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泛指文学。《沁园春·雪》中的“风骚”则是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B: 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创作童话有160多篇,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C: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明清逐步走向僵化,终结于清光绪卅一年,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明代后,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典。 D: 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如“晴川历历汉阳树”的“汉阳”,指汉水北面。“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衡阳”,指衡山的南面。 |
2、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夜色似藏青色的 帷幕 ,点缀着闪闪繁星,让人不由深深地沉醉。 B: 一方沃土 孕育 了特有的人情练达,世代纯朴的人民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 C: 小明迟到了,只好在大家的注视下偷偷摸摸地进了教室。 D: 春天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望着窗外草长莺飞的温暖景象,我不禁感到惬意极了。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小强自从告别了网吧以后,爸爸妈妈的脸上终于现出久违的笑容。B: 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时,往往都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并且依照经验保守行事。 C: 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严重污染了环境,周边居民纷纷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投诉。 D: 这种从瑞士引进的花皮茄子,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
4、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今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不将涉台提案列入大会补充议程,充分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容任何挑战。 B: 当前海湾地区的紧张局势,对全球不论是政治安全,还是对世界经济形势都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中方对此当然表示关切。 C: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 D: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丰富的数据、众多的需求和美国更先进的算法和硬件结合起来,但谁又能否认不可以创造出更大的蛋糕,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呢? |
5、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大渡口一家老茶馆,茶水费仅需一元,老板说赚的是街坊们喝出的人情味。 B: 毕业于北大的80后女孩思思,近日将代表重庆加入“汉服模特大赛”。 C: 马云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取得的。 D: 由于持续降温,前来各大医院就诊的小孩比往日增加了大约三成左右。 |
6、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弘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删掉“通过”。) B: 本次大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分钟。(删掉“不超过”。) C: 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增强”改为“保持”。) D: 教育局推动的“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把“素养”改为“水平”。) |
7、 | 对句中加点字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 B: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C: 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D: 传不习乎(传授) |
8、 | 下列划线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B: 诱惑( yòu ) 痴想( chī) 沉浸( jìn ) 琼浆( qióng ) C: 迸溅( bìng ) 童稚( chì) 怡然( yí ) 雏形( chú ) D: 倔强( jué ) 绽开( dìng ) 蜕变( tùi ) 伫立( chǔ ) |
9、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滑稽 纯萃 骇人听闻 神采奕奕 B: 怂恿 坍塌 拈轻怕重 大相经庭 C: 嗔怪 羞怯 以身徇职 莽莽榛榛 D: 缥缈 假寐 精益求精 万籁俱寂 |
10、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他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一有工夫不是看语文、数学等书,就是看报纸,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不积极。 B: 通过这封短短的信,使我的感情受到极大地震荡。 C: 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 D: 连日来,武汉“犟妈”易勤倾家助残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兰花令 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①已知秋,更听寒蛩②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③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④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释】①簟(diàn):竹席。②蛩(qiòng):蟋蟀。③江亭:江边的亭子。④君:指其弟子由。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 1 )上阕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细节点明“秋”之时令。( 2 )赏析画线句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 ( 1 )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 ②心乐之________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 ④悄怆幽邃________ ⑤千山鸟飞绝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①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3 )《小石潭记》刻画小石潭水的“清澈”,既用了正面描写,如“________”,又用了侧面描写,如“________”。( 4 )以上两篇作品在环境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两方面有何共同点?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翠湖留下的心影
