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B: 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C: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D: 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很大的冲击 |
2、 |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解说: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B: 小明到同学家做客,离开时说:“今日光临寒舍,我很开心,感谢你盛情款待!”解说:小明的语言表达礼貌、得体。 C: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他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解说: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D: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解说:“形象来源于大胡子”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叠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B: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儒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C: 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威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D: 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
4、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面对发射导弹的威胁,人们不禁怀疑:朝鲜到底是在维护国家主权,还是扰乱地区和平?B: “且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C: 四月的人民公园,芍药、郁金香、牡丹、与海棠花次第开放,真是群芳争艳。 D: 诺贝尔文学奖颁布后,买莫言书的人不少,真正读莫言作品的却不多:真是奇怪之至。 |
5、 | 下列划线词语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棱角(léng) 骨骼(gé) 黧黑(lí) 秋高气爽(shāng) B: 隆冬(lóng) 驻防(zhù) 明媚(méi) 风云变幻(huàn) C: 倒霉(méi) 砾石(shuò) 冻疮(chuāng) 云散天晴(sàn) D: 尊容(zūn) 虔诚(qián) 诅咒(zhòu) 气喘吁吁(xū) |
6、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省(shěng)略 省(xǐng)亲 记载(zǎi) 风雪载(zài)途 B: 跋涉(shè) 威慑(shè) 秦(qín)腔 擎(qín)天巨柱 C: 殷(yān)红 契诃(kē)夫 妖娆(ráo) 怒不可遏(è) D: 晦(huì)暗 拾(shè)级 档(dǎng)案 殚(dān)精竭虑 |
7、 |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历史上曾经人来人往的丝绸古道,如今已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B: 班会上,在同学们指出了王军的许多缺点后,他锋芒毕露 , 百般辩解。 C: 一个又一个的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D: 转过水榭,是一条回环曲折的石桥,桥下流水潺潺。走过石桥,美景亦复如是。 |
8、 | “汗流浃背”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 A: 衣服穿得太多 B: 劳动太卖力气 C: 打仗拼死厮杀 D: 答不出皇帝的问题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购买彩色隐形眼镜,要查看其是否具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注册证书。B: 在钓鱼岛问题上标榜“中立”的美国,却更多地为日本撑腰打气,这给本来就紧张的东亚局势增添了新的复杂。 C: 首航西沙的游客们于当天中午大约1点左右乘坐“椰香公主号”结束了愉快的西沙之旅。 D: 一次性发泡餐具的解禁,再度激发人们对“白色污染”的担忧。 |
10、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篇消息可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其中主体是消息的躯干,他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B: 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所以作者不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虚。 C: 散文的类型多样,如《背影》属写人记事散文,《白杨礼赞》属托物言志散文,《永久的生命》属哲理散文,《昆明的雨》属写景抒情散文。 D: 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要把一个或一类事物说清楚,首先要抓住其特征。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美丽的夜雨 辛勤地擦洗大地 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 城市一下亮了起来 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美丽的夜雨 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从月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把雨丝蒸酿成了蜜 美丽的夜雨 像拉着小提琴 滑进每一家的玻璃窗 把明天更甜的生活 飘进孩子的梦 ( 1 )这首诗通过奇峭的比喻和连珠似的妙想,主要表现了什么? ( 2 )这首诗诗句清新洒脱,生动形象,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写人和自然的微妙关系,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试说说下面几句诗的美妙之处。(重点从词语和修辞方面去品味)美丽的夜雨/辛勤地擦洗大地/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城市一下亮了起来/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②甲乙两文作者均遭贬谪,但内心感受不同,原因在于:________。 |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 4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藤野先生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④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作文:
请以“我不后悔”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字要写的规范工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