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0年蔡甸区第五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缚,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如实观照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关于这段话,下列最能阐明其文意的一项是 ( )

A: 一沙一世界,剎那可成为永恒。
B: 用最客观自在的心,来面对每天的人事物,体察玩味生活。
C: 老是吹号角的人,不是真正的猎人。
D: 生活中要广结人缘,任何时候都要让人起欢喜心。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言之美》中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B: 《驱遣我们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C: 《不求甚解》一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D: 《谈读书》一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排比说理、对比说理等多种论证方法。
3、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记之而去 不知有汉
B: 中轩敞者舱 不足外人道也
C: 处处志 左臂挂念珠倚
D: 其境过清 卷石底
4、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B: 近日,北京、大连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广大的中西部就业,两地学生已蠢蠢欲动
C: 此刻,老师和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 , 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D: 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5、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líng) 汗(kè) 空(lòu) 妄自薄(fēi)
B: 窸(sū) 桑(zǐ) 比(nǐ) 重叠嶂(luán)
C: 细(jùn) 交(xiè) 隔(jiān) 教学相(zhǎng)
D: 恣(suī) 色(jiǎo) 应(hé) 然开朗(huò)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B: 他常常自言自语:谁跟我玩儿呢?
C: “好吧。”他心里想:“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
D: 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7、下列词语中,每对划线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妖/席/垂三尺
B: 逗/倒 取/根深
C: 默/情/揉造作
D: 调/噪/不知耻
8、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人曾用一个“魔”字来概括徐志摩的风格,确实他的散文,感情奔放不可阻遏。其文字 ,华彩纷呈,瞬息变换;其行文 ,舒卷自如,无迹可求;其文体 ,自由无拘,华丽绚烂。

①如秋空一缕行云

②如黄昏夕阳

③如恣意泼洒的油彩


A: ②①③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9、下列作品与作者、作者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野望》─王维—唐代
B: 《黄鹤楼》—崔颢—唐代
C: 《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
D: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
1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B: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C: 我生平最爱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D: “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任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 1 )首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 2 )“楚水吴山道路难”暗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

( 1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弱为强者 贤能为之用
B: 曹操比于袁绍 信义著于四海
C: 此用武之国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 皆刑其长吏,杀之以成帝业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3 )文中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爷爷从河边的那片梢林里回到坡下的窝棚里时,虻子已经烟熏火燎地将饭做好了,煮老南瓜的香味隔老远就能闻得着。虻子见爷爷回来,便麻利地给爷爷摆上了筷子。

② “天阴得很。”爷爷自言自语地嘟囔着,擂腰捶腿,还狠咳嗽了几声。之后便朝地铺上软软地躺下去,先不抓筷子,先摸烟袋,眼睛望着灶火说:“对岸有人叫筏子,叫得急惶……”

③虻子朝窝棚外头瞧了瞧,傍晚的天空黄浑浑、黑蒙蒙的,天空中飘浮着一股湿漉漉的土腥气和河腥气:“要起大风了呢!”

④“嗯。”爷爷木木地应了一声,又忍不住咳了几声,咳得弯了腰,腾出手来,又自己捶背。

⑤“您又犯病了吧?爷爷!”虻子更担心了。

⑥“嗯,是有些不活泛,老了的人了……我得再撑一趟去,对岸叫得急惶,八成是有急事哩。”

⑦ “那就我去!”虻子霍地立起来。他身子骨瘦些,但展拓,个子也不小,差点儿能够顶住窝棚顶。他14岁了,已经跟爷爷撑了两年的筏子,只是从没单独一个人划过,爷爷不让。

⑧ “你?”爷爷似乎压根儿也没往他身上想,因而表情很古怪,显然不大信任,“行么?敢么?”

⑨虻子的自尊心被刺疼了,他挑战地瞅着爷爷,黑眸不闪。爷爷却只顾勾了头抽烟……

⑩“我就去呀!”虻子发狠地说着,一只脚已迈出窝棚。

⑪ “等等!”爷爷叫住了他,说道,“看准水头……压浪走……莫慌……去吧。”

⑫羊皮筏子就立在河滩上,那是扎在一个框架上的几只充足了气的整羊皮,并不重,虻子能扛动,不等几个大雨点砸在他脸上,风也刮过来了。筏子刚刚放下水,天空的乌云便像的奔过来了。河水浑得发黑,浪声喧嚣得骇人。虻子紧紧抓住长篙,浑身在兴奋地颤抖,也是紧张地战栗。锯齿形的浪将筏子一下子就推走了。他只觉浑浊的浪沫迷住了眼,却顾不得抹一把。心里只记着爷爷的叮咛:看准水头,压浪走……前面,一个巨大的黑影越来越近,似凫在浪上的,那是“将军石”。河水在那儿冲起的漩涡,腾起一丈来高的灰雾。筏子朝那礁石冲击,仿佛整个世界的毁灭就在这一瞬间!他将整个生命都聚集在手中的长篙上,猛力一撑——羊皮筏子几乎擦着礁石飞飘而过,如……

⑬虻子把筏子拖上岸,他才觉得双手已举不起篙了。但是,岸上却不见一个人影……

⑭ “喂——”他喊,声音在颤抖,“谁要过河呀——!”