张长①
①翠湖,这个昆明市中心的公园,园内楼台亭阁,曲水回廊,树影婆裟,波光潋滟,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中突现这样一个好去处,实为难得。汪曾祺先生在《翠湖心影》②中曾说:“城市有湖,这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不多的。”【来源:21cnj*y.co*m】
②翠湖原名“九龙池”。据清人倪蜕《滇云历年传》载:“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翠湖还有一个老名字:“菜海子”,想是当年“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再早,翠湖只是昆明城外一片沼泽,出水成河,名“洗马河”。明初,沐英带兵入云南,曾在这里“种柳牧马”。1919年政府在此地修建公园,因其“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湖光山色而改名“翠湖”。
③翠湖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尤以雨季。草木繁茂,翠湖的绿树几乎覆盖了全部楼台亭阁。高处望去,只是一片绿树碧水,此时,就只剩一个字——“翠”。引得汪曾祺又一次赞叹:“翠湖这名字取得真好!”汪曾祺海写道:“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往这里穿过。”(汪曾祺《翠湖心影》)可以想见当时地处西郊的翠湖有多么静谧。
④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较以往扩大许多,翠湖早已置身城市中心,成了一个大大的街心花园。闹市中能有这样一个好去处,自然会成为路人、游客抄近道、游览、休闲、健身的首选。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
⑤每日里尚未破晓,必有一中年壮汉在湖边仰天作狮子吼,道:“欧——吼!”此公中气十足,声音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闻此一声,心头一颤,整个人都要随他痛惜良久。随即,这类吼叫声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一时间翠湖中百家争鸣。 ⑥稍后歌舞健身大军正式入园。 “水月轩” 面积不足一亩,却有五六群唱歌跳舞晨练的人,他们自带音响,各踞一方。五六种风格各异的音乐轰轰然混成一片,旁人早已分不清楚,舞者却能安之若素,互不见怪,依旧踩着自己的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⑦也有占据一个小亭子,一角小回栏,在一支笛子或一把二胡的伴奏下的独唱,哪怕声音沙哑,尖锐刺耳,歌者也自得其乐。还有郑重地穿上演出服,化了妆的大妈们,三五成群,开足音响,边跳边唱,其乐陶陶。最有气势当数彝族的左脚舞,一来便几十上百人围成个大圈子,弹着十几把月琴、三弦,一跳几个小时,中间不停不歇,通宵达旦也不成问题。
⑧临窗而望,如今的翠湖被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团团围住,已成了一个小小的盆景,昔日那一片“柳林洗马”田园风光早已没了寻处。
⑨“逝者如斯夫”,吾梦寐以求之。我一直试图找回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翠湖心影”。《翠湖心影》的那份静谧。一日傍晚,小雨淅沥,翠湖不再人头攒动,歌舞欢腾。我当即决定独自漫步翠湖,寻找一丝逝去的静谧。穿行于园中,听听细雨中沙沙作响的树语,看看影影绰绰的楼阁,品品这些百年前留下的风景……“细雨鱼儿出”,“ 泼喇”一声,湖里果真跃起了一条大鱼。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翠湖心影》里,心头一阵惊喜。然而当鱼儿落入水中,湖面却荡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那种变幻使我明白:鱼,早已不是汪曾祺的那条大红鱼了,翠湖留下的只是心影罢了。
⑩明天,又将是这个小盆景歌舞喧嚣的一天。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 ①张长 白族,原名赵培中,1938年出生于澜沧江畔云龙县一个叫漕涧的白族村庄里。曾做过乡村医生。1957年开始创作,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②汪曾祺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常常穿过翠湖去图书馆看书,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回忆往事,写下《翠湖心影》一文。
【链接材料】
【材料一】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的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深入泥土中的老酒……
(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材料二】无论这世界多么大,无论去过多少地方,总有一个地点,让我刻骨铭心,它收藏着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是它的人,我仍在寻找和它的精神联系。
(王开岭《人出生的地方》)
八十里的母爱
一年前,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做事丢三落四的,说过的话一会儿就忘,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在小区里徘徊,哪栋楼哪个门都记不清了,有认识的人把母亲送了回来。老婆说:“还是把妈送敬老院吧,那里人多,还有专人照顾。我们常去看看,又不是不管她。”
他不肯,怕委屈了母亲。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很多人劝母亲改嫁,可母亲怕再嫁人对孩子不好,都拒绝了。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大,送他上了大学,为他成家娶妻。现在他怎么忍心把母亲送进敬老院。
母亲的记性时好时坏,那天,在煤气灶上熬鸡汤,汤沸了,把煤气熄灭了,母亲却浑然不知,还坐在客厅看电视。他下班回家,推门就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忙开窗通风。老婆责怪说:“妈,您熬汤怎么不勤看看,这煤气泄漏多危险啊!
