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在横线①处填入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现存楹联最多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有不少皇帝亲笔书写的楹联。比如涵远堂楹联“①_________________,东洲云海落樽前”就是康熙的作品,上下联虚实相应,既空灵超脱,又气势磅礴。霞芬室楹联是乾隆的作品,上书“窗竹影摇书案上,山泉声入砚池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整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别有意趣。这些楹联直接记录了当年最高统治者的造园意图、审美情趣与思想境界,是了解颐和园及当时时代风貌的重要线索。 A: 西塞山前白鹭飞B: 西村晨钟鸣古寺 C: 西山晴雪曙色新 D: 西岭烟霞生袖底 |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 A: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C: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D: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是( ) A: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B: 这处旅游圣地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C: 杂技演员们在空中飘来荡去,潇洒自如,一个个惊险刺激的动作让人触目伤怀。 D: 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地在房间里巡视,那模样真让我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
4、 | 宣传标语既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思想性,也要讲究语言,力求形式新颖、朗朗上口。下面四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和以处众,平以养心,独以思我。 B: 阳光甘泉及时雨,博爱慈善人间情。 C: 尊老爱幼,亲仁善邻;一团和气,和气生财。 D: 各美其美,方有个性;美人之美,自能和谐。 |
5、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B: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C: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以“月光”为线索,根据作者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D: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
6、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我脑子里仍一直不断地盘桓着这事。 B: 中国艺术的熏陶 , 造就了她那颗精金良玉般的心。 C: 骄阳下,小草无精打采地垂着手,低着头,无声的叹息着。 D: 刘备思贤若渴 ,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
7、 | 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加 参天 红参 参差不齐(词中“参”都读“cān”) B: 积累 劳累 累计 成年累月(词中“累”都读“lěi”) C: 厌恶 憎恶 恶心 深恶痛绝(词中“恶”都读“wù”) D: 供应 供销 供给 供不应求(词中“供”都读“gōng”) |
8、 | 为下列长单句提炼主干,正确的一项是( ) 饱含原始宗教、哲学、文学的悠悠岁月的滋养下,中国的诸子百家从组织的有序性、参与的严整性、活动的集中性、内外的可辨识性、不同时空的统一性这五个方面站立起来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主张和思维习惯。 B: 诸子百家站立起来宣告了主张和习惯。 C: 中国的诸子百家站立起来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主张。 D: 诸子百家从这五个方面站立起来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主张和思维习惯。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年内将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引发现场热烈反响。B: 大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昨日已盛大收官。截至目前,该剧全网播放量逼近大约300亿。 C: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D: 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兴趣日益广泛,让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路越走越宽,早已超越了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和汉语教材的“老三样”。 |
