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B: 第六届中国(费县)国际赏石旅游文化节开幕之际,来自国内的百余位赏石名家齐聚费县,以石为媒,以石会友,助推费县旅游事业。 C: 2016年4月4日。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小诺贝尔文学奖”。 D: 5月21日,临沂厉家寨樱桃节大山景区登山活动如期举行。看到初夏临港新城的壮美景色,让游客们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摆在墙角的书架长期没有人打理,风尘仆仆 , 令人惋惜。 B: 大家相约去看望老师,这天早上,我们三人在老师家门口不期而遇。 C: 这条路修了好几个月。才修好,现在又烂了,实在是差强人意。 D: 如果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目前,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文章中,刻画了一个粗中有细、嫉恶如仇的英雄典型。 C: 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暴力、凶杀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D: 一味追随美国的加拿大政府拘押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的行为,引发了全球各界的高度关注。 |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B: 开展“无烟日”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健康保护。 C: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D: 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
5、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得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缘于他痴迷于古典诗词,13年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结果。 B: 我市上下齐心协力,掀起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高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C: 雾霾过后抓紧治理雾霾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D: 智能设备本来应该是现代社会辅助学习的最佳工具,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得当与否而造成了学习障碍。 |
6、 | 下面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 面对各种突发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B: 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C: 在河流,沙漠和人三者之间,有了树,一切都会变得和谐起来。 D: 英国诗人雪莱在他著名的《西风颂》里写道:“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
7、 | 下列各组短语与“深入研究”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 伟大成就 激动万分B: 七根火柴 苏州园林 C: 从三到万 曹刿论战 D: 风卷残云 纪念白求恩 |
8、 | 对下面这幅书法作品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在“惠风和畅”“茂林修竹”的环境中,王羲之“游目骋怀”,乘兴写了这一名篇。 C: 这幅书法作品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显得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 D: 此帖各字大小错落,字列之间宽紧合宜,整幅作品气脉贯通,率意中尽显天然之美。 |
9、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祈祷(qǐ) 汲取(jí) 平仄(zè) 凛然正气(lǐnɡ) B: 逮捕(dài) 字帖(tiè) 村寨(zhài) 受益匪浅(fěi) C: 募集(mò) 召唤(zhāo) 翘望(qiáo) 心灵慰藉(jiè) D: 贿赂(lù) 打颤(chàn) 懦弱(luò) 热泪盈眶(kuàng) |
10、 | 下列四句中,表述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 A: 护士对刚出院的病人说:“欢迎您再来!” B: 您的报告对我们有些帮助。 C: 李刚对王明说:“你几点来,我们磋商一下好吗?” D: 警察对行人说:“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1 )这两首诗都注重炼字。甲诗首联中的“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景象雄伟;乙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________”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共同构成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 )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乙诗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各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自谓可将兵十万( 2 )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走送之 走:________ (2)自谓可将兵十万 将:________ (3)会有土寇 会: ________ ( 3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4 )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________ 和 ________ 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________ 和 ________ 。( 5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
(采访记录)
主持人:大家知道您是人艺的演员,也知道您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为艾滋病做公益广告的“公益大使”。在您的生命当中,有没有那么一些人,可以说没有这个人,就没有濮存昕?
濮存昕:我小的时候,曾经是个残疾的孩子,外号叫“濮瘸子”。带着同学异样的眼光,我踮着脚一直走到三年级,我父亲在积水潭医院找到了荣国威大夫。他给我做了整形手术,我的脚放平了。是荣大夫帮我改变了命运。后来读到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我就问自己:有谁帮助过我?有很多很多人。但是往前去想,第一个帮我改变命运的人,就是荣大夫。
主持人:记住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不要认为是理所应当;也记住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不要认为是事不关己,这是做人的道理。我想,今天通过您的朗读之后,大家对此可能会有更深的感受。您要把今天的朗读献给谁呢?