⑮ 没有回声。再喊,却见从河边的苇丛里湿淋淋地钻出一个人来,怀里抱着一只酒萌芦,并且“哈哈”地朗声大笑——是爷爷。

( 1 )小说中“爷爷”让虻子独自撑筏过河的依据是什么?(16字内)
( 2 )小说在故事开端写了“爷爷”回窝棚时,“先不抓筷子,先摸烟袋”,后又写他对虻子“激将”时“表情很古怪”。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35字内)
( 3 )从下列的各选项中,选择恰当的比喻,填入原文中的空缺处。(在括号中只填字母)

A.巨鼎似

B.黑马似

C.箭一般

D.一只抛出的梭

E.一只巨兽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 4 )该小说以出人意料的结尾取胜,体现了作者奇妙的构思。仔细阅读结尾部分,简答以下问题:①爷爷为什么也要过河?②爷爷过河为何不描写?(20字内)
( 5 )小说有两处集中描写了当时的天气(环境),这两段天气的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
A: 为小说渲染气氛,营造一个典型的环境。
B: 烘托出虻子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C: 反衬虻子不顾天气的恶劣,急人所急的可贵品质。
D: 暗示爷爷要锻炼考验虻子的大胆而又良苦的用心。
E: 环境恶劣,突出了爷爷水性好,撑筏水平高。
( 6 )好的题目往往能恰当地反映小说的主题。在下面4个标题中,恰当的题目是( )
A: 划羊皮伐子的人
B: 爷爷的考验
C: 爷爷与虻子
D: 虻子长大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年

“我于一八九三年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我父亲叫毛顺生,我母亲在娘家的名字叫文七妹。

“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

“这时我家有十五亩田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六十担谷。一家五口一年共吃三十五担——即每人七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二十五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七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那时候我家每年可以收八十四担谷。

“当我十岁家中只有十五亩地的时候,一家五口人是:我父亲、母亲、祖父、弟弟和我。我们又买了七亩地以后,祖父去世了,但又添了一个弟弟。可是我们每年仍然有四十九担谷的剩余,我的父亲就靠此渐渐富裕起来。

“我父亲还是一个中农的时候,就开始做贩运谷子的生意,赚了一些钱。他成了‘富’农之后,就用大部分时间做这个生意了。他雇了一个长工,还叫孩子们和妻子都到地里干活。我六岁就开始干农活了。我父亲做生意并没有开铺子,他只是从贫苦农民那里把谷子买下来,然后运到城里卖给商人,在那里得到个高一些的价钱。在冬天碾谷的时候,他便多雇一个短工干活,那时我家就有七口人吃饭。我家吃得很俭省,不过总是够吃的。

“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个山谷里。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久,离家才八里路。

“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他要我学珠算。既然我父亲坚持,我就在晚上记起账来。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又是最差的。他每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从来没有肉。对于我,他不给蛋也不给肉。

“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多次发生过争吵。

“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是明显的感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但我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同我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他指摘我懒惰,我就反驳说,年纪大的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我父亲年纪比我大两倍多,所以应该多干活。我还宣称:等我到他这样年纪的时候,我会比他勤快得多。

“老头儿继续‘聚财’,这笔财产在那个小村子里已被认为是笔大财了。他不再买进土地,但他典进了许多别人的地。他的资本增加到了两三千元。

“我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回想起来,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是自招失败。我学会了恨他,我们对他建立了真正的统一战线。同时,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我父亲读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足够记账之用。我母亲完全不识字。两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我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我十三岁时,终于离开了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一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尽管这样,我还是继续读书,如饥如渴地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这教我父亲很生气,他希望我熟读经书,尤其是在一次打官司时,由于对方在法庭上很恰当地引经据典,使他败诉之后,更是这样了。我常常在深夜里把我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就这样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主义学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我父亲认为读这些书是浪费时间。他要我读一些像经书那样实用的东西,可以帮助他打赢官司。

“我继续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之久,后来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我发现它们颂扬的全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

“我父亲毛顺生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亲信佛却很虔诚。她向自己的孩子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因为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我九岁的时候,曾经同母亲认真地讨论过我父亲不信佛的问题。从那以后,我们好几次想把他转变过来,可是没有成功。他只是骂我们,在他进攻之下,我们只好退让,另想办法。但他总是不愿意和神佛打交道。

“可是,我看的书,逐渐对我产生了影响,我自己也越来越怀疑了。我母亲开始为我担忧,责备我不热心拜佛,可是我父亲却不置可否。后来,有一天,他出去收账,路上遇到一只老虎。老虎猝然遇见人,慌忙逃跑了。可是我父亲却感到更加吃惊,对于他这次脱险的奇迹,他后来想得很多。他开始觉得,是不是得罪了神佛。从此,他开始比较敬佛,有时也烧些香。然而,对于我越来越不信佛,老头儿却不加干涉。他只有处境不顺当的时候,才求神拜佛。

我也逐渐讨厌田间劳动了。不消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为此我们发生了争吵,最后我从家里跑了。我到一个失业的法科学生家里,在那里读了半年书。以后我又在一位老先生那里读了更多的经书,也读了许多时论和一些新书。

“这时还有一件事对我有影响,就是本地的一所小学来了一个‘激进派’教师。说他是‘激进派’,是因为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大家对他议论纷纷。我钦佩他,赞成他的主张。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篇,有删改)

( 1 )给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 )分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还是继续读书,如饥如渴地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

( 3 )作者在文中说自己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文中哪些事体现了作者有反抗意识?
( 4 )“我还是继续读书,如饥如渴地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作者从书籍中汲取营养,请你把自己喜欢的书籍的名字写在下面,简要说说喜欢的原因。
( 5 )阅读了本文,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
( 6 )本文表达方式的特点是夹叙夹议,即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或在叙述事件之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这样例子,并指明何处是叙,何处是议。
( 7 )本文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文中的我是谁?你对这本书中提到的其他哪个人物,或哪个情节印象深刻?简要说说印象深刻的理由。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②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③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艾美·居里《美丽的颜色》)

你对“乐”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或者,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那些关于“乐”的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③抄袭是不良行力,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看透了yi切╮”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