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羞怯(qiè) 禁锢(jìn) 诅骂(zǔ) 哺乳(pǔ) B: 衔着(xián) 模样(mó) 晕眩(yūn) 抽噎(yē) C: 附和(hè) 突兀(wù) 少时(shǎo) 顷刻(qǐng) D: 禁锢(gù) 羞怯(qù) 缀行(shuò) 温驯(xùn)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杜鹃花开的光雾山,像穿着盛装的仙女,巧夺天工 , 让人流连忘返。 B: 《诗词大会》竞答过程扣人心弦,主持人风趣幽默,选手对答如流 , 嘉宾妙语连珠。 C: 闻一多先生“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 , 声震天地! D: 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 |
3、 | 对下面文段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 明日:第二天B: 孰:通“熟”仔细 C: 私:偏爱 D: 美:美丽 |
4、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将“在作怪”删去)B: 石缝间刚强不屈的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刚强不屈的”与“倔强的”重复,应去掉一个) C: 由于道路泥泞打滑,使多数救援人员不得不跪在淤泥中用肩膀顶着架子前行。(删除“使”) D: 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将“自我”册去) |
5、 | 填入文段空格中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充气式太空舱又称比格罗可拓展活动舱,由铝制支架和可折叠的特殊面料构成。这种舱_____。因为气球在充气式膨胀,漏气时塌瘪,其内部没有支撑结构;而帐篷可依赖其支撑结构折叠和展开。 A: 虽然是通过充气膨胀的,但他更像帐篷而不像气球B: 虽然他更像气球而不像帐篷,但是不可通过充气膨胀 C: 虽然它更像帐篷而不像气球,但是可通过充气膨胀 D: 虽然不是通过充气膨胀的,但它更像气球而不像帐篷 |
6、 | 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在一场暴风雨后,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这句话是一个单句,标点符号没有使用错误。B: “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下列词语在古代用来指代年龄或年龄段,按照所指年岁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弱冠、而立、知命、不惑、耳顺、古稀。 D: 戏剧文学,即剧本。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
7、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丛莽(mǎng) 旌(jīng)旗 B: 阎(yán)罗 国门悬(xuán) C: 有涯(yá) 当(dāng)纸钱 D: 遍种(zhóng) 血雨腥风(xīng) |
8、 | 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影不离 昂然挺立 爱慕虚荣 头晕目眩 B: 无可奈何 极力挣扎 独具慧眼 忘乎其形 C: 宽洪大量 走投无路 一模一样 廋骨嶙峋 D: 秋风潇瑟 哄堂大笑 思前想后 盘虬卧龙 |
9、 | 下列各项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弧形 卧波 合拢 暴涨 B: 和谐 碑文 冲毁 推崇 C: 胜景 序幕 残陨 雄跨 D: 要道 侵略 倾听 拱圈 |
10、 |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的国庆阅兵仪式虽早已落下维幕,每当想起仍令人热血沸腾、感概万分。 B: 近年来,随着“五水共治”工作契而不舍地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消声匿迹多年的桃花水母频频重现浙江各地。 C: 少数年轻人通霄达旦地玩电子游戏,这样既荒费学业,又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D: 这部小说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反映了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 )全词用语精炼传神。上片一个“________”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片一个“________”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2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揭示了征人的矛盾心理,请具体谈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是 进 亦 忧 退 亦 忧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去国怀乡(________) 宠辱偕忘(________) 微斯人(________)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膝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 “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 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 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地方志中各类《人物志》往往首重乡贤,历代《乡贤考证》类的专书林林总总,谱牒家集更是汗牛充栋。这类文献的收集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认为,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更易产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我们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言偃作为孔子的“南方夫子”的事迹随着常熟“言子巷”的地名而自然为今人默念不忘,范仲淹设义庄、建义学也早已成为民间佳话而流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的事迹则与《五人墓碑记》同样深入人心。