濮存昕:献给荣大夫。
(朗读作品)
宗月大师
老舍
①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教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怕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荒来荒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一个十多岁的贫而不识字的孩子,很自然的是去作个小买卖——弄个小筐,卖些花生,煮豌豆,或樱桃什么的。要不然就是去学徒。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作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的反对。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②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③自从作了学生以后,我时常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④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⑤到我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下那个后花园。不过,在这个时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调整他的产业,他还能有办法教自己丰衣足食,因为他的好多财产是被人家骗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请律师。贫与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样的。假若在这时候,他要是不再随便花钱,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可是,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的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作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在我的心里,我很明白:放粮放钱不过只是延长贫民的受苦难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拦住死亡。但是,看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我就顾不得和他辩论,而只好也出点力了。即使我和他辩论,我也不会得胜,人情是往往能战败理智的。
⑥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但是由他的生活习惯上来说,大家总以为他不过能念念经,布施布施僧道而已,而绝对不会受戒出家。他居然出了家。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对佛学,他有多么深的认识,我不敢说,我却真知道他是个好和尚。他知道一点便去作一点,能作一点便作一点。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
⑦出家以后,他不久就作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好久就被驱逐出来。他是要作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地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作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他的庙里不应佛事,赶到有人来请,他便领着僧众给人家去唪真经,不要报酬。他整天不在庙里,但是他并没忘了修持;他持戒越来越严,对经义也深有所获。谁见到这位破和尚也不曾想到他会是个在金子里长起来的阔大爷。
⑧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⑨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苦行是与佛极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⑩他是宗月大师。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老舍全集》第十一卷,有删改)
( 1 )根据朗读作品内容填空。“我”小时候,刘大叔作为一名阔大爷,他________,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中学毕业,刘大叔________,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等慈善事业;后来,刘大叔________,他仍然办粥场等慈善事业,直到坐化:这就是宗月大师助人向善的一生。
( 2 )下面对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朗读设计示例
选文: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教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怕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
设计:“更”要重读,强调母亲面对家贫的无奈;“一直到”“一个”重读,强调自己境遇的可悲,暗含对之后得到宗月大师资助的感激。
选文: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
( 4 )濮存昕为什么选《宗月大师》朗读?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献给荣大夫?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80字)不希望他做我儿子
晚自习刚下课,就有任课老师和同学找我告状,被告都是一个人——马小光。原来,他上课时吃东西,说话,给人起外号,听得我真是窝火。
马小光的家在郊区,母亲早逝,父亲一人把他拉扯大,他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来城里卖菜。放学后,马小光都要赶到菜市场帮父亲,有两次我遇见他在人来人往的市场里大声吆喝着卖菜,脸上沾满晶亮的汗珠。他的父亲看起来很虚弱,脸色苍白,坐在一边安静地过秤,收钱。可能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这样,极具两面性,有时极叛逆,有时又很懂事。这样一想,我也就原谅了马小光在班里所犯的错误。
针对许多学生叛逆心强、不服家长管教的状况,一次家长会后,我决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做一个亲情心理测验,借此进行教育。首先我在讲台上问:“如果有来生,你还愿意选择他(她)做你的父母(孩子)吗?”我话音刚落,许多家长和学生都笑了,只见他们毫不犹豫地写下答案。但是当我望向坐在前排的马小光父亲时,却见他拿着一支笔在沉思,片刻之后,在纸上写下“不愿意”。
我心里咯噔一下,感到非常意外,同时又替这个父亲伤心。
星期天,我决定对马小光进行家访。
那天阴雨霏霏,整个乡村都掩映在雾蒙蒙的春雨里。马小光没在家,只有他的父亲坐在菜园的小屋里望着门外出神。他穿一件褪色的蓝布衣服,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一脸倦容。看见我,他连忙站起来,有些惊慌地问:“老师您来啦,是不是小光又惹祸了?”
我立即打消他的疑虑。坐下来,才闻到屋子里在熬中药,一股浓浓的苦涩的药味四下弥漫。谈到这次家访的原因,我问他:“那天在学校做测验,看见你写着不愿意让马小光做你的儿子,他真的就那么不听话,让你头疼吗?”他听了,有些无奈地笑,然后长长地叹息一声,摇头否认。
屋子里静静的,只有雨声和中药罐里水开的咕嘟声。
“不是这样,老师。”停了片刻,他向我解释,“我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一年到头离不开药,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让他跟着我吃了很多苦。一年四季,放学后他都要跟我去卖菜。夏天晒,冬天冷,手冻得像个红萝卜……那天去开家长会,我看小光的同学们家里条件都比他好,有的家长穿着高级服装,有的还开着小车来……小光他这个没娘的娃真是太苦了……”说到这儿,他一阵呛咳,咳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他接着说:“如果有下辈子,我不希望他做我儿子,跟我遭罪,他应该找个好人家,过富裕的日子。”
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我不知该说什么话来劝慰他,只觉得嗓子像堵着一团棉花,喘不过气来。
我离开菜园的时候,猛然发现不远处马小光正蹲在菜地的角落里拔草,淅淅沥沥的雨点早已打湿他的头发,他站起来叫一声“老师”,脸上有雨水滑落。
“你这孩子,什么时候回来啦?下雨天拔什么草!”他的父亲嗔怪。
不知是不是我的家访起到作用,马小光从那以后像变了一个人,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成绩也开始上升。虽然他有时还会顽皮、搞怪,但已懂得守规矩。看他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我暗暗高兴。到初三下学期,他的成绩已进入年级前50名,好多任课老师都感觉不可思议。
几年后,听说马小光在北京读完大学后,到南方一家外企工作,生活得很不错。听到这些,我感到很欣慰。我又想起马小光的父亲,那个病容惨淡、爱子心切的中年人。我想,他现在该会有多欣慰!马小光终于对得起父亲的良苦用心了。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年的春节,马小光来到我所在的城市看望我。现在的他比以前胖了好多,文质彬彬,哪里还有半点顽劣少年的影子?!谈起以往的事情,我向他讲述那段家访往事。以前没有对他讲,是担心当时他的年龄还不足以承载生活的苦涩。
听我讲完,马小光眼中似乎一片迷蒙,他解释说:“老师,这些事情我早知道了,当初我在门外听到你们的谈话。”
原来他早就知道!我非常惊讶。
( 1 )本文围绕马小光写了哪几件事?我不知该说什么话来劝慰他,只觉得嗓子像堵着一团棉花,喘不过气来。
( 4 )文章结尾说“原来他早就知道”,从前文中找出为此做了铺垫的语句。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字数在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