这一爆炸,整个家都没了!”憋了半天,母亲回答:“知道了,我以后小心。”
一年间这样的事发生过很多次,他开始改变了想法,也许把母亲送进敬老院,有专业人员照顾,对母亲不是一件坏事。他和母亲说了自己的想法,母亲沉默很久,终于答应了。他为母亲找了一个条件很好的敬老院,在离市区八十里的一个湖畔,风景宜人,空气也好,在一个周末把母亲送了进去。
“妈,有时间我们就来看您。”老婆对母亲说。
此时母亲清楚极了,她拿起包裹,走向自己的房间。站在门口,母亲停下了脚步,回头对他说:“孩子,以后可以接我回家住几天吗?”那一刻,他心头一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母亲期望的目光、祈求的口吻多像儿时的自己。小时候,母亲每次送他到幼儿园,他总会央求母亲,早点儿来接我哦!
如果下班早,母亲就会早早接他回家,不在幼儿园吃晚饭。他和小伙伴挥手告别,那一刻简直幸福极了。小伙伴们都投过来羡慕的目光,小孩子的世界大人不懂,早一刻见到母亲,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母亲住进了敬老院,他的心却放不下来,总有一丝牵挂:母亲有没有想他?
在里面生活习惯吗? 是否和同屋的阿姨脾气相投? 母亲是个内向的人,他怕母亲受欺负。给敬老院打过几个电话,对方说一切均好,不用惦念,他才稍安心。
那天凌晨,一个电话把他从睡梦中惊醒。母亲从敬老院跑了!
他和老婆连忙赶到敬老院,院长一直说抱歉,说院里管理不到位。
“可是,谁知道阿姨能这样厉害啊!”院长有些委屈地说。
他看了监控录像,也惊呆了:半夜,母亲趁工作人员都不在,悄悄收拾起自己的衣物,用床单打成一个包裹背在肩上。她爬上院中靠墙的一棵柳树,顺势翻过两米高的围墙,跳到院外,然后母亲就这样消失在了夜幕中。要知道,母亲已年逾七旬,平时哪会上树翻墙啊。
敬老院距离市区有八十里路,这里母亲从没来过,何况母亲还有老年痴呆症。母亲会跑向哪里?
会不会自此一别永不再见? 他蹲在地上失声痛哭。众人安慰他,既然报了警,再等等看,也许老人不会丢,认得家。
他和老婆开着车,一路寻找,从敬老院到母亲的单位,到小区,到母亲曾经上课的老年大学,都不见母亲的踪影。
此时已是第二天下午,十多个小时过去了,母亲还杳无音信。他呆坐在路边,看城市中的人来人往,回忆起母亲抚养他的点点滴滴。忽然他想到一个地方,母亲会不会去那儿了?
他一下从地上跃起,一路开车飞驰。他的车一拐进那条小巷,就看到了儿时的幼儿园,虽然建筑已经翻新,可大门依旧是明亮的天蓝色,像儿时的天空。那儿,站着他的母亲,正不断往里张望,嘴里呢喃着:“大宝,母亲说过早来接你哦。”
疾病让母亲忘记很多,却唯独记住了儿时接他的路。他知道现在母亲是等着回家的孩子,而他是母亲的依赖。他轻轻地抹去眼角的泪水,上前牵起母亲的手,说:“妈妈,我们回家吧。”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9
年第 4 期)
① 一年前,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儿子不舍得送她去敬老院。
② ________
③ ________
④ 儿子费尽周折终于找到母亲,决定带母亲回家居住。
( 2 )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他轻轻地抹去眼角的泪水,上前牵起母亲的手,说:“妈妈,我们回家吧。”
( 4 )读完文章后,有人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亦有人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你更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大作文:
请以“心灵深处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可填写“秘密”“回忆”“烦恼”、“快乐”……②说真话、抒真情,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