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古田县第八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请你运用对联知识,为“门大要容千骑入”选出下联( )
A: 露花倒影柳屯田
B: 风摇钟磬落人间
C: 堂深不觉百男欢
D: 水光翻动五湖天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青阳市政府作出了不准销售、使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决定
B: 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放慢了速度。
C: 青藏铁路的通车把幸福和繁荣带给了住在青藏高原的人们。
D: 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水平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B: 我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C: 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D: 旧城周围那些平民百姓居住的破旧狭小的房子,迟早会被大踏步前进的城市建设一扫而光。
4、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遗憾:惋惜。
B: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忍俊不禁:忍住不笑。
C: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D: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盘虬:这里指缠绕。
5、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回到古镇,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虽然我们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又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有时它还带来果实醇厚的芳香,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最令人迷醉的还是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那就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更像一曲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故乡的血脉么?


A: 选段中,将风拟人化,写出风的调皮可爱,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
B: 选段中,把“古镇”比作“画廊”,写出了古朴的小镇在烟雨轻笼下的诗意之美。
C: 选段中,用“国画小品”“美丽小诗”“江南丝竹”构成排比,写出了小桥如诗如画的美。
D: 选段中最后一句,运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作者面对“流水”而引发的思考。
6、下列通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pěi) (bǐng)弃 (kè)尽职守
B: 躯(qiào) (ruì)凿 鳞次(zhì)比
C: 取(dì) (zhǎo)泽 随机(yīng)变
D: (shàn)笑 (rǒng)杂 相形见(chù)
7、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入不(草木) 百具兴(荒废) 圣人非所与(开玩笑)
B: 持沃灌(汤汁) 猛浪若(奔马) 何而不平(愁)
C: 两战战(大腿) 肉食者(目光短浅) 无案牍之形(使……劳累)
D: 尽粟一石(或者) 皆朝齐(到) 时而献(代词,指蛇)
8、下列语法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在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之外,还有一块心灵的绿色,它茂盛地长在每个人的心灵沃土上。它不以美丽的外表示人。它独自体现着生命的本质,既承受阳光雨露,又经历电闪雷鸣。恪守心灵的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精神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这应是我们必须坚定地绵延的一种信念!


A: “美丽”是形容词,“恪守”是动词。
B: “它茂盛地长在每个人的心灵沃土上。”这个句子中,“茂盛地”充当状语成分。
C: “它独自体现着生命的本质,既承受阳光雨露,又经历电闪雷鸣。”这是并列关系复句。
D: “阳光雨露”和“精神家园”都是偏正短语。
9、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加强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B: 张欣生同学到现在还没有来,大家断定他大概生病了。
C: 同学们将要在这所学校里度过有意义的三年。
D: 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0、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
B: 有的人明明看到花圃里有“禁止入内”的牌子,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去拍照。
C: 辩论会上,我方辩手巧舌如簧,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D: 西方文化有西方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有中国的特定思维,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应相互包容和尊重。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 )赏析该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B: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C: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D: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情感。
( 2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太丘去(________)

②尊君在(________)

③期中(________)

④去后至(________)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过中不至”一句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 “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地进去了。
C: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 4 )读完此文,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另一种珍爱

①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②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心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③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④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⑤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⑥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支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⑦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⑧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 1 )题目“另一种珍爱”指的是什么?

( 2 )有人认为第③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请说说看法。

( 3 )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作者为什么说“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被微信撕碎的生活

①微信是一种即时聊天工具,比起QQ,它更方便、更快捷,功能更强大。每天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我们舍不得错过每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我们无论饭前饭后都要照相,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看到名牌就要合影……

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第一件事不是相互问候,而是寻问WiFi密码,当WiFi终于连上,第一时间就是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那一刻,谁说我们不是在“为朋友圈而活”?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为正悄然兴起。

③对此,专家认为,自我觉察非常重要。必须意识到,刷屏的行为是否真实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就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

④随着微信的流行,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对此,人们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

⑤脑科学得出的一种结论是,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因此,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碎片化的阅读会“矮化”阅读者的文化。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和习惯去阅读一本书籍,甚至是一篇长文。而文化是思想的产物,它需要创造者付出时间和专注力。

⑥不过,反对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往往是用建设性的办法与信息互动来感受信息并获取信息。

⑦你知道“同辈压力”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

⑧韩寒曾写道:“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什么都是来得快去得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以为被人类抛弃了……”

⑨2014年冬天,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火遍全中国。朋友圈中讨论着各种相关的话题。根本用不着推荐,因为周围人几乎都在观看。那时候,如果你不知道“都教授”,恐怕就没什么可聊的了。

⑩我们处在一个对信息遗漏恐惧的时代,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错过些什么。我们担心就在眨眼的那一刻,一个大机会就溜走了。其实,真正可怕的是,因为害怕这种错过,急于想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而乱了自己的步伐。

⑪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

⑫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的时间仍然是应该用来正经地工作、学习,以及阅读严肃作品。事实上,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无论在地铁上还是航班上,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更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我们并不是要反对新媒体,而是必须时常反思,并对此保持警惕。无论何时,人类都不能被技术主宰。

( 1 )第⑥段加下划线词语“往往”一词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 2 )第⑧⑨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 3 )请列举至少两条“被微信撕碎”的“生活”的具体表现。
四、写作(分值:60分)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在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很多问题。有时,是一道等待解答的习题;有时,是一件麻烦的小事;有时,是一个需要化解的矛盾……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请以“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材料一:人若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别人。——老舍

材料二:美能够感受,也能够塑造,但却不能为它下定义。——爱默生

材料三:真正能够影响我们一生的,并不是你在哪里上大学,而是在那里你学到了什么。——理查德·H·肖

三则材料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善于反思,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美是多样的,每个人都应该去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在哪里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

要求:①若选题一,请先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若选题二,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④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掌心一朵微笑”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