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湘潭市第十七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生会组织校青年志愿者二十余人,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发放宣传单,劝慰行人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
B: 在实体书店深受互联网冲击的背景下,育人书店的管理团队精诚合作,苦心钻营 , 使书店利润稳步增长。
C: 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D: 当竺可桢之子、88岁高龄的竺安先生向浙大捐赠56册竺可桢日记手稿时,现场嘉宾肃然起敬 , 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晓驾炭车辗冰辙
B: 系向牛头充炭直
C: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 秋天漠漠向昏黑
3、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下划线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现/使/参不齐
B: 岖/形 门/上欺下
C: 拨/躇/更胜一
D: 较/气/引经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个部分。
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聪明伶俐”、“开飞机”、“印象不错”、“桃花红”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D: “中学生理解和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这个句子是病句,语序不当。
5、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B: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C: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D: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6、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填入横线处与前后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通过家风家训建设改善村风民风,我市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我们深有感触的是,家风家训的确立要切合实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A: 要大力宣传本地优秀的家风家训;也要借鉴外地经验
B: 要大力宣传本地优秀的家风家训;也要做好经验总结
C: 避免千篇一律,流于形式;还要认识到社会风气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D: 避免说一套,做一套;还要认识到社会风气的改变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7、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元市苍溪唤马剪纸可谓是中国剪纸艺术的活化石。
B: 广元是川北地区建成绿道线路最长、覆盖面最广、综合配套最齐、中心城区分布最广的绿道。
C: 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
D: 调查表明,我国有近百分之九十左右的青少年认为“诚实守信”是优秀的传统美德。
8、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酝(niàng) 清(chéng) 三吾身(xǐng)
B: 妥(dāng) 职(chèn) 参不齐(chā)
C: 分(qí) 缈(piāo) 人迹至(hǎn)
D: 干(hé) 勃(péng) 随声附(hè)
9、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倾听是一种享受;倾听是一种收获;倾听是一种分享;倾听更是一种乐趣。
B: 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 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D: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10、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 )
A: 一对蚂蚁
B: 一对蟋蟀 ( “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
C: 一包苦菜
D: 都不是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 1 )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木芙蓉”怎样的特点?

( 2 )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早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俘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俘子寂然:则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刚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旨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妾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如是。

( 1 )请划分层次(用“ |” 断 三处)
已 而 手 倦 足 疲 倚 竿 于 岸 游 目 而 视 之 其 寂 然 者 如 故。

( 2 )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则牵引之 乃一得 ③更别塘求钓处 ④问之常钓家,如是

( 3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 4 )文中画线句中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心落叶

落叶是微不足道的。谁能去关注一片落叶呢?只有当它从高高的枝头跌落,那飘荡的曲线,也许会划亮一下你暗淡的目光。

是的,匆忙劳碌,苦苦奔波,早使我们疲惫不堪。我们甚至不知道每个季节怎样来临,从不留意黄叶如花,装点你消逝的年华;甚至惊诧为什么这样快就下雪了呢。

有一位俄国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每到秋天,莫斯科街心花园里,都挂出一块小木牌,这块小小的木牌上写着四个字:小心落叶。

这四个字久久挤在我的脑子里,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友善的提醒。落叶在脚下飘动,那是一种悲壮,一种无言的辉煌。看见那些苍绿蓬勃的枝叶,转眼间枯萎,不禁令人深思。

许多无知和错误都过去了。我生命的绿树曾苍翠如水,我徜徉的脚步曾充满稚气,也漫不经心。在潮润的幼林中我挥霍着,因为我不相信春光能消逝,不相信几阵秋风就能像梳子一样,把树叶捋光。

那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而今终于看到它一去不复返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欢笑是怎样惊散树上的群鸟,是怎样在绿草上滚向无涯的远方。我也记得那透明的欢笑,在清澈的河面上欢跳,在悠悠的白云上飘摇……

但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切竟被一团浓重的浊气所取代了呢?无法回想,我们生命里固有鲜活的枝杈,是怎样颓败的。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孤零零地呈现着,令人伤感灰暗!

我在丛林中漫步,树林也由此充满灵性,充满了爱与悲哀,美丽与死亡。在许多方面,应该承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感悟远不及树木来得灵透。瑞士小说家赫曼·黑塞把居所前后的每棵树都用自己亲人的名字命名,崇敬并爱戴它们。与它们低语,和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他把它们当作朋友、父兄。可见在他深邃的心灵里,有着比常人更悠远的世界,他由此在自然中获得了灵感和艺术生命。

落叶无声,在萧瑟的秋风里,它仍怀有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当它伏在柔嫩的枝条上,刚刚绽开鹅黄色的初梦时,它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浩渺的长天,还是嘈杂的市井?融融春光中,那金黄的季节怎样孕育?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准确而缓慢地向它移来?在它离开母体的一瞬间,是平静快乐,还是惆怅郁怀?当它完成生命中仅有的一次飞翔,坠入大地无边的怀抱,是否会溅起一次悠远的回声?它在泥土和寒雪的覆盖下,会不会再一次叩响春天的大门,进入那永远穷绝的枯荣。

小心落叶。

这充满善意与博爱的提醒,也许就是对人自身的一种珍视,一种期望。

对于这片小小的随风飘舞的落叶,假如你投以生命的关注,一股震颤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这片不值一提的落叶实在是你自身的写照。而它却来得比你超脱,比你奔放,比你从容,面对落叶,你的思绪会被扯向生命的极限,跨越千年,包容万里。

可否?让我在岁岁的深秋里,在你生命的花园里挂出一片木牌:

小心落叶。

( 1 )在第⑤段中,“无知和错误”指的是什么?
( 2 )第⑧段中作者提到赫曼·黑塞用亲人的名字给树木命名的作用是什么?
( 3 )有人认为第⑨段中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回顾了树叶的生命历程,对树叶即将离开母体,飘零枯萎,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 4 )结尾部分运用第二人称和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联系具体内容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 5 )文中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小心”的含义是什么?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 1 )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①________。

高潮

②________。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 2 )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________→________→认同

( 3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他眼里着泪,点点头。

②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 4 )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 5 )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四、写作(分值:60分)
大型综艺节目《朗读者》首期的主题是“遇见”,主持人董卿是这样阐释这个选题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单名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相思轻放下”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