当然,古今文人重视乡贤,努力建构乡贤文化,其化育影响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构乡贤文化,要有足够的地域文化学养,同时以深厚情感投射于乡贤人物,用时代语言和历史逻辑构筑起思想的河床,用可以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旧时的馄饨担
①昨日的晚餐,我们在家附近吃的馄饨。也许是假日过于闲暇所致,享用之时竟然想起过去的馄饨担。
②我之所以认识馄饨,应该不是源于饭馆或自家厨房,而是那种走街串巷的馄饨担,那种馄饨担曾一度是我以及和我同时代的人,最为期盼和怀念的东西了。每到黄昏来临之时,我便从自家阳台上往下望去,看馄饨担是否来了。一旦看到远远的路上有挑着担子的身影走来,我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而大呼:“馄饨来了,馄饨来了!”随即拉扯着妈妈的衣角,纠缠她带我到楼下吃馄饨去。若是阴雨或是其他原因,馄饨担没有来,我不免会失望好一阵子。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感觉时,便要问家人寻一毛钱,索性四处去寻找。这种经历,想来现在的小孩是无从体会了。
③馄饨担着实是一件有特色的东西。一副木制的担子,竟能将一个“饭店”担在自己身上四处游走。这种馄饨担的长度大约在一米七八左右,通体是木色的,担子的两头均呈立方体形,给人一种规则又稳重的感觉。而这所有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两端的立方体之内了。担子的一端其实是一个炉子,一个盛好水的钢精锅,插在立方体上方的圆型口中,锅的下方是一个炉子,烧的不是煤球,而是柴火。应该是有金属的不厚的炉壁,否则担子的分量可就要增加许多了。担子的另一端,是大约三层的抽屉,每层放置的东西是什么,我已经不能全然记得。大约一层是拌好的肉馅和备好的馄饨皮,二层是放置的碗筷,还有一层放置了一些诸如酱油、味精、虾皮之类的调料了。担子中间的结构似乎有些玄机,但现在也不能记起它的具体结构,只是知道如若要起身,则是可以担起的扁担;若是放下,就可将一块木板旋转开放置,成为一个小的操作桌,可以把包馄饨的肉馅、馄饨皮之类的东西放置其上。除了两端的玄机和中间的奥妙之外,当卖馄饨的人挑起担子出发的时候,还要在担子上挂置一个可折叠的馄饨桌和几个可以坐人的马扎儿,以供顾客吃馄饨时使用。
④馄饨担似乎不是终日都在街头巷尾存在,只在黄昏即将到来的时候才开始出现,至天黑后一两个小时撤走。挑着馄饨担卖馄饨的人,一般一日只出来卖一次,可能也是局限于馄饨担的容量,卖馄饨的人把担子里准备好的东西卖光之后,便收拾完回家不再出来了。现在粗略想来,加之准备材料的时间,他每日工作的时间不过五、六个小时,甚是清闲雅致。那时候的我们,从骨子里认为,早餐要吃烧饼油条和稀饭的,午餐一定要吃米饭炒菜的,用馄饨代替白天的正餐尤其是午餐,则是有悖于常人吃饭的规律。况且,馄饨也无法替代米饭炒菜,毕竟那只是一种街头的小吃而已,尝鲜可以,但无论如何不能真正填饱肚子。只有到了傍晚,这一想法则完全改变。晚上的时光在那时是用来消遣的,因此人们不在家中用晚餐,而跑到馄饨担旁边吃馄饨,才是平常之事。不过,对于很多成年人而言,出来吃馄饨,或是陪孩子,或是陪恋爱中的伴侣,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种调节,断不可日日吃而使之成为正餐,只是偶尔为之的一种方式。
⑤黄昏时候,馄饨担出现最多的地方,还是各个企业的家属大院,似乎那里的孩子最多,也常有大人看管,久而久之,卖馄饨的也与那里的居民熟识,以至于卖馄饨者姓什么,叫什么,家住哪里,也为带着孩子吃馄饨的大人们所熟知。卖馄饨的“商家”和吃馄饨的“顾客”,真是做到了有效沟通。从这个层面来看,馄饨担的出现,似乎更多是一种文化,而不仅是一个买卖的行为。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馄饨担更是晚间闲暇生活的一种期盼。它既可以给我带来美味,又可以使我在吃馄饨的过程中,与张三家的小孩或李四家的小孩们一起玩耍,成为一种沟通的载体。现在看来,还颇为怀念呢。每每到晚间八点多钟,卖馄饨的人担起担子离开的时候,我们都会热情相送,并嘱咐他明天还要来。因为这个馄饨担不仅担负着卖馄饨人的全部生活,也担负着我们对快乐时光的期盼。
⑥其实,无论对于馄饨担的哪一方人而言,生活就是那样的简单。
( 1 )本文第②段详细描写了每到黄昏之时,我远远望见馄饨担到来时的①________心情,阴雨或是其他原因馄饨担没有到来时的②________心情;选文前后的对比描写,还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孩子们对于馄饨担的③________和④________的感情。以下文题,任选其一。
题目(1):就这样被你感动
题目(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一个女孩子初次看到蚕卵,好奇地问这些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将来会怎样。她的母亲说:“如果你不管它们,它们仍然是一片小黑点;如果你加温孵育,它们就变成一只只幼蚕;如果你用心照料,它们有一天会吐丝结茧;如果你疏忽,它们会病死饿死;如果你听其自然,每一枚蛹会钻出一只蛾。它们究竟会怎么样,全看你怎样做。”女孩终于明白,原来:态度决定人生,命运要靠自己把握。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