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候,用“令尊” “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 “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 托你的福,我的令妹找了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 C: 七夕节的别称有女儿节、七月七、乞巧节。与七夕有关的古诗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D: 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读书很重要,专家提出建议:学校和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和氛围。B: 从雅安地震、俄克拉荷马州龙卷风等大量事实中,说明环境灾难时没有国界的。 C: 地铁一号线正在紧张施工,谁也不会否认将来不会为市民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 D: 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南宁上映,许多学生闻讯纷纷前来观看。 |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B: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却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度,他的代表作为巨著《战争与和平》以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C: 宋濂在《马说》综激励我们读书要“勤且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D: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浪之歌》中运用拟人、比喻手法抒写了他对自己祖国的深切思恋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
4、 |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诀别 晦暗 气充斗牛 苦心孤诣B: 烦躁 藉贯 变幻多姿 相形见绌 C: 馈赠 饶恕 骇人听闻 穷困缭倒 D: 赃款 凌驾 无与伦比 诚惶诚恐 |
5、 |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她轻盈的舞步、优美的姿势,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B: 小明成功偷取了办公室的模拟试卷,大家表达了由衷的赞赏。 C: 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久久回荡在体育场的上空。 D: 他作为学校教师队伍中的新秀 , 承担了大量的教科研任务。 |
6、 | 下面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 B: 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的发展,才能炫耀它国力的强大。数学的发展和至善和国家繁荣昌盛密切相关。 C: 对于地球环境污染的加剧,仍有些人不以为然,漠不关心。 D: 远处的柴禾垛上爬满了参差不齐的大南瓜,它们争先恐后的往上抢仿佛是在举行登山比赛。 |
7、 |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心的四首诗,前两首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后两首是鼓励青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四首诗意蕴隽永,语言清丽,风格细腻明丽。B: 《伟人细胞》情节安排巧妙。三次失败的经过、结局以及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从不同侧面塑造了人物形象。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不愧为儿童作家秦文君的作品。 C: 著名作家刘绍棠在《本命年的回想》中,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惯, 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D: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撰写的论文集。 “一字千金”就是形容该书的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
8、 | 被后人称为“南曲之宗”的作品是( ) A: 《琵琶记》 B: 《荆钗记》 C: 《拜月记》 D: 《杀狗记》 |
9、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训诫 张惶失措 核辐射 盛气临人 B: 招徕 转弯抹角 篮汪汪 重蹈覆辙 C: 妖娆 相得益彰 天然气 世外桃园 D: 吞噬 五彩斑斓 文绉绉 恪尽职守 |
10、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着我们能否进入决赛阶段。(将“获胜”改为“胜负”)B: 为搞好百年校庆,学校领导研究并征集了师生们开展活动的意见。(在“校庆”后加“活动”) C: 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决不能骄傲自满。(把“即使”改为“虽然”,或把“但”改为“也”) D: 在阅读名著中,使我们能够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去掉“在……中”)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1 )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 )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
文言文阅读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________ 云归而岩穴暝 暝:________ 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 山间之四时也 之:________ ①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归:________ ②暮而归(《醉翁亭记》) 归:________ ③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归:________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句子。( 4 )本段的写作内容与上文段哪句相照应? |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搬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________,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我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________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________、曲折,________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骄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 1 )给文中横线上补充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澍
回顾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而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 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为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 1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有些人为什么不能圆梦?因为心不定,脚不动。
读了上面的话你有什么启示?请以“画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可以记叙你熟悉的人和事,也可以谈感受与认识,抒发感情,发表看法;
②内容具体,感情健康真实;
③标点正确,书写工整规范,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