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几十年如一晶无私奉献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经媒体曝光后,更赢得了无数人的赞赏。B: 杭州西湖不仅有秀美的湖光山色,更有千年的文化结存 , 被列为为世界文化是众人望所归。 C: 智慧的人能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免重蹈覆辙而悔之莫及。 D: 写作需要生活的积累和丰富的思想,否则,你的文章就会因缺乏具体内容而成为一纸空文。 |
2、 | 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女诗人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B: 《梅岭三章》是陈毅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写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 C: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因为《雨巷》一诗成名,所以被人们称为“雨巷诗人”。 D: 《海燕》是俄国作家高尔基1901年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 |
3、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季校运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 , 决心为班级争光。 B: 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鲜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 , 真是心旷神怡! C: 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D: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
4、 |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B: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翻译: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D: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
5、 |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圃(pǔ) 妖娆(ráo) 蓑衣(suō) 涕泗横流(tì)B: 睿智(rùi) 谦逊(xùn) 扶掖(yè) 怒不可遏(è) C: 喑哑(yīn) 曙光(shǔ) 栖息(qī) 弥留之际(mì) D: 喧嚷(yăng) 斗笠(1ì) 繁衍(yǎn) 自知之明(ming)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谈到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父亲来了兴致,一件件给我们介绍起了那些国宝,直说得天花乱坠。 B: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处在发展关键节点的中国,瞻前顾后不仅难以维持现状,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C: 乱扔烟头虽是小事,但就是这心不在焉的小过失往往会酿成大祸,近来各地就发生了多起因烟头而引发火灾的事件。 D: 前几天,小明和他大学的同班同学萍水相逢 , 挤在一起,畅谈祖国各地建设情形,兴致很高。 |
7、 | 下列句子使用修辞错误的一项是( ) A: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B: (排比)徜徉在故事的海洋里,陶渊明的悠然遐思,李太白的潇洒飘逸,杜子美的济世情怀,岑加州的边塞放歌,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C: (比喻)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 D: (反问)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
8、 | 关于李逵的死因,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宋江坟前自尽 B: 被高俅等奸臣毒死 C: 被宋江毒死 D: 生病病死 |
9、 | 选出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 ( 1 )今日听君歌一曲( ) A: 唱一首歌 B: 谱一首曲子 C: 吟诵一首诗 ( 2 )自将磨洗认前朝( ) A: 将要 B: 拿起 C: 将来 ( 3 )何事长向别时圆?( ) A: 为什么 B: 什么事 C: 怎么能 ( 4 )干戈廖落四周星( ) A: 周围的星星 B: 四颗星星 C: 四年 |
10、 | 2007年3月27日,北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式样。下面介绍奖牌的句子,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奖牌背面镶嵌玉璧 ②即站立的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全景 ③奖牌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 ④奖牌的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 ⑤玉璧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 A: ①②④③⑤B: ③⑤①④② C: ①⑤④③② D: ③②①⑤④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①,广袤丰杀②,一称心力。涧北户,来阴风,防徂暑③也;敞南薨④,纳阳日,虞祁寒⑤也。木斫⑥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⑦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⑧,不知其然而然。 (节选自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注】①牖:窗。②广袤:土地的长和宽,这里指面积大小。丰杀:增减。③防徂暑:盛暑。④敞南甍:把南屋造得很亮敞。甍,屋脊,⑤祁寒:严寒。⑥斫:砍削。⑦幂:覆盖。⑧嗒然:物我两忘之貌。 (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阅金经 阅十余岁 B: 无丝竹之乱耳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C: 往来无白丁 无他,但手熟尔 D: 之何之有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 )请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3 )语段【甲】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 4 )阅读语段【甲】【乙】,刘禹锡和白居易一居“陋室”,一在“草堂”,分别表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志趣?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鱼,我所欲也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2 )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
小偷、车夫和老头①
萧红
木柈②车在石路上发着隆隆的重响。出了木柈场,这满车的木柈使老马拉得吃力了!但不能满足我,大木柈堆对于这一车木柈,真像在牛背上拔了一根毛,我好像嫌这柈子太少。
“丢了两块木柈哩!小偷来抢的,没看见?要好好看着,小偷常偷柈子……十块八块木柈也能丢。”
我被车夫提醒了!觉得一块木柈也不该丢,木柈对我才恢复了它的重要性。小偷眼睛发着光又来抢时,车夫在招呼我们:“来了啊!又来啦!”
郎华招呼一声,那竖着头发的人跑了!
“这些东西顶没有脸,拉两块就得啦吧!贪多不厌,把这一车都送给你好不好?……”
打着鞭子的车夫,反复地在说那个小偷的坏话,说他贪多不厌。
在院心把木柈一块块推下车来,那还没有推完,车夫就不再动手了!把车钱给了他,他才说:“先生,这两块给我吧!拉家去好烘火,孩子小,屋子又冷。”
“好吧!你拉走吧!”我看一看那是五块顶大的他留在车上。
这时候他又弯下腰,去弄一些碎的,把一些木皮扬上车去,而后拉起马来走了。但他对他自己并没说贪多不厌,别的坏话也没说,跑出大门道去了。
只要有木柈车进院,铁门栏外就有人向院里看着问:“柈子拉(锯)不拉?”
