。当年那个“看白戏”的老二焦国庆从军21年,获评军区优秀共产党员;老四焦跃进长期在豫东农村基层岗位上发光发热;老五焦守军参军后两立战功,后来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⑤“一家仁,一国兴仁。”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美德厚植于每个家庭,将不仅为家庭美满、生活幸福、人生出彩完成奠基,更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激发文明风尚力量。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和谐幸福家庭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是亲情的港湾,更是一个人出则安邦定国、归则立业兴家的坚实后盾。
写作。
题目一:最美好的时光
题目二:伫立窗前,眺望窗外。窗外有些什么?是阳光从树的缝隙中射下来的点点淅沥的阳光?是风和雨的歌舞剧?是左邻右舍互助互乐温馨点点的画面?还是一个个行色匆匆的陌生人的故事…… 以“窗外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如:《窗外的童年》《窗外风雨声》《窗外,阳光灿烂》……)。
要求:①以上两道题任选一题作文,如选题目二,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