10、 | 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B: 张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C: 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D: 他的事迹,如此地感人,我们觉得应该可歌可泣。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 1 )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2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沿溯阻绝 溯:________ ②属引凄异 引:________ ③不及返顾 顾:________ ④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________ (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 4 )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蝈蝈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得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女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小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 1 )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 2 )开头对蝈蝈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 )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对蝈蝈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4 )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白发老人怎样的心情?( 5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笼子真的是咬破的吗?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要命的书
孙珉
①我常常怕枕边摞得高高的书掉下来,把我砸个半死,甚至一命呜呼。
②这惧怕由来已久。小时候家里房子小,墙上钉上两根铁扦,架上块长木板,书一摞摞地堆在上面,顶到了屋顶。我们个子小,须站到桌子上才能够到书。书平放着,只能看到切口,看不到书脊,就一本本抽出来翻。书本来就不多,抽完一摞就记住了名子,单看厚薄就知是那本书。只是在抽底下的书时,用劲一拉,整摞书便扣在脑袋上,落得个灰头土脸。要是给函装的书砸了,头上肯定会起个青包。那函多是爸爸自己做的,不用硬纸板,用的是木板,耐摔。父母吵架,并不动手,妈妈的火上来了,会用木棒将木板子掀起来,只听轰天的霹雳过后,那些书便从天堂被打到地狱,残鳞败甲落了一地。这是绝招,老头子只好耐着性子一本本收拾,一张纸片都舍不得丢,收拾完了,气也消了,看着自己这些久经考验的命根子,发呆。
③待我上了大学,在图书馆陡然见了那么多好书,都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皓月当空的古今圣贤的作品,就一本本往屋里搬,借只能借 3 本,啃得动的立刻啃掉换新的,啃不动的就多留几天,搁在枕边伴我入梦,真盼着夜里一缕精魂袅袅飘入灵府,通我心窍,启我智慧,让我通体发光,可惜,让我通体发光的还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到了书店,见到这些啃不动的书立刻买下,还掉公家的。不多时候,床上便摞满名著,特别唬人,我乐的是我终于有了这些耐用消费品,现在放在这里,更像是我的睡床之宝、知识权威,不仅让我静穆庄严,也引得不少人纷纷在床头立起知识神龛,每夜临睡前翻上几翻,算是拜了大礼,像是基督徒饭前的祈祷。然后找上一本好看的过瘾。这些书依旧威严地躺在那里,而且越摞越高,我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个个都可敬可爱,却又不知道怎样去获得这些书的青睐,既不用功,又想个个都爱,不可能的事。读到天花乱坠,醒醐灌顶的时候也有。这时,就痴痴地想个不休,觉得自己做了这些书的主子,很神气了几天,争论时底气也壮。可过不久翻到让我开窍的地方,竟又是山重水复,雾气茫茫,不觉呆了,不知是我错了,还是这些大师老奸巨滑,戏耍无知顽童。久而久之,我们也不敢造次了,有文字处多留住眼,有可想处多定些神。书多没处放了,就与同学一道去建筑工地,每人偷一块脚手架的长木板,白纸包好架在床上,将这些书供奉起来。哈,那真是知识的银河,璀璨的群星,他们主宰着知识的星空,我们须仰视才看得见。
④毕业时,大包小包多是书。虽听说有人大发牢骚,说书又重又沉,可真正把书卖掉的并不太多。对着提着麻袋收书的小贩,他们都很吝啬,常让小贩扫兴而去。一位即将奔赴沿海经商的同学,恋恋不舍地将一本本书精心放在箱子里,我还从未看到他这么珍惜书。那里面有一套几乎全新的黑格尔著作,特别扎眼,国内出的译本几乎他都全了。他抚摸了许久,最后还是说:“老黑,走吧”。那神情像是和黑格尔商量一同下海。
⑤如今,我还是掉进了文字之海。整日满眼都是字,书是越读越多,头发是越读越稀,眼是越读越坏。读完了就把字拿来卖,依旧是书生的那一点点能耐。只是经过的事变成的字,如焊进脑子里,不像在海中游乏了,上岸抖落一下便抖尽水珠。这是肉中的血,汗里的盐,想抖落也抖落不掉。看看别人入这海,入那海,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也时常乱自眼来,恨从心生,恨这些劳什子的书强行让人选择一条出路玄远的生活方式。可恨到晚上,头一靠床,手就不自觉地拿起一本书,读下去,读下去,便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⑥东坡先生有喻,南人识水而不溺,北人入水则沉底。识得书性,入得字海,也算有海可入。有舟楫之便,击水之乐,狗刨几下,也淹不死,何必舍筏登岸。
⑦看来,那高高摞起的书还是把我砸中了,而且砸得服服贴贴,欲罢不能,这要人命的书呀!
________→敬爱书→________→________
( 3 )品析语言。①如今,我还是掉进了文字之海。(从划线词的角度)
②只是经过的事变成的字,如焊进脑子里,不像在海中游乏了,上岸抖落一下便抖尽水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 4 )请简析文章开头和结尾 “砸”的含义及作用。( 5 )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对文中画线句子内容的理解。要求:①题目自拟;②600字以上;③字迹要工整。