那些人带着锯,有两个老头也扒着门扇。
这些柈子就讲妥归两个老头来锯,老头有了工作在眼前,才对那个伙伴说:“吃点么?”
我去买给他们面包吃。
柈子拉完又送到柈子房去。整个下午我不能安定下来,好像我从未见过木柈,木柈给我这样的大欢喜,使我坐也坐不定,一会跑出去看看。最后老头子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了!
这时候,我给他工钱。
我先用碎木皮来烘着火。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气。没有点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我又到窗外去拾木皮,我吃惊了!老头子的斧子和锯都背好在肩上,另一个背着架柈子的木架,可是他们还没有走。这许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呢?
“太太,多给了钱啦?”
“怎么多给的!不多,七角五分不是吗?”
“太太,吃面包钱没有扣去!”那几角工钱,老头子并没放入衣袋,仍呈在他的手上,他借着离得很远的门灯在考察钱数。
我说:“吃面包不要钱,拿着走吧!”
“谢谢,太太。”感恩似的,他们转过身走去了,觉得吃面包是我的恩情。
我愧得立刻心上烧起来,望着那两个背影停了好久,羞恨的眼泪就要流出来。已经是祖父的年纪了,吃块面包还要感恩吗?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萧红散文集》)
【注释】①该篇创作于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五月间,之前萧红从封建地主家庭出走,在哈尔滨过着饥寒交迫、漂泊无定的生活。②柈(bàn):大块木柴
( 1 )用下列诗句批注阅读本文的感受,恰当的一项是( )方法提示 | 形象分析 |
推敲语气,如动词、副词、语气助词等 | ①________ |
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度等 | ②________ |
推敲说话方式,如称呼、话语量、主动发话与被动应答等 | ③________ |
夜晚在三月里也是冷一点,玻璃窗上挂着蒸汽。没有燃灯,炉火颗颗星星地发着爆炸,炉门打开着,火光照红我的脸,我感到例外的安宁。
( 4 )萧红和杨绛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附】杨绛《老王》结尾:“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蚕儿
陈忠实
①从已经开花的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小心地撕开,轻轻地扯大,把那已经板结的棉套儿撕扯得松松软软。摊开,再把铜钱大的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由关帝庙改成的教室,坐在自个从家里搬来的大方桌的一侧,把书本打开。
②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六一得六……”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③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
④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⑤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⑥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你养了多少?”“我……”我忽然难受了,“没养。”“那好。”他不知我的内情,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着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拍着手,“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⑦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刺,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⑧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⑨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走进教室,讲义夹上搁着书本,书本上搁着粉笔盒,走上讲台,和往常一模一样。我在班长叫响的“起立”声中站起来,一眼看见,老师那双眼睛里有一缕难言的痛楚。
⑩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情绪慌乱,说话结结巴巴:“同学们,我们上音乐课……”老师勉强笑着:“我教,你们跟着唱:‘春风,吹遍了原野……’”我突然看见,刚唱完一句,他的眼角淌下一股泪水,立即转过身,用手抹掉了。然后再转过身来,颤着声,又唱起来:“春风,吹遍了原野……”教室里,没有一个人应着唱。“我要走了,心想给大家留下一支歌儿……”他说不下去了,眼泪又窜下来,当着我们的面,用手绢擦着,提高嗓音,“同学们,唱啊!”他自己也唱不出来了,勉强笑着,突然转过身,走出门去了。
⑪我们一下子拥出教室,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我们从他手中夺过行李,走出小房。我终于忍不住,问:“蒋老师,为啥要走呢?”老师瞧着我,淡淡地说:“上级调动。”“为啥要调动呢?你刚来!”。蒋老师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⑫我迷蒙的心里透出一条缝儿,于是就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自古谁见过先生脱了衣裳,跟学生在河里打水仗?失了体统嘛!他们却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⑬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握住了蒋老师的手。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⑭他向我讨要我发表过的小说。我却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拆掉古庙新盖的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记起来该暖蚕籽儿了。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⑮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陈忠实文集》,有删改)
( 1 )全文围绕着“养蚕”展开故事,请把表格中相关的情节与人物的心理补充出来。
地点 |
情节 |
“我”的心理 |
关帝庙的教室 |
①________ |
畏惧 |
老师的小房子 |
老师为我疗伤询问我养蚕一事 |
②________ |
老师的小房子 |
③________ |
喜悦 |
老师的小房子 |
老师收拾行李把蚕儿还给我们 |
④________ |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具体充实,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走过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书真情,忌抄袭。(3)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